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中,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內卷”不會因為“佛系”“躺平”而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卷也卷不動,躺也躺不平代表的“淡學”(即“淡淡綜合征”)逐漸興起,成為一種新的社會亞文化現象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淡淡綜合征”表現為大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采取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既不過分焦慮也不過分激動,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不可忽視的當代大學生自我保護手段:“淡淡綜合征”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信奉“淡學”,微博話題“正式被確診為淡淡綜合征”曾一度登上熱搜,截至2024年9月,該話題的討論量為2.5萬,閱讀量達到1.9億?!暗C合征”成為當代大學生在競爭氛圍中不可忽視的自我保護手段。
“淡淡綜合征”主要表現在對學業的“淡然處之”,社交上的“淡泊致遠”,就業上的“淡看風雨”以及情緒上的“云淡風輕”。
一、學業上的“淡然處之”
“淡人”大學生在生活態度上表現為一種追求簡單、自然、無欲無求的生活方式和心態。相較于成績、就業或物質財富,更注重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二、人際交往上的“淡泊致遠”
“淡人”在社交關系中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離,懂得設定和維護自己的社交邊界,他們不會輕易讓別人干涉自己的生活,也不會過多地干涉別人。他們認為這種清晰的界限可以減少麻煩和沖突,但過度的淡泊也可能導致與他人的距離過遠,影響人際關系的深度和質量。
三、就業上的“淡看風雨”
在就業與創業方面,“淡人”大學生展現出獨特的態度與行為模式。相較于“濃人”卷考研、不斷壯大的考公大軍,或者磨刀霍霍投簡歷找工作,“淡人”大學生對就業持有一種淡然的態度,他們內心平和,任憑別人如何卷,反正我就是淡看風雨,對結果保持無所謂的樣子。
四、情緒表現上的“云淡風輕”
“淡人”通常表現出較為平穩的情緒狀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相對溫和。淡人大學生不會因小事而大喜大悲,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性,這有助于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避免沖突和誤解。
需求理論視域下“淡淡綜合征”出現原因
一、社會層面分析“淡”因
疫情之后,全球經濟增長呈現放緩態勢,加之生產成本提高,不少企業紛紛倒閉,用工崗位減少,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工作崗位的減少和競爭人數、人員質量不斷提高,讓大學生對就業問題望而卻步。在微博話題的討論中,關于經濟形勢與競爭壓力的討論占了相當大比重,關于就業,更是創造出“職場淡人”的一類標簽。
二、個人層面分析“淡”因
“淡淡綜合征”反映出當代部分大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對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興趣愛好等方面缺乏熱情的行為,表現和平和、無所謂的處世態度。
一是對目標導向需要的缺失。部分“淡人”大學生的“淡”因是缺少對目標導向需要的滿足。大學時期是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快速發展走向成熟,通過學習思考,逐漸清晰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奮斗。一部分“淡人”大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退卻了剛進入大學時的熱情,對未來沒有方向規劃,缺失目標導向,自我效能感低,只求茫然度過當下,能畢業就可以。
二是愛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部分“淡人”大學生的“淡”因是要補償自己曾經缺失的關愛。中學時期他們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考試上,導致對生活其他方面的關注不夠。大學后,他們為了補償自己曾經缺失的愛,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和對自己的關注上,滿足自身的多元需要,導致對其他方面的“淡”。
三是自我認同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還有些“淡人”大學生的“淡”因是自我認同(自己認同并尊重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這主要是來源于以往失敗的經歷讓“淡人”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曾內卷過,但是卷的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或者在卷的過程中讓他們產生了身心俱疲的主觀感受。類似的經歷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可他們不甘心放棄自己,只是為了逃避再次在內卷中失敗,索性他們不卷了,選擇“淡淡地”看待一切,雖然這么做可以避免失敗,但卻讓他們在對自己不敢認同的過程中自信與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四是滿足歸屬與社交的需要。還有部分“淡人”大學生的“淡”因是要滿足自己的社交需要,在朋輩群體中收獲一份歸屬感。一些大學生為了迎合周圍“淡學”的氛圍,選擇跟隨一起“淡”。他們認為這樣做顯得很合群,是順應群體思維的表現,有助于融入同輩人,交到更多的朋友。
基于需求理論下大學生“淡淡綜合征”的合理性與現實隱憂
一、本質
“淡淡綜合征”是大學生在社會“內卷”背景下的個體心理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是指當人遇到不利于滿足自身需求的客觀環境時,為了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為自己尋找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旨在使人盡快適應當前環境。適當的心理防御可以讓人避免沖突,調節情緒,緩解焦慮,讓人感到身心愉悅的體驗。當前大環境“內卷”,為了實現目標、獲得更多的資源,人們不惜犧牲大量的時間和付出更多成本加入競爭,整個社會“卷”起來了。大學生更是處于卷中之卷的重災區,卷學習成為學霸,卷能力成為社團達人,卷人際成為情商高手……這種生活環境讓大學生感到窘迫,“淡淡綜合征”的本質是他們在社會“內卷”背景下的個體心理防御機制。
二、合理性
滿足內心需求,是一種自我療愈和解壓的生活方式。無論是2017年爆火的網絡熱詞“佛系”,還是2021年流行的“躺平”,再到如今的“淡學”的興起,可以說這些詞背后所透露出的行為姿態是當前社會背景下的特定產物,也是一種現代性共鳴。這些詞從側面反映出青年群體的精神狀態,本質上是在當下社會“內卷化”環境中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保持平和的心理防御機制??梢?,“淡淡綜合征”的產生必然有其合理性。前文中已經分析“淡人”大學生的“淡”因,他們的多層次需要沒有被很好地滿足,為了彌補心理缺失,他們選擇通過“淡淡綜合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在低欲望、低追求的心態下,人生目標可以暫時被忽略。作為中學時期積極卷過的“濃人”,一步入大學“淡”了起來,必然引起周圍親人、朋友、老師的關注,被人關愛呵護的感覺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三、現實隱憂
