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為例,闡述如何運用在“聚點”“穿線\"“布面”概念框架下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思考。本單元共包含“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社會生活講道德\"\"做守法的公民”三課內容。教師需從“社會規(guī)則\"概念框架下進行整體設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能力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一、聚集“點\"的目標統(tǒng)整單元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中,能否形成高質量的學習活動,確定學習目標是關鍵。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往往以“課”為單位設計教學活動,這就割裂了單元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因此,需教師從概念框架下進行單元整體設計。
(一)找到提取路徑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提取路徑有兩條。分別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提取路徑。在此單元的教學中,從“自上而下\"的視角進行教學目標的提取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源于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指出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和能夠具有基本的規(guī)則意識。在課程內容的表述中,第四學段從“維護秩序,遵守規(guī)則,社會生活講道德,做守法的公民\"等角度介紹了規(guī)則的意義。這些內容為概念框架下單元目標的確立提供了依據(jù)。二是從教材中提取教學目標。教材通過“單元導讀\"的形式提出“道德\"與“法律”是調節(jié)人們行為的兩種主要社會規(guī)則,這是單元概念框架的線索,體現(xiàn)了編者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理解,從中可直接提取單元概念主題。在“探究與分享\"中,教師可結合文中的插圖、問題、相關鏈接等學習支架確立學習目標。三是從專家思維中提取教學目標。專家思維有著清晰的邏輯結構與框架。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閱讀參考資料、理論文獻等,通過學習專家思維確定教學目標。四是從概念中派生概念框架。在此單元的教學中,從規(guī)則這一概念出發(fā),找到規(guī)則的內容、規(guī)則的意義、規(guī)則的遵守等教學內容,有助于進行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
(二)繪制概念地圖
首先,教師要確定“概念焦點”。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教學中,“概念焦點\"要確定在對“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之上。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概念也可以呈現(xiàn)兩個焦點,一是\"道德”,二是\"法律”。其次,要確定“上位概念”。道德與法治課遵循循序漸進的編排原則,學生從小學階段就接觸了“規(guī)則”,從“校園規(guī)則\"逐步過渡到“社會規(guī)則”,最后再過渡到“生活法則”。在單元設計時,可以把\"規(guī)則\"作為上位概念,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本單元所要習得的能力。三是激活概念。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在生活中有哪些“規(guī)則\"?我們?yōu)槭裁匆袷亍耙?guī)則\"?不遵守“規(guī)則\"會帶來哪些影響?通過探究與分享,學生在遵守規(guī)則的基礎上學會遵守法律,成為一名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四是制作“概念地圖”。圍繞自由與規(guī)則的關系,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誠實守信的原因及做法、犯罪的特征,遇到侵害依法求助的方法,讓單元目標表達更加清晰。
(三)制定單元目標
概念框架下道德與法治課的單元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達成什么”,而不是“老師傳授什么”。因此,從概念形成基礎上,需要從“跨學科層面\"形成具體的單元目標。如學生“具備社會規(guī)則意識\"“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能夠做到遇到不法侵害時依法尋助”。在學科層面,學生能夠理解“社會規(guī)則”,能夠知道“自由和規(guī)則的關系”,能夠描摹“犯罪的特征\"等。在單元目標中,一方面體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素養(yǎng)目標,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單元概念框架;此外,還指向了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形成的能力轉向生活運用的實踐。
二、聚焦穿“線\"的方式進行單元整體設計
道德與法治概念框架下單元整體設計,需根據(jù)單元學習內容確定問題情境,設計情境框架,組織問題族群,共同指向單元的整體教學。
(一)確定問題情境
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可以設計三種情境。一是真實情境。如學校規(guī)定周一升旗時,衣冠不整者不得參加。對此,有學生認為,操場是校園的公共空間,每個人都能進入。升旗是集體活動,不能剝奪學生的權利。有的學生認為,衣冠不整不僅是對國旗的褻瀆,還是對升旗儀式的不尊重;還有的學生認為,穿著是個體自由,學校不應該規(guī)定參加升旗儀式時的衣著。如何看待校園中的真實案例,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是交往的起點\"的概念認知。二是文本情境。如教師出示三組文本情境: ① 放學鈴聲響了,小明準備去乘公交車回家了,這時小紅拿著語文試卷請教他; ② 小明正在家中看巴黎奧運會的乒乓球決賽,這時,幾個事先約好的同學來他家商量夏令營的事情;③ 小明的姐姐想和小明談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相關內容,但小明不感興趣。通過這樣的文本情境,形成探究對話的載體,幫助學生理解“尊重從我做起\"的概念。三是虛擬情境。教學中,有時需要利用多媒體等資源營造虛擬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如播放“因紐特人捕殺海豹\"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動物需不需要尊重\"的話題,將“尊重生命\"的概念進行外延,拓展概念的界限。
(二)設計情境框架
