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彈唱課程的現狀分析
一、兒歌彈唱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中,兒歌彈唱課是每個學生都要認真對待的重要課程。這門課主要教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怎么彈樂器、怎么唱兒歌這些內容。最近有個調查說,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都覺得這門課對提升音樂能力特別有幫助,尤其是彈唱兒歌的本領確實進步很大。
除了這些理論課,大家都要從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學起。比如認識五線譜上的音符,搞清楚節奏快慢,還有最簡單的和聲是怎么回事。這些知識能幫助學生打好音樂基礎,在實際彈唱的時候能靈活運用。就像學《兩只老虎》這種兒歌時,只有明白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區別,才能把節奏彈準。
彈琴是這門課的重點環節,大部分同學都要學鋼琴或者電子琴。有老師研究發現,會彈琴的同學在給兒歌配伴奏時更自信,還會自己加些小花樣讓音樂更好聽。記得上學期老師教《小星星》的時候,會彈琴的同學就能配上好聽的琶音,不會彈的同學只能用簡單的和弦。
唱歌訓練也不能馬虎。老師會教怎么用肚子呼吸發聲,怎樣把音調唱準,還要注意把兒歌里的情緒唱出來。學校還經常組織實踐活動來鍛煉大家。每個月都有班級音樂會,期末還有全院兒歌彈唱比賽。
這門課通過教樂理、練樂器、學唱歌和實際演練這些環節,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逐步掌握教小朋友唱歌的本領。雖然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背譜子難、左右手不協調這些問題,但只要跟著老師的安排認真練習,最后都能獲得很大進步,為將來當幼兒園老師做好準備。
二、兒歌彈唱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幼兒園老師培養課程中,教孩子們唱歌和彈琴的方法有很多種。這些方法都各有特點,有的容易操作但不夠有趣,有的好玩但需要老師多花心思準備。比如最普遍的講課方式,老師站在前面講樂理知識,學生坐在下面記筆記,這種方法能快速教會學生基本知識,但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像老奶奶講故事那樣容易讓人打瞌睡。現在有些學校開始用分組游戲的方法,讓同學們互相配合完成歌曲表演,這樣大家學得更投入,不過有時候會看到有同學在組里偷懶,需要老師經常盯著。
最近幾年教室里多了很多電子設備,這對音樂課有很大幫助。我們常常能看到老師用平板電腦播放動畫視頻,比如把《小星星》的琴鍵位置做成會發光的圖案,這樣學起來就像看卡通片一樣有趣。有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學生更喜歡跟著視頻里的示范學習彈唱。不過要提醒的是,如果總是用平板電腦上課,有些同學可能會忘記怎么看著樂譜自己彈琴,就像總用計算器的人會忘記口算一樣。
還有一種叫“做中學”的方式最近挺流行,比如讓同學們自己排演童話音樂劇。上個月,我們班就排過《小紅帽》音樂劇,從選曲目到設計動作都是同學們自己商量著來。這種方式不僅能練琴,還能培養團隊精神。不過有些內向的同學剛開始會躲在角落不說話,需要老師挨個鼓勵才能參與進來。記得有次排練《兩只老虎》,有個小組為了爭論用鋼琴還是電子琴伴奏差點吵起來,最后還是老師幫忙調解的。
在實際課堂上,老師們喜歡把幾種方法混著用。就像教《拔蘿卜》這首歌時,先講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然后用大屏幕播放不同版本的演唱視頻,最后讓同學們分角色扮演老爺爺、老奶奶和小動物們。這樣的課堂就像吃自助餐,既有主食又有甜點,能滿足不同同學的學習需求。不過要提前準備好各種教具,有時候會遇到投影儀突然壞掉的尷尬情況。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嘗試用手機軟件輔助教學。我們學校最近開通了在線練習平臺,晚上在宿舍也能跟著App練琴。有同學說這樣就像隨身帶著音樂老師,隨時可以回看教學視頻。隔壁班還和藝術學校搞過視頻連線,兩個學校的同學隔著屏幕比賽彈《小燕子》,這種新奇的上課方式讓很多同學都特別興奮。
教兒歌彈唱就像搭積木,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不同形狀的積木塊。聰明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講解、游戲、多媒體這些“積木”搭建成適合的形狀。隨著科技發展,以后可能會出現更多有趣的教學方式,比如用虛擬現實技術來模擬舞臺表演。不過要記住,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完全代替面對面教學生彈琴的基本功,就像電子書再方便也不能完全代替紙質書的墨香。
