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暮色漸沉,公司宿舍的窗欞被昏黃的光線浸染。我躺在沙發(fā)上閉目養(yǎng)神,手機屏幕里流淌著《攙扶》的旋律。馬健濤略帶沙啞的嗓音仿佛一把鑰匙,輕輕一轉(zhuǎn),就撞開了我記憶深處那扇塵封已久的門。三十三載光陰如走馬燈般旋轉(zhuǎn),每一幀都映照著那雙與我交疊的手。
那是個微雨綿綿的下午,天空灰蒙蒙的,恰似我高考落榜后的心情。我獨自走在村口泥濘的小路上,耳邊只有風(fēng)吹樹葉的沙沙聲,心情低落到極點。我的腳步沉重得像拖著千斤巨石,腦海中不斷回放著那些失敗的畫面。
就在這時,她出現(xiàn)了。
她撐著一把藍色小傘,緩緩走近。靠近時,斜刺里飄來一抹靛藍,傘骨劃出的弧線像道屏,將冷雨隔絕成朦朧背景。少女的布鞋沾滿草屑,卻固執(zhí)地將傘面傾斜出四十五度——這個角度后來成了我們倆命定的夾角。她的目光清澈溫暖,嘴角帶著淺笑,讓人無比安心。“你淋濕了。”她輕聲說,沒有責(zé)備,滿是關(guān)切。那一刻,我對這個素不相識的女孩涌起莫名的感激與羞澀,我們的故事也就此悄然開啟。
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艱難。我在鄉(xiāng)中學(xué)代課七年,薪水微薄;她在家照顧孩子,由于只分到我們一點田土,不夠一家四口人吃,只好到妻子娘家還耕種三畝田地。日子清苦,我們卻彼此扶持,從未抱怨。在那些漫長的夜晚,當我疲憊不堪地回到家,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暖流,覺得有她在身邊,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
我蹲在菜地旁,看著妻子忙碌的身影,心里五味雜陳。代課工資微薄,生活的壓力如山般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碰巧,學(xué)校總務(wù)田老師緩緩走來,他拍拍我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你家不易,不如讓你媳婦種些菜賣給學(xué)校吧。”他的聲音溫暖而堅定,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
夜幕降臨,我和妻子坐在燈下商量。她輕聲問:“你覺得行嗎?”我點點頭,眼中泛起淚光。“田老師是真心幫咱們啊!”二分地的大辣椒漸漸抽芽、開花,最終掛滿了青翠欲滴的果實。每次收菜時,妻子總會念叨田老師的恩情。送菜到食堂那天,田老師笑著接過袋子:“辛苦啦!這辣椒真好!”那一刻,我知道,在人生低谷中有人伸出了手,為我們的生活點燃了一盞明燈。
風(fēng)雨驟至?xí)r,傘似守護神降臨,為心靈撐起一方晴空。人字簡單,卻蘊含深意,撇與捺相互依存,正如你我,在歲月長河中彼此扶持、共歷風(fēng)霜、共享暖陽,將孤單化作溫暖,把平凡走成詩意。
暴雨如注,天地間仿佛掛起了一道水簾。屋前面的二分辣椒地進水了,她二話不說,挽起褲腿,赤腳跳進齊膝深的泥水中,雙手小心翼翼地扶住搖搖欲墜的辣椒苗。“這些小家伙可不能有事!我要把它們賣到你們學(xué)校食堂去的!”她咬著牙,聲音帶著幾分焦急。我蹲在排水溝旁,用鏟子拼命疏通堵塞的溝渠,“快點兒,水還在往地里灌!”雨水混著泥漿濺滿臉龐,我抬頭看她,只見她狼狽不堪卻依然堅持的模樣,忍不住笑出聲:“你這樣子真逗!”她瞪了我一眼,卻又被我的模樣逗樂,“你還說我?你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兩人相視大笑,盡管全身濕透、滿身泥濘,但這片辣椒地里的歡聲笑語卻格外溫暖鮮活。
2
木鋸與木材的摩擦聲中,十嗲嗲正為我趕制兩個二五八雜木框模盒子——土坯制作的核心工具。木屑如雪花般飄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木香。我則忙著用鋼絲繩和小木棍制作“開”字弓,鋼絲繩深深勒進手掌,手心發(fā)麻也不敢有絲毫松懈。
