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如果把大蒜頭朝下,它能生長嗎?”8歲的邱天舉著一個玻璃瓶問道。瓶中的蒜頭朝下扎在水里,根須朝上暴露在空氣中。看著孩子眼中的光芒,那句“肯定活不了”的經驗之談在我的舌尖轉了三圈,最終化作:“你試試看吧。”
三天后,那顆倒栽的蒜頭果然沒了生氣,剛冒出的新芽也黃了。邱天眼里的光只剩下一點小火星,一吹就滅。我心里想著“早就說過不行”,嘴上還是耐心引導:“為什么蒜頭倒過來就不長了呢?蒜頭生長需要哪些條件呢?”
聽了我的話,邱天趕緊查閱資料,了解到大蒜要靠根部吸水才能生根發芽。于是,他開始琢磨如何給倒栽的蒜頭供水。


他把蒜頭倒置在一個塑料圓環上,圓環通過細繩與倒置的塑料瓶相連,在塑料瓶的瓶蓋上鉆一個小孔,用一根吸水棉芯穿過小孔,把瓶子里的水引到蒜頭根部。這樣,一個簡易又巧妙的“倒栽瓶”就做好了。
又過了幾天,奇跡在春雨中降臨:蒜頭的根須向下鉆進蒜瓣縫隙,蒜頭的頂端也冒出了嫩綠的芽葉,它們在光的引導下,一點點向上翹起。在這個“顛倒”的小世界中,生命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它們自行校準方向,努力向著陽光生長。
這場充滿童趣的實驗,成了邱天科學探索的起點。在老師的鼓勵下,邱天將倒栽蒜頭的生長過程記錄在網上學習平臺“科學部落格”,吸引了許多同學的關注。之后,邱天又嘗試倒栽發財樹、棉花、鳳仙花等多種植物,打造了一個熱鬧的植物“雜技團”。這些持續的觀察與思考,讓他多次登上科學演講的舞臺。在收獲掌聲與榮譽的同時,邱天對科學探索也更有熱情。
湯教授錦囊
邱天收獲的榮譽和掌聲,持續暴漲的探索熱情,植物“雜技團”的趣味故事……這一切不僅源于那顆好奇的童心,更始于媽媽那句“你試試看吧”。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托舉,莫過于尊重他們與生俱來的探索欲望,守護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在看似平凡的成長路上,父母只需默默相伴,就能與孩子一同遇見未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