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傳統婚禮程序、媒介、儀式等各個環節均具有一定民族特性,承載著循禮儀、重倫理等修身之學。婚禮作為婚姻符號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化歷史較為悠久,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為良好應對現代思潮的沖擊,相關人員需基于跨文化視角,深入挖掘傳統婚禮習俗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結合實際需求,判斷傳統婚禮習俗中的傳承價值,充分肯定其文化復興的必要性。在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傳承的基礎上,促使文化傳承、文化建設實現協同發展。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價值分析
從我國古代婚禮習俗文化發展演變方面來看,可以說其是社會生活、社會制度、思想、法律等多方面的交匯點,作為時代文明的產物,具有一定文化傳承價值。在良好挖掘傳統婚禮習俗傳承價值的情況下,有利于延續文化脈絡,加強新一代群體的身份認同,實現對現代生活危機的矯正。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我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具有一定合理性,正所謂禮本于昏,傳統婚禮習俗中的文化內涵值得彰顯、宣傳。結合文化內涵分析,傳統婚禮習俗中蘊含一定儒家倫理文化,作為“人倫之基”,其主要核心在于家庭責任、家庭團結等方面,對于“內外和順”目標落實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我國傳統婚禮習俗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在現代化、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婚禮習俗中的民族性特征有利于打造中國文化“精神標識”,有效增強文化自信,促使年輕群體能夠形成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從跨文化視角下,傳統婚禮習俗可促進跨文化交流,基于全球范圍,全面展示傳統禮儀、服飾,營造自信、充滿獨特魅力的大國形象。通過舉辦傳統、中式婚禮,有利于弱化不良婚俗文化的影響,并糾正婚俗領域不良現象,促進我國婚姻風俗文化得到良性發展。另外,傳統婚禮習俗作為一種宣傳、展示活動,其可傳播中華傳統美德,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可將其作為倫理教化媒介,加強傳播效果,良好內化傳統婚禮中“禮”“義”的文化價值,使其增加婚禮參與者文化認同感,實現文化底蘊的深入挖掘、傳播。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傳承現狀與困境分析
結合我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分析,其內部具有一定傳承價值,但在實際傳承、應用期間,受西方婚禮、時代背景、婚慶市場多元化、社會觀念變革等多種因素影響,整體利用情況較為不樂觀。從現代年輕群體角度來看,隨著社會變革、婚姻觀念的變化,其倡導婚姻平等自由,與傳統婚姻習俗相比,主要以個人選擇為主,更加傾向于西式婚禮。以2021年數據為例,我國年輕群體主要趨向于中西結合、重視傳統婚禮,實際占比能夠達到33.8%、41.5%。對于西式婚禮而言,主要是采用新潮的婚禮形式,并以浪漫主義為核心,主張提供獨特化、個性化體驗,該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傳統婚禮形式的空間。對此,相關人員需結合傳統婚禮習俗中的困境,優化文化傳承模式,增加市場競爭力。
在婚慶市場中,婚慶工作作為傳統婚禮習俗傳承、推廣的載體,其復刻中式婚禮的過程中,往往無法形成對中式婚禮標準化的共識,忽視了傳統婚禮習俗的內涵、意義,導致婚禮形式日益趨向商業化,降低消費者體驗,導致傳統婚禮習俗無法廣泛流行,降低大眾傳播效果。總的來說,傳統婚禮習俗傳承困境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為增加潛在受眾,相關人員需加大對傳統婚姻習俗文化的宣傳,嚴格落實國家各項政策方針,將其與現代婚姻觀念相結合,擴大市場占比,為后續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依據。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分析
一、深入挖掘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內涵