在祖山空地,我壘起“間子”,這是土坯晾曬的關(guān)鍵。排水溝挖好后,想象著雨天水順溝而去,土坯安然無恙,我心中涌起成就感。兩天后,“間子”逐漸成形。
來到晚叔家,他正坐在院子里乘涼。“嗯,不錯。”晚叔拍了拍我的肩膀,認可我把打土坯場地選在祖山下那塊三分土。
傍晚夕陽西下,我站在即將開始工作的土地上。“趕緊把土挖出來敲碎吧,這會兒還涼快點。”我自言自語著拿起鋤頭干活。汗水浸濕了后背,只顧盡快完成。泥土在鋤頭下變細碎,小碎石子一一揀出。挑水往池塘走,扁擔(dān)“吱呀”聲在鄉(xiāng)間清晰。水倒進土里,夜幕降臨,我深吸一口氣,開始了翻泥的工作。“嘿喲,嘿喲……”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翻動著泥巴,感覺手臂上的肌肉都在顫抖。“這泥還得再踩踩才行。”我想著便脫了鞋,赤腳踏入泥坑。剛開始時,泥巴冰冷刺骨,但很快就適應(yīng)了。牽來黃牛后,我們?nèi)诵蠛狭Γ蝗τ忠蝗Φ剞D(zhuǎn)著。“呼哧,呼哧……”我的喘息聲和泥漿“咕嘰咕嘰”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特殊的勞動之歌。當看到半圓形的泥垛子,心里滿是欣慰。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黑暗,我就起床忙碌開了。新鮮的空氣鉆進鼻腔,讓我瞬間清醒了許多。“新的一天要開始嘍。”我喃喃自語。準備好柴火灰后,我?guī)еぞ邅淼搅俗嫔健J炀毠纬鲂《庾樱瑥澭鐾僚鞔u。每一次將泥巴填入模框都小心翼翼。做完二十個后,抱著它們走向“間子”。
中午,妻子來了,她的眼神里帶著疲憊,但還是強顏歡笑地對我說:“我來幫你放磚吧。”“你身體不好,怎么還來呢?”我心疼地問道。“沒事,這點小感冒不算什么,兩人齊心協(xié)力才能早點把晚叔的一萬土坯子完成嘛。”她回應(yīng)道。于是,我們配合著,我做磚,她放磚,還要用瀝青紙蓋好。妻子笑著說:“不能讓太陽曬裂了這些寶貝疙瘩。”三千塊土坯在瀝青紙下呼吸,我們的影子被正午太陽壓成薄片。她突然蹲下,用指甲刮去我褲腳凝結(jié)的泥痂——這個動作讓二十年后的某個晚上,當我在東莞租房因感冒發(fā)高燒時,突然想起祖山打土坯鹽粒般的汗珠。
晚上,父親也來幫忙。“爸,您慢點,別累著了。”“沒事,咱們一起加油。”父親笑著說。黑暗中,只有身影在晃動,偶爾傳來幾句簡短的交流。兩個小時過去了,泥巴弄好了。“呼,終于可以歇會兒了。”我癱坐在地上,全身酸痛不已,看著那七八百土坯子的泥巴,心中滿足。
天氣預(yù)報說要下雨。“糟了,土坯還沒晾干呢!”我和妻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們迅速跑到祖山,拿了一些稻草。“一定要把這些土坯保護好才行。”我咬著牙說道。飛快地跑向放置土坯的地方,雨滴已經(jīng)開始落下。“快點,快點。”妻子在旁邊催促著。我們爭分奪秒地用稻草蓋住土坯。“還好及時趕到,這些土坯沒被淋到。”當我們確認無誤后,相視一笑。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被拋之腦后,只剩下對彼此的感激。
半個月后,一萬塊土坯完成,這五百塊錢對我們家庭來說意義重大。鋼絲繩勒痕、妻帶病放土坯、黃牛喘息,還有父親幫踩泥的背影深烙在我的記憶里。
3
20世紀90年代末,為改善家庭條件,我決定南下東莞打工。臨行前夜,月光灑滿庭院。妻子站在門口送我,眼眶泛紅卻未掉淚。她默默幫我整理行李,遞給我?guī)纂p親手納好的鞋墊,叮囑我保重身體。每次寫信回家,信結(jié)尾我都寫:“等我回來,一起過更好的日子。”每一次提筆,心里都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她的思念。
后來,妻子也來東莞打工,我們攜手在東莞奮斗了二十五年。這期間,有過無數(shù)個日夜的辛勞,也有過無數(shù)次的相互鼓勵和支持。每次下班回到簡陋的出租屋,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聽到她輕聲的問候,所有的疲憊都會一掃而空。我們一起經(jīng)歷了城市的繁華與喧囂,也一起承受了生活的壓力與挑戰(zhàn)。