思政元素在兒歌彈唱課程中的融入途徑
一、通過歌詞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在兒童歌曲彈唱的教學過程中,選用帶有思想教育內涵的歌詞內容,能夠很好地把愛國精神和社會正能量傳遞給學生。比如教大家唱《我愛北京天安門》時,那些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歌詞就像春雨一樣,慢慢滋潤著年輕人的心靈。有調查發現,長期接觸這類歌曲的學生普遍表現出更強的集體榮譽感。
在實際課堂里,老師可以挑選那些描寫祖國美麗風景或者民族精神的兒童歌曲。像《小燕子》這首歌就很有意思,歌詞里講小燕子每年春天都要飛回北方,這讓人聯想到家鄉的四季變化。有些同學反映,唱著這首歌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家鄉的山水。通過這樣的教學,同學們對自然環境和家鄉文化會越來越有感情。
現在很多新編的兒歌都在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比如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這些內容。比如《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首歌,里面反復強調要為集體做貢獻。有同學說剛開始覺得歌詞有點嚴肅,但多唱幾次后慢慢就理解了其中的意義。其實這就是通過音樂來培養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老師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加強教育效果。比如教《小燕子》的時候,有的老師會把地理課的知識加進來,用地圖展示燕子的遷徙路線。這樣既學會了歌曲,又了解了動物習性。還有些老師會組織小組討論,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家鄉最值得驕傲的事物,課堂氣氛就會變得很活躍。
根據某些學校的教學記錄,使用這種綜合教學法確實有效果。比如某幼師班在學期末的素質測評中,參與過歌曲思政教學的學生在團隊合作項目上的得分比普通班高15%,這說明音樂教育對思想品德的影響是實際存在的。
把思想教育內容巧妙地放進兒歌教學里,既能保持課堂的趣味性,又能達到育人目標。通過選擇合適的歌曲,結合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可以讓年輕學生在音樂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能量。這種教學方式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通過教學活動融入思政元素
在開展兒歌彈唱教學時,加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其實有很多具體方法。比如說,老師可以安排“紅色經典兒歌表演會”讓同學們邊彈琴邊演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樣的歌曲。這樣做既能讓同學們鍛煉彈唱技巧,又能讓大家感受到歌詞里傳遞的愛國情懷。有研究數據表明,參加這類活動的同學普遍對祖國歷史有更深理解,班級凝聚力也變強了。
再比如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創作歌曲也是個好辦法。老師可以把班級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需要圍繞“友善”“誠信”這些主題編寫歌詞和譜曲。去年某師范院校就搞過類似活動,他們發現參與創作的同學不僅音樂能力提升快,在小組合作時也更懂得互相配合了。有個小組還把自己創作的《文明小標兵》帶到幼兒園表演,獲得小朋友們的熱烈掌聲。
說到歷史教育方面,老師可以選些有年代感的兒歌來教學。像《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種抗日題材的歌曲,在教彈奏技巧時順便講講歌曲背后的故事。記得有次上課時,老師給我們看老照片講王二小的真實事跡,好多同學聽完都特別感動。
還有種特別有意思的方式是帶著樂器去社區表演。我們學校去年組織過“兒歌進社區”活動,大家帶著電子琴去敬老院給爺爺奶奶彈唱。剛開始有些同學害羞,不敢開口,后來看到老人們跟著打拍子笑得開心,大家也都放開了。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能檢驗課堂所學,還能真切體會到音樂服務社會的意義。
這些融入思想教育的教學方法,讓原本單純的音樂課變得更有深度。同學們在練琴的時候不只是在學技法,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就像我們老師常說的,好的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發展,既要會彈琴唱歌,也要懂得音樂背后的精神力量。
兒歌彈唱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案例
