中圖分類號:U463.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8-0164-03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oweficiencyand poorconsistency in the instalation process offlat wire motors,thepainpointsinthestatorinsertion,windingforming,weldingandotherprocesseswereanalyzed,andasolution basedon thecollaborative operation of multiple robots was proposed.The article designs a 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 basedon PLCandROS,formulates task alocation strategiesandpath planning methods,andaplieskeytechnologies such asvisual deviation correction.After verificationonthe production line,thecolaborative mode shortens thecycle timeby 45.2%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reduces the scrap rate by 82.7% ,and the qualified rate of plug-in wires reaches 98.5% .The welding qualityhas been improved,providing asolution for the eficient production offlat wire motors.
【Key words】robot collaboration;installtion of flat wire motors;dynamic optimization of paths;visual positioning compensation
1扁線電機安裝工藝瓶頸與機器人協同需求分析
1.1扁線電機定子插線、繞組成型、焊接等工序的作業痛點
扁線電機因其高功率密度與低損耗特性,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但其安裝工藝復雜度顯著高于傳統圓線電機。定子插線工序中,受限于扁銅線截面形狀與定子槽的精密配合需求,人工操作易因角度偏差導致漆膜破損或插線不到位,廢品率常達 5% 以上。繞組成型環節,扁線剛性較高,連續折彎易引發局部應力集中,導致繞組端部翹曲變形,直接影響后續焊接品質。焊接工序需確保數百個發卡繞組端部的高精度對位,電弧焊熱輸入控制不當易導致焊點虛焊或過燒,返工率居高不下。
1.2 多機器人協同作業的場景定義
為解決扁線電機安裝工藝瓶頸,提出四軸與六軸機器人協同作業模式。四軸機器人負載高、定位穩,負責定子鐵芯搬運、粗定位及繞組成型后端部預壓緊;六軸機器人自由度高,承擔插線路徑調整、焊接槍頭姿態優化等精細任務。
在產線布局中,采用串并聯混合邏輯:插線時,四軸將定子移至視覺平臺,六軸依糾偏數據插線;繞組成型時,兩臺四軸固定繞組并折彎夾持,六軸調整弧度;焊接時,四軸負責固定焊槍與換工裝,六軸規劃軌跡并補償偏移。
協同場景需解決任務時序匹配、運動干涉規避及執行器同步精度控制問題,最終實現全流程節拍lt;35s、廢品率 ≤1% 。
2工業機器人協同系統設計與實施
2.1基于PLC與ROS的多機器人通信架構
針對四軸與六軸機器人混聯布局的協同需求,設計分層式通信架構。底層采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實現四軸機器人的時序控制與安全聯鎖,上層依托機器人操作系統(RobotOperatingSystem,ROS)構建六軸機器人的軌跡規劃與傳感器融合模塊。PLC與ROS間通過開放平臺通信統一架構協議實現實時數據交互,確保四軸機器人的位置反饋與六軸機器人的運動指令同步精度 ?0.15mm 。