4
城市的夜幕如同吸飽喧囂的海綿,將白日里的喧囂與浮躁悉數(shù)吸收。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回家的路上,街邊的路燈昏黃而朦朧,仿佛也在打著瞌睡。作為一名職業(yè)經(jīng)理人,最近由于一個大項目的壓力,我已經(jīng)連續(xù)加班了兩周。
腳步有些虛浮,腦海里還在不斷回放著白天在公司里發(fā)生的一切:“客戶苛刻的要求如荊棘纏身,項目進度像永遠填不滿的沙漏”。每一次抬腳都像是要耗盡全身的力氣,每一個呼吸都帶著深深的疲憊。我多么渴望此刻能有個柔軟的地方可以讓我依靠,哪怕只是片刻的寧靜也好。
終于走到了家門口,我從包里翻出鑰匙,手微微顫抖著把鑰匙插進鎖孔。門緩緩打開,屋內(nèi)的燈光透過門縫透出來,那一點光亮在這個夜晚顯得格外溫暖。我走了進去,把沉重的包包隨手放在門口,眼神不經(jīng)意間掃向餐桌。就在這時,我看到了餐桌上那碗還冒著熱氣的湯,旁邊的便利貼上寫著:“知道你最近很累,記得喝湯。”這是妻子清秀的筆跡。便利貼角有滴落的油漬,她總改不掉邊煲湯邊偷嘗咸淡的老習(xí)慣。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么輕輕觸動了一下,原本麻木的身體突然有了一絲微妙的感覺。
這碗湯和便條的存在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雖然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這一刻,我意識到生活中還有個人在默默地關(guān)心著我,支持著我。這種細微的關(guān)懷就像從歲月裂縫中滲出的光,指引著我繼續(xù)前行。
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決定好好品味這份溫暖。這不是一碗普通的湯,而是妻用心熬制的心意。她總是在背后默默支持著我,在我不知何時歸家的夜晚,依然為我留一盞燈、溫一碗湯。雖然我們平日交流不多,但這份無聲的關(guān)懷卻勝過千言萬語。
我站在餐桌旁,目光緊緊盯著那碗湯。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過去。曾經(jīng),我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男人,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初入職場的時候,雖然也有忙碌和辛苦,但那時候的我總是充滿斗志,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我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我回想起那些失眠的夜晚,黑暗中睜著眼睛望著天花板,腦海里不斷浮現(xiàn)項目中的各種問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不夠優(yōu)秀才導(dǎo)致項目進展如此艱難。每次遇到困難,我總是獨自承受,覺得自己不能給家人添麻煩。我感覺自己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周圍是無盡的黑暗和波濤洶涌的海浪,沒有港灣可以停靠。
但是現(xiàn)在,這碗湯出現(xiàn)在眼前,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我想起小時候感冒的時候,媽媽總會煮一碗熱姜湯給我喝,那溫暖的味道彌漫在整個屋子,驅(qū)散了病痛給我?guī)淼牟贿m。
湯的熱氣氤氳間,忽而浮現(xiàn)雪地里百姓捧著湯走向子弟兵的身影:凜冽的寒風(fēng)呼嘯而過,將雪花卷得漫天飛舞。抗險救災(zāi)的子弟兵們在冰天雪地中堅守著,他們剛毅的臉龐被凍得通紅。這時,當?shù)氐陌傩諅兂霈F(xiàn)了,像一簇簇溫暖的火苗。他們捧著一碗碗熱湯,小心翼翼地走向子弟兵。那熱湯在碗中微微晃動,騰起裊裊熱氣,似是能驅(qū)散這無盡的寒冷。“同志,喝口熱湯暖和暖和。”老百姓帶著質(zhì)樸的笑容說道。子弟兵們接過熱湯,雙手感受到那份滾燙,心中滿是感動。在這天寒地凍的世界里,這一幕宛如一幅最美的畫卷,軍民之間的魚水情在這熱湯中傳遞,化作無盡的溫暖與力量,讓這個寒冷的世界充滿希望的光芒。