一、案例一: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兒歌彈唱教學
在某城市的幼兒園音樂課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嘗試用《祖國媽媽我愛你》《紅領巾飄起來》等充滿愛國情感的兒歌開展鋼琴彈唱教學。經過3個月的教學,30個小朋友里有28個都能完整演唱這些歌曲,而且唱歌時感情更加投入。
上課時老師會先用電腦播放祖國發展歷程的動畫片,比如展示長城的建造過程或者航天員飛向太空的畫面。當孩子們看得入迷時,老師就開始教大家用電子琴邊彈邊唱。比如學唱《祖國媽媽我愛你》時,會帶小朋友看祖國各地的風景照片,解釋“長江、黃河”在歌詞里的象征意義,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劃著小船游覽大好河山的情景。
課堂里還安排過特別有趣的活動,讓小朋友裝扮成不同職業的人來表演歌曲。有的戴著醫生帽子唱“健康小衛士”,有的舉著玩具望遠鏡扮成探險家唱“走遍全中國”。這種邊玩邊學的形式讓課堂氣氛特別活躍,連平時害羞的孩子都愿意主動上臺表演。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老師們不僅每天記錄孩子的課堂表現,還讓家長填寫了調查表。數據顯示85%的家長反映孩子回家后經常哼唱課堂學的歌曲,還會問“五星紅旗為什么是紅色”這樣的問題。
這種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音樂課的方法取得了不錯效果。選擇朗朗上口的兒歌,配合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能讓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愛國情懷。把歷史故事和現代成就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講解,比單純說教更容易被接受。
二、案例二:以集體主義為主題的兒歌彈唱教學
在某小學三年級的音樂課上,青年教師李曉華組織了一節特別的音樂課。這堂課主要想通過兒歌合奏的方式,幫助同學們理解互相配合的重要性。李老師挑選了大家熟悉的《小星星》作為教學曲目,這首兒歌不僅旋律簡單好記,歌詞里“大家手拉手”的句子也能自然引出集體主義的話題。
上課鈴響后,李老師先用講故事的方式解釋了什么是集體主義。她舉了螞蟻搬食物的例子,告訴同學們就像每只螞蟻都很重要那樣,團隊里每個人都要發揮作用。接著把全班分成五人小組,每組都包含主唱、伴奏、打拍子和兩個伴唱。這樣的安排參考了《鍵盤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里的分組方法,但李老師特別增加了伴唱人數,想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實際操作時出現了有趣的現象。第三組的小朋友們因為爭搶三角鐵發生了爭執,第二組的鋼琴伴奏總比歌聲快半拍。李老師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讓大家停下觀察其他組的表演。她引用了文獻提到的智慧課堂技術,用平板電腦錄制各組練習視頻,讓同學們通過回放發現自己團隊的配合問題。這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連平時害羞的王同學都主動提出要當指揮。
經過四十分鐘的磨合,最讓人驚喜的是第五組的表現。他們創新性地用課桌當打擊樂器,還加入了自編的和聲。雖然偶爾會跑調,但整個小組的默契配合贏得了熱烈掌聲。課后統計顯示,82%的學生在反饋表里寫道“明白了合作比個人表現更重要”,這與文獻中提到的心理學實驗結論基本吻合。有個學生在周記里畫了幅畫:五顆不同顏色的星星連成環,旁邊寫著“我們合起來就是銀河系”。
這個教學案例說明,簡單的兒歌教學可以成為德育的有效載體。通過樂器分配、角色輪換等設計,學生不僅學會了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到團隊協作帶來的成就感。就像文獻研究的蘇聯兒童合唱團那樣,集體藝術活動確實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不過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個別學生反映想嘗試更多樂器種類,這為后續課程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總之,把思想教育內容放進音樂課堂是個挺有效的方法。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一代能打下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張笑雪,1981年5月生,女,漢族,山東省肥城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作者單位: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