系統采用星形拓撲結構,主控PLC作為核心節點,同步協調四軸搬運機器人與六軸作業單元的啟停邏輯。關鍵參數(如插線深度、焊接電流)寫人PLC共享數據塊,六軸機器人通過訂閱話題獲取實時工藝參數,避免因數據滯后導致的動作沖突。實際部署中,需優化ROS節點刷新頻率與PLC掃描周期匹配關系,推薦采用 500Hz 的ROS控制頻率,對應PLC循環周期設定為 2ms ,確保多軸協同穩定性。
2.2任務分配策略與動態優先級調度算法
在插線、焊接等多工序串聯場景中,提出基于工序節拍平衡的任務分配策略。定義機器人任務集為:T={ti|i=1,2,…,n} ,其中每個任務 ti 包含所需機器人類型、工藝時間 τi 及優先級權重 wi° 以某產線插線-焊接工序為例,構建任務時間矩陣為:

式中:
—四軸機器人搬運耗時(8s); τ22 (20六軸機器人焊接耗時(12s)。通過動態規劃求解最優分配路徑,目標函數為:
。
約束條件包括機器人負載上限、工序前后邏輯關系等。當某一機器人因故障或超差暫停時,調度算法立即將待處理任務遷移至空閑機器人隊列,并重新計算剩余任務優先級。某案例中,該策略使產線整體節拍波動率從 15% 降低至 3% 。
2.3 協同路徑規劃與精度補償方法
針對四軸與六軸機器人工作空間重疊導致的干涉風險,提出基于空間柵格化的路徑規劃方法。將協同作業區域離散化為 5mm×5mm×5mm 的立方體單元,利用 A* 算法搜索無碰撞路徑。定義干涉代價函數為:

式中: dpath. —路徑長度; δ(k) ——侵人干涉區域的柵格數; ∝ 1 -權重系數, α=0.7 β —權重系數,β=0.3 。上述權重系數均通過實際測試標定。
為補償多機器人協同時的累積誤差,建立六軸機器人末端執行器的位姿修正模型。當四軸機器人完成定子粗定位后,六軸機器人通過線激光掃描獲取實際插線孔位偏差 Δx,Δy,Δθ ,其運動學修正量計算為:

式中: J ——六軸機器人雅可比矩陣。在某產線
驗證中,該方法使插線位置重復精度從 ±0.2mm 提升至 ±0.05mm ,且干涉發生率下降 82% ○
3關鍵技術應用與優化
3.1視覺糾偏系統與繞組定位精度控制
扁線電機繞組定位偏差直接影響插線成功率和焊接品質,傳統機械定位難以滿足 ±0.1mm 的精度要求。本系統采用線激光掃描與圖像處理融合方案,硬件端部署巴斯勒Ace2工業相機及樂姆邁Gocator2350線激光傳感器,以 0.05mm 分辨率采集繞組端部三維點云數據。點云預處理后,通過改進的萊昂納多網絡提取繞組輪廓特征,網絡輸人層針對高反光銅線表面特性優化濾波算法,輸出層回歸預測繞組中心線偏移量。
實際應用中,視覺系統需在 300ms 內完成單次檢測-糾偏閉環。在訓練階段,采用5000組帶標簽的繞組樣本(包含不同彎曲度與表面氧化狀態)進行模型優化,最終測試集定位誤差標準差為0.06mm 。產線部署時,六軸機器人根據糾偏數據實時修正插線路徑。
3.2定子鐵心自適應夾持與防變形結構
定子鐵心由 0.35mm 厚硅鋼片疊壓而成,傳統剛性夾爪易導致鐵心橢圓度超差。設計雙自由度柔性夾爪,主體采用7075鋁合金框架,夾持面覆蓋3mm 厚雙曲面硅膠層,其邵氏硬度為 HA40±5 可自適應鐵心外徑公差 ?(180±0.5)mm 。夾爪內部集成16組微型壓力傳感器,以 5×5 陣列排布,實時監測夾持力分布。
當夾爪閉合時,控制系統依據壓力分布矩陣動態調整氣動比例閥開度,確保單點壓力 ?15N 且整體夾持力波動范圍 lt;±8% 。防變形核心在于限制鐵心徑向受力:夾持過程中,硅膠層與鐵心接觸面積 985% ,避免局部應力集中;釋放階段采用兩段式分離策略,先解除軸向約束再徑向后退,減少鐵心回彈。經三坐標測量儀檢測,優化后鐵心橢圓度從 0.12mm 降至0.03mm ,滿足后續插線工序的同心度要求。
3.3焊接軌跡與工藝參數耦合控制方法
扁線電機發卡繞組焊接需同時保證熔深一致性1 0.5~0.8mm 與焊點表面光潔度(表面粗糙度 ? 3.2μm 。傳統焊接機器人采用固定參數分段焊接,難以適應銅線受熱變形導致的軌跡偏移。本方案建立焊接電流、機器人速度與電弧長度的動態匹配模型。
1)軌跡分段優化。根據焊縫高度預設基礎速度1 8~12mm/s 與電流 (120~150A) ),將環形焊道劃分為24個等角度區間。