在道德與法治的單元整體設計中,問題往往是雜亂的、模糊的,如果要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進行問題的情境框架設計。一是設計背景,問題在什么時空背景下發(fā)生的。二是設計角色,問題情境中的角色既可以是班級學生,又可以是第三者,甚至可以是虛擬人物。三是設計要求,問題的要求有哪些。四是設計成果,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xiàn)問題。五是設計條件,問題完成與達成的條件有哪些。六是設計資源,有哪些學習資源可以輔助學生形成概念。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單元整體設計中,圍繞概念,教師就可以從“主問題”入手,揭示問題發(fā)生的時空背景,打通與學生生活的通道,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形成概念。
(三)組織問題族群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形成過程是復雜的,需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通過組織問題情境的族群,以概念為“軸”,設計橫向的問題族群,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概念。在“遵守生活規(guī)則”的問題族群設計中,圍繞“規(guī)則”,可以設計一組問題。主問題是如何看待“刷卡進人校門”。分議題一:“刷卡進入校園\"是否有必要?理解自由與規(guī)則的關系。分議題二:“刷卡進入校園\"如何遵守?明確應該如何遵守規(guī)則。分議題三:“刷卡進入校園\"也需智慧,明確如何智慧地維護規(guī)則,對改進規(guī)則做出思考。通過這樣的問題族群,學生對“規(guī)則\"概念的理解不斷深入,對“規(guī)則”的特征認知從表面走向深層。
三、善用“布面的方法設計教學評價
“布面\"是在學生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的評價。“面\"指向了學生整體、認知過程。
(一)確定評價任務
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不能視為一個“概念\"的學習。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單元學習中,學生僅從概念維度了解“社會規(guī)則”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在生活中理解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運用規(guī)則。因此,從“布面\"角度進行的評價有三種類型。一是基于“具體\"的評價標準。如,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分別是登機口人們排隊進行安檢;電焊工按照操作規(guī)程作業(yè);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各行其道;學生在圖書館安靜讀書。學生需回答“以上圖片體現(xiàn)了哪些社會秩序?如果沒有這些秩序,將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是為了推進“社會規(guī)則\"概念學習進行的評價。二是基于“公平\"的評價標準。如教師通過一個小課題:“成都狗咬女童\"事件,確定“自由與規(guī)則\"的邊界,形成遵守規(guī)則的他律與自律,做到維護規(guī)則。然后引入法律制度,引導學生參與改進規(guī)則,這是為了評定學生水平而進行的評價。三是基于“自省\"的評價標準。如教師通過學生對以上的“小課題\"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根據(jù)教師出示的評價標準進行總結并打分,修正自己的分數(shù)等,獲得概念的內化。這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價而進行的評價。
(二)設計評價載體
在“布面\"的視角下,概念框架下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最終指向學生能否在生活中理解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改進規(guī)則,這是一個連續(xù)、豐富、復雜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往往以“考試\"的形式檢驗學生掌握情況。但是這種監(jiān)測形式指向了“知識\"而非“核心素養(yǎng)”,無法測量學生對概念的生活化運用。因此,對“布面\"的評價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課堂問答。這是最常見,也最易于操作的課堂評價方法。通過師生對話交流,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對“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如一個下雨天,校門口非常擁擠,私家車、電瓶車、三輪車和步行學生夾雜其中,將整個校門口的路都堵死了。教師可以直接提問:“這種混亂狀況對校園人學秩序有哪些影響?\"\"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混亂?”二是知識檢測。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檢測中,可以采用填空、選擇、判斷、簡答等形式進行。三是表現(xiàn)性任務。如開展“交通規(guī)則我踐行\(zhòng)"調查問卷活動,了解在交通領域有哪些規(guī)則,身邊的人遵守情況如何,如何維護交通中的規(guī)則,如何改進交通中的規(guī)則。四是結構化思維工具。通過思維導圖、概念地圖、學習報告等,幫助學生形成并完善概念支架,獲得知識圖譜,形成知識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三)編制評價量表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評價量表一般都指向了開放的評價內容。從“布面\"的角度看,面對社會規(guī)則在生活中的復雜狀態(tài),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如在“成都狗咬女童\"事件中,“愛狗人士\"“反狗人士\"以及廣大網(wǎng)友對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都不一樣。在編制評價量表時,教師可以采用“等級\"“基準\"等進行評價。
四、結束語
總之,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聚點”“穿線\"“布面\"的單元整體設計中,需要教師從概念框架出發(fā),重新定義單元教學。找到課程中的“大概念”,在概念框架下確立核心教學目標,找到單元目標的提取路徑,繪制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地圖,撰寫統(tǒng)整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根據(jù)課程屬性,設計基于真實問題的教學情境,在多元評價中完成單元整體教學任務。“聚點”“穿線”“布面\"就如同是一次次有效的“編織”,是目標、過程、評價的不斷交替,是在概念與生活中的不斷反復,最終指向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完整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賽娜.生活賦能課堂素養(yǎng)引領未來[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4):76-78.
[2]方麗敏.從“依標據(jù)本\"走向“依標用本”: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邏輯解讀與教學實現(xiàn)[J中小學德育,2023(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