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36年,林語堂在“小評論”專欄發表了一系列優美輕快的英語文化隨筆,隨后又發布了相應的漢語篇目。在其中的一些社會批評類隨筆中,林語堂以灑脫之筆觸批評中國社會現狀,譏諷政壇的黑暗。這些隨筆包括《中國究有臭蟲否》《論政治病》《悼張宗昌》《假定我是土匪》等,大多這種嬉笑怒罵式的文字諷刺了社會的種種黑暗。其中蘊含的諷刺藝術值得探究。本文以《小評論》(錢鎖橋,2012)的中英雙語文本為例,詳細剖析其中的諷刺藝術的體現。
文章結構的轉換
一、標題的改寫
標題作為文章之眼,對于文章主題的概括和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林語堂卻在撰寫中英文章采取不同標題。這足以體現林語堂的讀者意識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良苦用心。
第一,褒詞貶用。
例1:英:In Memoriam of the Dog-Meat General" 中:《悼張宗昌》
張宗昌在北洋軍閥當中惡名在外,禍國殃民,林語堂對其所作所為早已耳聞。而“狗肉將軍”一詞則是當時人們對其的貶低稱呼。林語堂在英文文本中也用“the Dog-Meat General”一詞來形容張宗昌之低劣品行。而中文題目卻褒詞貶用,用了“悼”這一字。“悼”在漢語中,表示“悲傷,哀念”,通常是指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去世后的惋惜。此篇雙語作品,中文題目里“悼”的使用,實際為褒詞貶用,使得其反諷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模糊化處理。
例2:英:A Hymn to Shanghai 中:《上海之歌》
在《上海之歌》一文中,林語堂對上海的種種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極具諷刺意味。英文標題中使用“Hymn”一詞,采用反諷的方式,表面是“贊歌”,實際上卻是批判與諷刺。而在中文標題中,林語堂進行了標題的模糊化處理,只說明了“上海之歌”并未有過多的感情色彩,這使得讀者更有興趣去閱讀文章內容以分析其情感態度。林語堂在此處的翻譯更有利于促使讀者了解文章中內涵的諷刺藝術。
二、開頭的改寫
林語堂在《小評論》中英雙語文本中采用了不一樣的開頭來進行論述,而其諷刺藝術也在中英文本開頭的改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本小節將從增補文化背景與刪除相關內容兩個方面對開頭的改寫進行論述。
第一,增補文化背景。
例3:臭蟲大約古已有之……總之,臭蟲在古代之有無,無明證。(P98)
在《中國究有臭蟲否》一文漢語版的開頭中,林語堂單獨增加了一段對于臭蟲的論述,其中記述了臭蟲在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為中國讀者補充了中國文化中關于臭蟲的背景。而這段論述中所蘊含的文獻及人物事例對于西方讀者而言有些難以理解,故而林語堂將其刪除。與此同時,關于臭蟲的詳細介紹也使得讀者更能了解后文林語堂關于中國有無臭蟲的論述,更有利于后文對于臭蟲以及一些當權者諷刺的論述。
第二,刪減無關信息。
例4:Mr.Quan Zenggu wrote an article on“Shanghai,the Terrible City”......In fact,one might sing a hymn to the Great Terrible City in the following fashion.(P28~29)
在林語堂《上海之歌》的開頭處,中英文文本的對比十分鮮明,在英文文本中,林語堂先介紹了全增嘏先生所著批判上海的文章,緊接著從多方面提及自己對于上海社會黑暗面的諷刺與厭惡,并直言寫作原因與目的。而在中文文本中,開頭大規模的說明篇幅被省略,直接以詩歌的形式對上海進行諷刺。林語堂在漢語文本中刪減大段內容,看似是對原文結構的破壞,但實際上卻使得文章更為精煉,使讀者一目了然地看出文章的諷刺意味。并且當時國人對于上海黑暗腐敗的社會現狀已是有目共睹。故而不必再于開頭處撰寫相關背景,采用直抒胸臆的諷刺形式正是最好的處理手段。
三、結尾的改寫
在中英文本的結尾之處,林語堂同樣做了許多處理,致使其不是十分對應。然而這種不對應也充分體現了漢英語的特色和其中的諷刺藝術。
第一,增補總結性話語。
例5:英:O thou the safest place in China to live in,where even thy beggars are dishonest!(P31)" 中:你這偉大玄妙的大城,東西濁流的總匯。你這中國最安全的樂土,連你的乞丐都不老實。我歌頌你的浮華、愚陋、凡俗與平庸。(P33)
在例5中,林語堂在漢語版《上海之歌》的結尾處增加了總結性的話語,即“我歌頌你的浮華、愚陋、凡俗與平庸”為全文做了最后的概括總結。林語堂在此處采取反諷的手法,用“歌頌”表示諷刺,向讀者體現了其對上海社會不良風氣的厭惡,使讀者有更深的感受。
第二,刪減有關時政的論述。
例6:英:I had still one kind of feeling.It was SHAME.(P39)" 中:這樣下去,若不得法國政府,頒給勛章,或是莫梭里尼旌賞我宣揚東方文化之精神,老爺不姓林。(P43)
例6采用的是《假定我是土匪》中的例子。細讀此文的中英文本便會發現,中文文本中刪減了大篇幅政治評論性論述。在英文文本中,林語堂曾詳細論述了軍閥何鍵為剿共所進行的種種“強盜”行為。并在結尾處將shame一詞的每個字母全部大寫,借此來強調林語堂對軍閥土匪行徑的厭惡與諷刺。而在中文文本中,林語堂采用反諷的手法,將自己代入土匪視角,通過正話反說的方法諷刺了土匪的種種行徑。而英文文本中關于何鍵相關政策的論述則由于過于涉及政治敏感話題,不便直接提出,故而將其刪減。不過雖然刪減了軍閥具體事例的部分,卻也依舊能使讀者感受其中的諷刺藝術。
文章內容的變形
除了文章結構,林語堂在創作中英雙語文本,進行跨文化書寫時,也對文章內容進行了變形,以此來使中西讀者都可在字里行間體會其諷刺的藝術。
一、中西文化的重新分配