2)實時參數調整。通過松下FD系列焊機讀取電弧電壓,當檢測到電壓波動 gt;0.5V 時,觸發機器人降速 10% 并提升電流5A,直至電弧長度恢復穩定。
3)熱變形補償。在焊槍后方 200mm 處安裝菲力爾A315紅外熱像儀,監測焊道溫度梯度。若局部溫升速率 gt;30°C/s ,則后續焊接區間速度提升 15% ,避免熱累積導致的焊穿缺陷。
實際測試表明,該控制策略使焊點熔深極差從0.25mm 縮小至 0.08mm ,焊縫氣孔率由 1.2% 降至 0.3% 。同時,焊接機器人平均移動速度提高 18% ,單定子焊接總耗時從42s縮短至 34s 。
4實際產線驗證與效率評估
4.1測試平臺搭建與產線改造案例
以某車企華東生產基地的扁線電機產線為驗證平臺,改造范圍涵蓋定子插線、繞組成型與焊接3大核心工序。原產線采用人工輔助機器人作業模式,改造后引入四軸與六軸機器人協同系統,并集成視覺糾偏、柔性夾爪及動態焊接控制模塊。產線布局調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新增2臺四軸SCARA機器人(負載 12kg ,重復定位精度 ±0.02mm ),負責定子鐵心搬運與粗定位。2)部署3臺六軸協作機械臂(工作半徑 800mm ,末端軌跡精度 ±0.05mm ),執行插線與焊接任務。3)原人工工位改為視覺檢測站,配置巴斯勒工業相機與基恩士線激光傳感器實現全流程品質監控。
4.2多模式生產效能對比分析
通過連續30天生產數據采集,對比人工、單機器人及多機器人協同3種模式的運行指標(表1)。表1顯示,協同模式較人工模式節拍縮短 45.2% ,廢品率降低 82.7% 。關鍵瓶頸工序插線環節效率提升顯著:原人工插線合格率僅 82% ,單機器人模式提升至 91% ,而協同系統通過視覺糾偏與路徑補償,合格率達98.5% ,插線節拍從人工模式的28s壓縮至18s,效率提升 35.7% 。
表13種模式生產運行指標對比表

4.3工藝優化效果驗證
1)插線工序優化。通過視覺糾偏系統(線激光 + 深度學習)實時修正銅線插入角度,將端部偏移量標準差從0.25mm 降至 0.06mm 。某批次500件定子測試中,插線深度合格率從 86.4% 提升至 99.1% ,返工率降低 92% 。
2)焊接品質提升。動態焊接參數耦合模型使焊點熔深極差 ?0.1mm ,焊縫氣孔率由 1.5% 降至 0.3% ○紅外熱像儀監測顯示,熱影響區溫度波動從 ±45°C 收窄至 ±18°C ,有效抑制銅線氧化。
3)多機器人協同穩定性。OPCUA通信架構實現四軸與六軸機器人動作同步誤差 ?0.15mm ,干涉規避算法降低設備停機率 83% 。連續生產8h數據顯示,系統平均負載均衡度達 94.6% ,優于單機器人模式的 78.3% 。
5 工程化應用建議
5.1 機器人選型與布局經濟性優化
四軸與六軸機器人混聯部署需平衡成本與性能。四軸SCARA機器人適用于定子搬運等重復性作業,六軸協作機械臂用于插線、焊接等高精度工序。實際案例顯示,混聯方案較全六軸布局顯著節約設備投資,縮短回報周期。布局遵循功能分區,四軸單元集中于原料緩存區,六軸單元在精加工區,控制區域間距以減少物料轉運耗時。維護需區分機型,四軸定期換減速器潤滑脂,六軸周期性校準零位,實現全生命周期成本優化。
5.2 工藝標準與響應機制優化
建立覆蓋焊接電流、插線速度等核心參數的標準化數據庫,通過分類存儲與一鍵載入大幅縮短工藝切換時間。故障響應實施分級管理:緊急停機類故障需即時響應,工藝偏差觸發報警并暫停生產,預警類生成工單且不中斷流程。基于失效概率模型的備件管理,對高損耗部件冗余儲備,結合供應商協同,降低庫存成本與缺貨風險。人員培訓整合理論、仿真與實操,明確協同邏輯及應急流程,借數字孿生模擬異常,降低誤操作率,提升設備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璞伶,曹增明.雙速三相異步電動機雙獨立同心式定子繞組嵌線方式[J].技術與市場,2023,30(2):105-107.
[2]黃金壩,黃廷磊,黃庭權,等.現代三相交流電機新型定子繞組探討[J].工程機械,2023,54(5):126-129.
(編輯林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