“淡學”的合理性要控制在合理的時間限度內,大學生不能長期選擇做“淡”人。相比于“淡淡綜合征”的積極作用,它的現實隱患更值得被關注研究。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社交關系的建立、主流價值觀融入以及奮斗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消極影響。
一是太“淡”不利于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暗恕贝髮W生在學業上的“淡然處之”,未來的工作就業上也是“淡看風雨”,成為職場淡人的同時一些大學生“淡”到連興趣愛好也不熱衷非有不可,這樣的生活態度雖然短期內可以讓人擺脫心理焦慮與壓力,仿佛生活在舒適區,長此以往則會使人安于現狀、精神迷惘,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培養,很難形成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甚至會導致心理疾病。
二是太“淡”不利于深層次社交關系的建立。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鄙鐣傩允侨说谋举|屬性,這提示我們人要想獲得理想的生活、快樂與滿足就不能離開社會、離開其他人,要生活在群體中,在與人互動過程中獲得人際支持。“淡人”大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強調距離,造成人際關系壁壘,不利于深層次社交關系的建立。
三是太“淡”不利于融入新時代主流價值觀。新時代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弘揚的精神。在個人層面上,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種對待家國、事業、人際等的積極的態度顯然與淡人“淡淡的”畫風不一致,“淡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利于與時代同頻,與國家同步。
四是太“淡”不利于奮斗精神的培育。理論源于實踐,并被實踐所檢驗。敢于實踐是人生幸福與國家富強所必需的品質。積極實踐就是奮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淡人”大學生排斥競爭,不接受奮斗,這樣的人生很難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最終只能在逃避中隨遇而安。
應對策略:關照大學生多元需求,
引導其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關于需要的特點,馬克思指出:“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p>
一、正視大學生現實需求,激發其正確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青年,他曾表示黨和國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號召要走近青年,關愛、關懷青年。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更是應被關注、被了解。關照大學生,就是要關照大學生的現實;了解大學生,就要了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這包括了要關注和了解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涵蓋學術、就業、生活和心理等多個方面。要辯證看待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的正確需求。
二、關注大學生多層次需求,引導其積極自我實現
大學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階段性的特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關注,引導其積極自我實現。部分大學生表示,剛進入大學時很興奮,一段時間后,激動的情緒逐漸回歸平靜,生活感覺無聊且茫然。學生進入大學,關注點增多,茫然是因為方向感不足,沒有目標,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豐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與發展需求,加強實踐教學比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提高學生的歸屬感;針對處于發展階段和即將畢業的學生,要關注他們的職業發展與就業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發掘適合他們的職業發展方向,增加學生的見習與實習機會,讓實踐帶給他們更多體驗感。
三、引導大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激發奮斗的自覺意識
馬克思主義對人本質的深刻認識,揭示了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要實現自身價值就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要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個人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眾^斗是偉大理想得以實現的行動保障,應引導大學生從負向亞文化中走出來,摒棄長期“躺平”“佛系”“淡淡綜合征”的不健康青年亞文化,培養奮斗精神,提高大學生奮斗的主觀能動性,敢于走出舒適圈,在接受挑戰與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將自身“小我”與強國“大我”結合起來,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加強網絡監管,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網絡早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作為“淡淡綜合征”產生的源頭,網絡的輻射能力強大,想優化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加強網絡監管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首先,應加強對網絡傳播內容的監管,摒棄“流量至上”的工具主義傾向,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正能量內容的傳播覆蓋力。其次,發揮主流媒體的力量,利用主流媒體官媒、公眾號將理性、客觀、積極的創作內容廣泛傳播,確保覆蓋大學生網絡活躍的高頻地段(抖音、微信、知乎等),可以設立官媒的大學生版本,比如新聞聯播大學生版,盡可能多地使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增強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作者簡介:
黃靖然,1990年生,碩士,助教;葉昕博,1979年生,碩士,講師,遼寧錦州人;張衛平,1972年生,博士,教授,遼寧錦州人。作者單位:遼寧理工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