而現(xiàn)在,這個場景又出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中,只不過這次不是媽媽做的,而是一直在身邊默默關(guān)心我的妻子精心準備的。
這一碗湯不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它告訴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強地走下去,因為有人在乎我。我閉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氣,感受著空氣中淡淡的香味。這味道讓我想起了無數(shù)個美好的回憶,也讓我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我緩緩走到餐桌前坐下,眼睛一直盯著那碗湯。湯的熱氣緩緩上升,在空氣中氤氳開來,像是一縷縷溫柔的絲線纏繞在我心頭。我伸出手,輕輕觸摸著碗沿,感受著那微微的熱度。此時此刻,我的心中五味雜陳。
手機屏幕在餐桌上不斷震顫,工作群的紅色未讀標記像永遠合不上的眼睛,而湯碗上凝結(jié)的水珠正順著碗壁緩緩滑落。我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這碗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給我?guī)砹α俊?/p>
可是今天,這碗湯卻讓我重新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情。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盡管生活給了我重重的壓力,但總有人會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關(guān)心我。
我的眼睛漸漸濕潤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我多想哭出來,卻又不想讓眼淚流下來,怕弄涼了這碗飽含深情的湯。我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因為一點小挫折就想要放棄的時候,如果當時有這樣一碗湯,或許我不會那么輕易地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我深吸一口氣,聞著那淡淡的湯香。香味并不濃烈,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我輕輕舀起一勺湯,放在嘴邊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入口中。湯的溫度剛剛好,不會燙到舌頭,也不會太涼。當湯滑過喉嚨的那一刻,一股暖流瞬間傳遍全身。那味道先是清淡的,隨后又有一種濃郁的鮮美在舌尖散開。香菇在陶瓷里咕嘟輕吟,枸杞如小舟在琥珀色湯面沉浮。我細細品嘗著,仿佛每一口都能嘗出不同的情感。
這碗湯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食材熬制而成,但在我的眼里卻是無比珍貴的。我輕輕端起湯碗,感受著掌心貼合瓷碗的暖。這看似簡單的晚餐背后,是妻子每日精心準備的付出,精選食材、耐心燉煮,只為讓我在忙碌一天后能享用到可口的飯菜。即使工作再忙,她也從未抱怨過一句。
每一口湯都飽含著妻子細膩的愛意。當暖流滑過喉嚨時,我仿佛看到廚房里她忙碌的身影,聽到切菜聲和鍋鏟碰撞的聲音。這些平凡卻又珍貴的瞬間,構(gòu)筑成了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