在撰寫英文文本時,林語堂會有意識地增加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從而使西方讀者更為了解文章內涵,而相反在撰寫中文文本時,林語堂則會有意識地將一些中文典故分配其中,使中國讀者了解得更為清楚。試看下兩例:
例7:英:While I,asecond Rodin come to earth......and idealists as the golden chariot of Apollo riding across the blue firmament in the early dawn would scatter the fogs and the dew.(P37)
例8:中:若劉邦樊噲之流,而肯屈身做土匪,我可擔保他飛黃騰達,榮宗耀祖,到了晚年,還可以維持風化,提倡文言,收藏善本,翻印佛經,介紹花柳醫生。(P40)
例7與例8分別為文章《假定我是土匪》的中英文本,該文章具有極強的諷刺意義。例7中,林語堂在英文文本中添加更多的西方文化典故。借雕塑師羅丹,與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等西方典故,采用夸張的手法對何鍵的暴行進行反諷。西方讀者熟知這些典故,細讀之下便會發現其中諷刺意味。
而例8則是加入了劉邦與樊噲這兩個歷史人物,借這兩個出身卑微帶有“屠狗戶骨氣”的英雄人物,來宣傳做土匪的“合理性”。實際上則是在暗諷當時諸多貧寒之人掌握一些權力后便迷失本心、壓榨百姓的卑鄙行為。此處舉的兩例亦可使中國讀者快速領會其精神,了解其內涵。
二、文化視角的轉換
林語堂在撰寫《小評論》文章時,依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采用了不同視角進行跨文化寫作。其中最為鮮明的例子當數《悼張宗昌》一文。在該文中,主要通過張宗昌來諷刺當時軍閥的惡行。而張宗昌對于西方讀者而言并不十分熟悉,故而林語堂在撰寫中英雙語文本時,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進行了視角上的調整。
首先在英文文本中,林語堂將視角放在對于張宗昌外貌描寫、身份介紹以及所做的具體事情上,根據這些事情來反映其真實品格。例如先對其外貌進行描寫,進而引出其思想主張,再介紹他的相關事例,如在日本的床上發現臭蟲、在貴賓犬面前檢閱士兵以取悅妓女、會見地方執法官等。借助他的外貌以及所做事情來刻畫“狗肉將軍”的形象,并對其所作所為進行諷刺。
但在中文文本中,由于張宗昌的大致外形及其所做的種種啼笑皆非的事例已然為國人所知曉,故而以他的性格品質為視角,從他的品格,如他凡事剛勇、樂善好施等展開論述,從而采用反諷的方式對其進行諷刺,使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刻畫了狗肉將軍的“內在品質”。
三、文化元素的融入
第一,在介紹人物時融入。
例9:Beginning with Dr.Sun Yat-sen's liver trouble and Yuan Shikai's famous rheumatic foot at a time when the Manchu Government most needed his services.(P114)
例9選自《論政治病》,在本例中,林語堂在介紹袁世凱的病癥時,特地融入了當時的文化背景,即袁世凱仍與清政府余孽有所勾結,意圖復辟稱帝。在此處中國近代封建文化與社會背景被林語堂融入進袁世凱的介紹中。更加深了諷刺意味,體現了林語堂對于袁世凱這種卑躬屈膝的奴才行為的厭惡。
第二,利用注釋融入。
例10:Disgust with politics,an exaggerated desire(which is a form of fixation)to wear the peasant's cotton gown.
例10同樣選自《論政治病》,在該例中,林語堂利用注釋解釋了當時社會出現的一種極端的厭政情緒,林語堂稱之為“一種對歸隱病態的渴望”,這個注釋更加清楚地解釋并反映了中國的“歸隱文化”。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某些身居高位者卻不思報國,反而意圖逃避責任。這種想法注定要為人所唾棄。林語堂在此處利用注釋也深刻諷刺了那些國難之時妄圖通過歸隱來逃避責任的投機分子。
文章風格的轉化
通過閱讀中英文雙語文章,可以清楚看出,林語堂會采用不同風格來進行中英雙語的創作。
英語文章更注重段內句與句之間的邏輯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每個部分之間都有明確的邏輯聯系,且更為注重用直接簡潔的詞匯表達事實。
而在創作中文時,林語堂轉化了文章風格,采用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語錄體,往往由一系列簡短的、獨立的語句或段落組成,這些語句或段落之間不一定有明顯的邏輯聯系,但共同構成了對某一思想或主題的闡述。林語堂采用此文體的文章頗具古文風格,有利于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例11:英:He believed in polyandry as well as polygamy,and he openly allowed his concubines to make love with other men,provided he didn't want them at the time.He respected Confucius.And he was patriotic.(P154) 中:他尊重女性自由、男女平等,姬妾有私,也不追究。他極崇孔、侍母極孝、待友極忠。(P156)
從例11中便可看出林語堂在跨文化書寫時轉化了中英文章的不同風格。在英文中,林語堂十分注重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采用連詞將句子連接起來,并直接簡潔地表達了張宗昌的一些特點,使西方讀者順利了解其中含義,并體會到其諷刺意味。而在中文中,林語堂則是采用語錄體,打造古文風格,行文多用四字詞語,展現古文文風的同時也增強了氣勢,也加強了反諷的意味。
總之,林語堂在《小評論》系列文章中,利用多樣策略,最終將其諷刺藝術體現給中外讀者,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