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承和發揚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中華體育精神作為體育文化的核心,在中國體育奮斗史和中西方文化精華中得以積蘊,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基因。《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也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再一次揭示了中華體育精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為其賦予了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隨著世界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新時代大學生正面臨價值觀冗雜等時代問題,因此,將中華體育精神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及形勢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始終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確定目標,并結合社會發展需要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內涵。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京師大學堂成立,以演講、集會等形式開始傳播救國思想,但當時還未界定明確的概念。隨著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的開展,提高軍隊戰斗力、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以及培養有堅定愛國主義精神的戰士演變成為教育引導大學生思想的主要內涵。直到1940年,陳云同志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話時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其內涵是堅定對革命勝利的信念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并培養有解放全中國堅定信心的革命干部,并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結束。而后在1950年召開的全國學校工作會議上“思想政治教育”一詞才被提出,并認為是學校開展民主主義學習的關鍵。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培養“四有新人”目標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具體形態。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涵牢牢把握規律性和時代性,緊跟國家現代化步伐的實現,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進一步發展成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保障。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
從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演變的過程中可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新形勢下,社會環境復雜多變,黨和國家對大學生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必須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但在以新媒體手段獲取信息為主的時代,大學生受到“去中心”語境和“圈層化”傳播的影響,嚴重缺乏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使大學生在網絡上接觸的各類信息的傳播便捷性與真實性不成正比,多種不良社會思潮的涌入正潛移默化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網絡上碎片化、感性化和娛樂化的思潮所持續弱化。
在新形勢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然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的新要求,在引發學生共鳴、構建真實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局限。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即拓寬渠道,對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進一步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將其置于恢宏的時代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波動。例如以中華民族發展凝練出的偉大精神譜系浸潤式教育學生,在歷史、邏輯、現實和發展的四重維度中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促進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賦能。
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和實質
一、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體育救國時期到體育強國時期,雖然中華體育精神因時代背景有著不同的表述,但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中華體育精神的精神內核,也是鼓舞一代代中國運動健兒為祖國榮譽奮戰的內在力量。首先,為國爭光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大追求。無數體育行業從業者在為國爭光的目標指引下奮勇爭先,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體育強國形象與實力。通過身披國旗慶祝等外在表現形式感染著觀賽觀眾,從激揚的文化自信中凝聚中國力量。其次,無私奉獻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實際行動。無論是日夜操勞的教練員、傷病纏身的運動員,還是精益求精的科研團隊等,都始終將個人發展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成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大基石。總之,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發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培養責任與擔當意識,從而持續提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以“科學求實、遵紀守法”為核心的實干精神
縱觀我國體育發展歷程,從起初坐而論道的“一窮二白,紙上談兵”,到“科教興體、依法治體、改革創新”的實干精神,證實了中國體育發展史是一部實干史,也是鼓舞一代代中國運動健兒爭創佳績的磅礴偉力。首先,科學求實是實干精神的內在要求。體育的科學性需要體育工作者們將各學科知識融合創新,一方面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制定體育發展戰略、技戰術等,把握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巴黎奧運會上展示出的“子彈時間”云轉播、含有芯片的足球內膽等“中國制造”展示了我國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使得體育事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其次,遵紀守法是實干精神的基本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指出為了促進體育事業,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中華體育文化而制定,體現了依法治體與以德治體相融合的中華體育精神價值觀念,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價值導向。可以說,以科學求實、遵紀守法為核心的實干精神必將激勵中華兒女在各自領域埋頭苦干,最終匯聚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磅礴偉力。
三、以“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核心的奮斗精神
奮斗是實現體育強國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育事業在一代代體育人的接續奮斗下,逐漸走出了一條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體育發展道路,是鼓舞一代代中國運動健兒超越自我的精神動力。首先,團結協作是奮斗精神的顯著標識。從賀龍元帥提出的“要保持隊伍團結友愛”要求,到中國女排展現出的團結桂冠的精神密碼,再到我國一直堅持的合作共贏體育外交關系,都證明了團結協作精神可以經受住時間的檢驗。其次,頑強拼搏是奮斗精神的核心品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靠著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才得以賡續不絕,運動健兒們也正是在困境中不斷奮起前行。巴黎殘奧會上,楊秋霞等殘疾人運動員用超越常人的拼搏意志戰勝自我,創造了20項世界紀錄。因此,以“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核心的奮斗精神必將振奮中華兒女實現國家夢想和個人夢想的決心,其迸發出的社會正能量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振興偉業道路上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內在聯系
一、共同的邏輯起點
中華體育精神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都是基于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華體育精神中的“科學求實”正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證主義觀的體現,并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體育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完善,它以體育實踐為依托,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在人們體力與智力的雙向互動中實現全面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從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始終立足基本國情定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表述中提到,人的全面發展應包括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而自由的發展,以及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和發展。二者以馬克思主義為邏輯起點,為中華體育精神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橋梁,為指導解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提供指南,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相通的育人初心
中華體育精神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初心都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中華體育精神中融合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追求,從我國近代挽救民族危亡中謀求生存到凝聚體育強國建設力量的實踐中始終圍繞著這一初心目標。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促使人們在參與和觀賞體育運動時不斷接受體育文化的滋養,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雖然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而改變,但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具體體現和細化,究其根本都是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實踐中實現目標。由此可見,兩者的育人初心均是從個人全面發展和國家利益高度統一的價值追求出發,由中華體育精神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育體”和“育德”的結合統一,從而達到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育人初心。
三、同頻的發展步調
中華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相同的歷史發展起點,19世紀末“體育”一詞傳入中國時,正值西方體育由于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被扭曲為政治工具的特殊歷史時期。此時,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只能被動地接受西方“軍國主義”思潮的影響,渴望通過體育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當時嚴復等先哲們已經開始高呼強國強種的體育思想,《體育之研究》一文中也曾指出,要有以“猛烈”“敢為”的體育精神,只有“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才能改變當時中國的衰弱現狀。可見此時中國體育便有了關注體育精神及其內涵功能的萌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追溯至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創立,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嚴復主張的“教育救國”思想引導廣大學生掀起民族獨立的各項運動,“救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主題。而后,中華體育精神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隨著國情社情的變化結合實踐不斷發展演變,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二者始終在時代背景主題下完善其內涵、發揮其功效,不斷促進國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豐富。
四、互補的雙向作用
中華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影響、相輔相成。回溯中華體育精神發展史,展現了我國體育事業從弱到強的發展變化,映照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在體育奮斗過程中成長、發展、傳承和凝結的紅色基因,是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華體育精神中深厚的哲學思想、生動的體育故事、高尚的價值目標也可以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正因為如此,將其賦能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明確地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大學生群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動力,更是繼承和發揚中華體育精神的主力軍。通過系統的學習引導,可以使大學生認識到中華體育精神的基本內涵,增強思想認同,在實現民族復興的火熱實踐中賡續中華體育精神。由此可見,互補的雙向作用為中華體育精神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連接基礎,也為實現二者相通的育人初心提供了方向。
中華體育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以中華體育精神之鈣鑄思想之魂、以其精神之力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內在要求。未來,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考慮融入中華體育精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體育+思政”的德育體系,對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楊健,1998年生,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體育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編號SY20230318Q)成果。作者單位:沈陽體育學院管理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