這碗湯不僅慰藉了我的胃,更溫暖了我的心。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就藏在這些微小而確定的日常里。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囂,這個家里永遠有一個人在等我歸來,用她的溫柔與關(guān)愛為我遮風(fēng)擋雨。
我慢慢地喝著湯,每喝一口都覺得內(nèi)心變得更加溫暖。這碗湯不僅僅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滿足,更是對我心靈的一種撫慰。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fā)現(xiàn)那些被忽視的美好。我意識到,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而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了它們。這碗湯提醒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有一些微小而真實的溫暖讓我們覺得人間值得。
喝完湯后,我坐在餐桌旁久久不愿起身。我看著空空的碗,心中充滿了感激。這碗湯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我一直追求事業(yè)的成功,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回想起自己,平時對待家人和朋友的態(tài)度,有時候會因為忙碌而對他們有所忽視。我決定從現(xiàn)在開始改變,要學(xué)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陪伴身邊的人,用心去感受他們給予的愛。同時,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懂得傳遞溫暖的人,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手,送上一份真誠的關(guān)懷。
我站起身來,將碗收拾好。我知道明天依然要面對工作中的種種挑戰(zhàn),但我已不再害怕。因為有了這碗湯的溫暖,我相信自己能夠更加堅定地走下去。我走出廚房,來到臥室,看到妻子早已熟睡了。指尖掠過妻子散落枕畔的發(fā)絲,窗外霓虹在她熟睡的面龐投下暖黃光暈。遠處寫字樓的燈火依舊明滅如星,但此刻我聽見湯匙輕碰碗壁的余音。
5
如今,她辭工回家,在隆回縣城帶兩個孫兒,默默承擔(dān)一切,既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又要關(guān)照兩邊的老母親。偶爾,她在信中提及辛苦,更多的是鼓勵我堅持下去。二十五年過去了,兩個兒子大學(xué)畢業(yè),找到理想工作并組建家庭。孫女蹊蹊快六歲,孫子卿卿三歲半,他們活潑可愛,給我們的晚年生活帶來無數(shù)歡笑。每次視頻通話,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我心里總會涌起滿足感。
每次視頻,視頻框里的妻子,頭頂好些白發(fā),揉碎了時光,長在歲月的枝丫里,還纏著幾縷當年的青絲。孫兒們的笑聲撞碎在屏幕上,她眼角的溝壑便泛起柔波。偶爾閃過鏡頭的那個老藤椅吱呀作響,那是我們用皺紋合寫的日記本。視頻突然卡頓,她鬢角的白發(fā)在像素格里開成霜花。
孫女蹊蹊舉著識字卡跑過鏡頭,“攙”字的提手旁歪斜如當年辣椒地里的腳印。我忽然看清:四十五度傾斜的從來不是傘骨,而是我們用半生校準的愛的重力。
周末的公司宿舍顯得格外寂靜,窗外的風(fēng)輕輕掠過,卷起幾片枯黃的葉子。妻子回了老家,原本熟悉的節(jié)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落感。曾經(jīng)的每個周末下午,我都會坐公交往家趕,那一段路程雖漫長,卻充滿了期待與溫暖。如今,周日只能窩在宿舍里看電視,時間像流水般緩緩淌過,卻怎么也填不滿內(nèi)心的空白。