結合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內涵分析,其具有多樣性、廣泛性、綜合性特點,相關人員可從民間故事、歷史文獻、習俗傳說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婚禮習俗文化內涵,分析婚禮習俗起源、演變。以七夕節為例,農歷七月初七,作為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之為“乞巧節”。結合節日起源分析,最先是源于星紀崇拜,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逐漸衍生為牛郎織女故事,有效增強節日浪漫色彩,使其豐富婚禮習俗內涵。同時,七夕節可為人們提供一定愛情觀、責任感等方面的文化遺存,部分地域往往將其定為婚姻日期,期盼可以姻緣美滿。另外,七夕節可表達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將其定為婚姻日期,可促使雙方恪守對愛的承諾,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意愿。對此,相關人員可對其進行傳承、創新,將其與現代婚禮觀念、形式相結合,提升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創新質效。
以2023湖里區第二屆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為例,其以“一灣海峽,系兩岸情緣”為主題,共計邀請60對兩岸佳偶,使其基于傳統婚禮習俗,循祖制、效古禮,共同傳遞愛情,共赴美好未來。15年前,童財清在福建旅途中偶遇楊愛梅,并為其解圍,最終結為秦晉之好。一年前,在一家咖啡店中,李佳勛和潘巖相遇、相知、相愛,在一見鐘情之后,共同譜寫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話。每對情侶均擁有美好的愛情故事,在婚禮組織期間,主辦方以仙岳山土地公廟廣場為婚禮場地,并邀請60對親人共同持香祭拜天地,在共同祈福的過程中,祈求永結同心,并保佑兩岸永保和平。上述案例通過良好運用七夕節這一習俗,推動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架起海峽鵲橋,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婚禮形式的有機融合。
二、創造性改造傳統婚禮理念與流程
在新時代語境下,相關人員需注重對我國傳統婚禮習俗進行改造,結合文化特點,需改造習俗背后部分不合時宜的婚姻觀念。對于傳統婚姻觀而言,主要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標準,忽略愛情與個人選擇。對此,需注重結合現代背景,以夫妻感情為主體,注重自由選擇、男女平等,賦予傳統婚禮新的時代內涵。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有效傳承傳統婚禮習俗,并摒棄不良觀念,使其迎合現代社會婚姻觀念,增強傳統文化習俗影響力。
從婚禮流程方面來看,傳統婚禮需落實“六禮”,并包含發八字、定庚等21道程序,整體流程較為復雜、煩瑣,為良好迎合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相關人員可適當簡化、改造傳統婚禮流程,適當取舍具體程序,實現創造性改造目標。在簡化婚禮程序的過程中,可將“納彩”“納幣”“親迎”三個程序進行簡化,結合實際需求,以“親迎”為重點,基于跨文化視域,可從中西方入手,強調告別父母、交換婚書、拜父母等儀式,并結合儀式需求,吸取西式婚禮中的親吻、擁抱等內容,實現傳統婚禮習俗有效傳承的同時,落實跨文化理念。另外,受時代背景等因素影響,傳統婚禮習俗中存在部分不合時宜的習俗,與當代人們道德觀念、價值觀相違和,對此,需對其去蕪存菁,落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承理念。
三、注重傳統婚禮習俗的數字化傳承
在現代化背景下,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婚禮習俗傳承提供契機,使其實現創新性發展。結合婚禮習俗傳承需求,相關人員可引入互聯網、短視頻平臺,采用在線展示傳播的方式,全面保存婚姻民俗文化。在這期間,可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采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婚姻民俗、文化內涵,拓寬文化推廣渠道,充分發揮第三方力量,使其為傳統婚俗的傳承提供助力。
為更好助力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得到復興、推廣,相關人員可應用“元宇宙”技術,采用線上線下虛實聯動的方式,為傳統婚禮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打造“元宇宙”婚禮,可從多方面滿足當代年輕群體對個性化、獨特化婚禮的需求,早在2022年我國早已舉辦“元宇宙”婚禮,婚禮主體為一對90后情侶,主要是借助數字化平臺,全方位還原線下婚宴實景,以數據通信技術為支撐,帶領各地親朋好友觀看婚禮。在良好打破地域限制的情況下,可共同見證新人的美好瞬間,使其為傳統婚禮習俗傳播提供保障。
四、注重融入現代元素與創意
