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們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軟件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與變革。本文將立足于新媒體時代,結合大學語文教學現狀;明晰問題所在;圍繞課程、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探析大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以優化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
在信息技術和移動設備全面賦能的背景下,人們逐漸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其生活、教育、醫療等各個行業都因新媒體技術的成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管是QQ、微信這類的社交軟件,還是MOOC、學習通這類的教育平臺,抑或是丁香通、仲景健康類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它們的更新、升級或運營都離不開網絡和新媒體的運用。
新媒體時代與大學語文教學
何為新媒體?有人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新”相對于“舊”而言的媒體;也有人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在筆者看來,新媒體是依托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發展的新型傳播媒體,它不同于傳統媒體,不僅具有互動性、共享性、豐富性的特征,還具備傳播范圍廣、時效性強的優勢。
大學語文作為普通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通常在大一開設,有專門的學習教材,以提升人文素養為主要目的,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功能。開展大學語文教學,往往被理解為是師生雙方為提升人文素養而開展的共同系列學習活動。
大學語文教學問題分析
一、課程定位不準確、課時安排不合理
“語文教育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人在任何學段都不應當忽視對語文教育的學習,針對學段的不同,對各層各類語文課程強調的重點也就有所不同。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層面上的母語教育”,自然要和中、小學教育層面上的語文教育有所區分。然而在實際中,大學語文尚未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課程標準,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參照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授課,長此以往下去,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變得愈發模糊,無法從根本上同中小學語文教育區分開來。
大學的學習課程具有一定的豐富性,不僅有專業課,還有公共課和各種選修課等,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再加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是每個大一新生必須學習的課程。為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校領導在進行課時安排時往往會減少大學語文的課時量,每周只安排2個學時。這就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會不停地趕教學進度,把課程內容滿堂灌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理念需要更新、媒介素養尚待提高
部分語文教師只是偶爾閱讀和研究語文資料,對語文學科前沿發展關注度不高,無法及時運用學科最新的理論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歸根結底還是教學理念出現了問題,未能做到與時俱進。部分教師在獲取教學資源時主要依賴于網絡,要么是從網上直接下載課件,要么就是在線觀摩名師教學實例,不管選擇哪種方式,最終都將直接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做法既不利于自身專業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為教學向來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它是由師生雙方共同組成的一系列培養人的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保持頭腦清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技術趨向成熟,新媒體輔助教學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由于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以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資源多來自書籍和報紙,以黑板授課為主,如今是從網上獲取資源,用電腦或幻燈片呈現教學內容。可見,新媒體的出現為教師教學帶來了便利,在新媒體時代教師應當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層面,雖然也有意識地使用新媒體軟件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但是在檢測學生成果環節,還是保留著原有的教學習慣,而且大部分教師很少能經常注意到語文學科與新媒體環境的歷史語境。因此,教師應當培養自身的媒介意識,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處。
三、對新媒體認知不到位、語文學習缺少激情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新型傳播媒介的大量出現,任意一臺可移動設備(手機、ipad)都能在短時間內滿足我們的新媒體需求。結合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來看,發現新媒體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學生把新媒體主要用于“聊天交友”和“休閑娛樂”,用于“獲取知識”的學生群體相對較少。可見,作為剛剛上大一的新生,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懵懂的,他們對新媒體認知不到位,在使用新媒體時需要他人的引導。
另外,學生對大學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首先是學生對語文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語文,甚至認為語文學習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其次是學生沒有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沒有發揮學習主人翁意識,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漲;課堂活躍度有待提高,需要教師加強課堂管理,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新媒體時代下大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一、重新定位大學語文課程、提升大學語文課程質量
大學語文,“是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中一個最為特殊的領域,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教育功能”,在具備人文性、工具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也應當強調具有職業性,為學生今后的就業選擇和職業轉換提供服務。因此,當務之急應當重新定位大學語文課程,有學者提議將其定位為“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職業化公共課程”,即大學語文課程應當根據學生專業類別的不同,結合學生的能力需求和職業需求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這也就告訴我們,在新媒體時代不能把大學語文的課程理論知識同學生的專業實踐割裂開來,要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專業實踐,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努力。
出于多方考慮,雖然不能直接增加大學語文的課時量,但提升大學語文課程質量也是有助于解決課時安排不合理這一問題的。面對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重的難題,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時代特點,借助新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新媒體交互性,實現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為語文課程的學習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另外,運用新媒體技術挖掘優質教學資源,不僅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課件,還能夠從本質上提升教學質量。
二、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媒介素養
“語文教學研究與語文教學改革的路途中,我們需要創新與變革,也需要經常反省與調整。”為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在社會發展的同時,教學理念也應當與之更新,始終保持語文學科專業的先進性與科學性。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經常主動地閱讀和研究與語文學科相關的資料,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在蘭考這片沃土上,教師就可以結合蘭考的地域優勢,把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設計和組織一場戶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從教室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大自然中享受學習,相信通過這次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認識蘭考、感受蘭考魅力的同時,又能堅定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媒介素養水平的高低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課堂的管理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又或者是借助新媒體教學軟件,在某教學平臺上設計小游戲,讓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以烘托教學氛圍,這些環節的順利實施,都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媒介素養。比如在教學詩歌單元時,筆者把李白《行路難·其一》和杜甫《詠懷古跡·其三》放到一起進行閱讀教學。在備課過程中,筆者搜集并整理了電影《長安三萬里》的部分片段,隨后在課堂上進行片段播放,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到李白和高氏、杜甫之間的深厚情誼。
另外在信息化時代,人們需要具備一定的媒介信息思辨能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示范者,其言行舉止都會影響著學生。所以在面對網絡信息時,教師應當注意篩選網絡信息,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筆者在講授孟子和荀子的文章時,聯系“河北邯鄲初中生被害案件”,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善與惡。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參加一些媒介素養的講座,培養自己的信息媒介意識,強化媒介信息思辨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新媒體技術水平。
三、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能力、強化大學語文學習興趣
大一上學期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過渡的一個學期,大一新生當前學習壓力相對小于高中時期,且生活條件也要好于高中時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一部平板,這就為學生玩轉新媒體提供了物質基礎。部分學生會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電子產品上面,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電子產品,畢竟使用新媒體的目的不只是休閑和娛樂,還有獲取知識,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快樂。新媒體時代最喜歡在網上創造輿論熱點,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學生對網絡信息缺少一定的思辨能力,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辯證看待網上輿論,強化自身的思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一個人的學習積極性,第一步就應當培養他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缺少學習激情時,我們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采取一些措施和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5G時代,教師可以在網絡資源中搜集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或話題,把它同語文學科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者是尋找與學生有關的真實案例,如華坪女高學生求學的故事,以此鼓勵學生珍惜學習機會,端正學習態度;抑或是在課堂上利用一些網絡教學平臺,比如雨課堂、爾雅等隨機抽找學生進行提問,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必要時給予加分獎勵。相信通過此番努力,定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興趣。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不僅能夠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涵養和精神面貌,還有助于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為此,教師應當立足于新媒體時代,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學生打造豐富的知識殿堂,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從而優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以順利推進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
李倩倩,1996年4月生,女,漢族,河南新蔡人,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作者單位:蘭考三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