我知道,這是屬于我們這一代打工人的宿命——為了生活奔波,為了下一代付出。妻子回到家鄉(xiāng)照顧兩個孫子,為兒子們減輕經(jīng)濟負擔(dān),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這種犧牲看似平常,卻承載著深沉的愛意和責(zé)任。她常說,自己幾乎沒有空閑時光,連喘口氣都得抓緊。即便如此,她依然默默堅持,用汗水編織家庭和諧的紐帶,也算是為社會緩解了一部分托幼壓力。
6
周末的午后,陽光灑在客廳里,孫子卿卿正興奮地在沙發(fā)上蹦跳,稚嫩的笑聲清脆又響亮。妻子坐在一旁,眉頭微皺,語氣帶著幾分焦慮:“卿卿,別再跳了,會摔倒的!”果然,話音未落,孩子一個踉蹌摔到了地上。妻子連忙起身去扶,嘴里念叨著:“看吧,不聽奶奶的話就容易受傷。”
小兒媳從廚房走出來,看到這一幕,微微一笑,安撫卿卿后對妻子說道:“媽,男孩子活潑點挺好,適當鍛煉他的平衡感也是好事。”妻子聽了,臉色略顯不滿,輕聲反駁道:“可是這樣太危險了,萬一磕破頭怎么辦?”兒媳耐心解釋:“我們小時候也經(jīng)常皮得很,不是都長大了嘛。”
兩人的聲音不高,卻透著各自堅持的道理。卿卿在一旁拍著手,似乎完全沒意識到這場小小的爭論,而這份代際觀念的碰撞在家庭日常中化作了溫暖而又真實的畫面。但這些細碎的摩擦并未沖淡親情,反而讓彼此更加理解對方的用心良苦。
7
夜深人靜時,我望著天花板,思緒飄向遠方的小城,那里有妻子忙碌的身影,還有兩個天真爛漫的孫子。這份牽掛雖苦澀,卻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意義。
去年年底,放年假回家,那溫馨的一幕至今難忘。冬夜寒冷,但屋內(nèi)卻暖意融融,火箱里的電熱絲熾熱通紅,散發(fā)出溫暖的橘紅色的光芒。光芒猶如跳動的火焰般,柔和卻充滿力量。我、兒子和兒媳圍坐在火箱旁閑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孫女蹊蹊和孫子卿卿則在房子里追逐嬉戲,他們的腳步輕快而雜亂,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整個房間。
廚房里傳來鍋鏟碰撞的聲音,那是妻子忙碌的身影。她系著圍裙,在灶臺前認真地翻炒菜肴。不一會兒,一盤盤熱氣騰騰的佳肴端上桌,其中一碗蛋餃子被她特意遞到我面前。“趁熱吃!”她笑著說,“這是全家人的愿望。”蛋皮金黃透亮,包裹著鮮嫩多汁的瘦肉餡料,咬下一口,滿是家的味道。那一刻,我望著身邊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
現(xiàn)在的我們,臉上布滿皺紋,鬢角染霜。但她的目光依然明亮,笑容依舊溫柔。夜深人靜時,我常回憶我們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
一天晚上,我們坐在院子里乘涼。星空璀璨,蟬鳴陣陣,空氣中彌漫著桂花香。我對她說:“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老了,死后也要葬在同一個山頭,這樣還能一直陪伴彼此。”她沒回答,只是輕輕握住我的手,目光堅定地看著我。我知道,她一定想起了年輕時的誓言——“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如今我們成了彼此的人形拐杖,在赧水畔的晚風(fēng)里數(shù)皺紋。我總笑她耳背,卻能在萬千雨聲中辨清我的腳步。
我們偏愛那把掉漆的老藤椅——那些被風(fēng)雨啃噬的裂縫里卡著三十三載的晨霜夜露。
小巷深處傳來隱約的鋼琴聲,那是《攙扶》的旋律,隨著微雨輕輕地流淌。孫兒們舉著透明的雨傘上學(xué),傘骨仍固執(zhí)地傾斜四十五度,像極了三十三年前那個微雨黃昏的夾角。我一下明白所謂的攙扶,原是兩株喬木在歲月里盤根,把年輪刻進彼此的骨血。當最后一片秋葉飄落時,我們的根系早已在泥土深處,織成接住所有雨水的網(wǎng)。
作者簡介:
周其,湖南省邵陽縣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