在對傳統婚禮習俗傳承、創新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注重融入現代元素、創意,結合婚禮市場情況,可充分采集舞蹈、裝飾、音樂、燈光等方面的元素,豐富傳統婚禮習俗創新思路,打造個性化、獨特化的定制服務。在傳承期間,需注重把握現代元素與創意融入的“度”,注重保持傳統婚禮習俗的獨特風格,落實核心要素,保證傳統婚禮習俗的文化價值,避免產生過度低俗化,增強婚禮習俗的純正性。同時,為實現現代元素與傳統婚禮習俗的有機融合,相關人員須加強教育、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媒體,采用文化機構、社區、學校等渠道,擴大傳統婚禮習俗的知名度,進而擴大傳統習俗影響力。
以婚禮產品為例,為鼓勵相關文化產業參與到傳統婚禮習俗傳承中,相關人員需注重引入現代元素、創意,盡可能開發具有現代元素的婚禮產品。如旅游婚禮,為良好增加傳統婚禮習俗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可基于地方區域傳統婚禮的魅力、風情,打造婚禮文化主題旅游路線,保證傳統婚禮習俗產品品質,豐富游客體驗感,使其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追求。在這期間,可根據傳統婚姻習俗,開發相關文化衍生品、手工藝品,使其可以深入宣傳傳統婚姻習俗,提高文化知名度,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以龍鳳花燭為例,其作為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婚俗文化,主要是采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借助花燭模具,并涉及剪紙、熔蠟、澆筑等工序,可對其進行設計、開發,采用冰箱貼設計方式,有效拓寬影響范圍,提高產品利用率,實現傳統婚姻習俗的有效宣傳。
五、推動跨文化交流與融合
在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創新期間,相關人員需基于跨文化視角,充分采集其他文化元素、特色,將其與傳統習俗文化相融合,在其相互交融的情況下,形成獨特的跨文化婚禮風格。在具體設計期間,相關人員可借助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并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禮習俗交流、融合,在相互借鑒、了解的情況下,增加現代年輕群體對傳統婚禮習俗的接受度,實現傳統婚姻習俗文化的有效傳承。
例如,服飾文化作為傳統婚禮習俗中的關鍵部分,為增加社會公眾對傳統婚禮服飾的認同感,相關人員需注重對中西婚禮服飾差異進行分析,并采用融合設計的方式,提高文化融合度。結合中西方服飾特點分析,可采用西式面料、中式造型相結合的方式,以中式立領設計為主,根據實際需求,適當融合紗質裝飾,打造獨特的婚紗風格,在保留端莊大方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浪漫感。從飾品細節方面來看,相關人員可將頭紗、珠寶、手套等方面的設計與傳統婚禮相結合,采用珠繡、刺繡、鑲嵌等工藝,挖掘傳統婚禮習俗中的文化底蘊,實現文化融合、創新目標。將中西婚禮服裝元素相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中國傳統婚禮習俗,高效輸出我國傳統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促進我國傳統婚俗文化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關鍵部分,具有一定獨特魅力,為有效繼承、弘揚這一文化,相關人員需深入分析文化傳承意義、價值,并對其實施創新,激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深入挖掘傳統婚禮習俗文化內涵、創造性改造傳統婚禮理念與流程、注重傳統婚禮習俗的數字化傳承、注重融入現代元素與創意、推動跨文化交流與融合等措施,提高文化深度,使其可以良好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進而完善婚禮習俗,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作者簡介:
陳俊杰,1981年生,女,江蘇海安人,副教授,高級茶藝師,碩士,主要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鄒睿怡,2005年生,女,江蘇蘇州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學生。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傳統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探究》(編號2023SJYB1539)、江蘇省2023年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培育計劃《東方美道工作室》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