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館 9月3日全國獻峽
導演:高群書 肖一凡
編劇:"某小丫 高群書 高陽
主演:邵正一 周思羽 周云鵬 彭禺
類型:劇情/戰爭
出品:
故事
1938年到1945年,抗日聯軍第六軍被服廠女兵、傷兵醫院傷兵組成的留守團,在主力部隊西征后堅持在老游擊區牽制敵人主力,于重重圍剿中突圍,進入蘇聯整訓,最終整編為抗聯第88教導旅打回東北。
從老兵自述到銀幕故事
電影《生還》的誕生,源自導演高群書一次偶然的網絡閱讀。幾年前,他在網絡上發現一名抗聯女兵的自述,被其親身經歷的殘酷與堅韌深深震撼。這名老兵李敏,就是電影《生還》中女主角李童的原型。影片通過12歲女戰士李童的視角,塑造了耿團長、裴大姐、白連長、金玉希、李亦奇等一批普通抗聯男女戰士在突圍中拼死互相保護,歷經戰友犧牲、被俘、少數人生還的殘酷歷程。影片采用女性視角,也讓這個故事更加細膩地呈現了戰爭中的生命堅韌與人性光輝。
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淪陷。當時,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之間與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并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冷云等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生還》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延展出一條“李童命運”的主線,這個在日寇侵略中失去家人的少女,在抗聯隊伍中歷經糧食斷絕、嚴寒考驗、日軍“三光政策”的洗禮,最終成長為抗聯戰士。可以說,李童的故事是千萬抗聯戰士的縮影。在拍攝《東京審判》《風聲》《刀尖》等抗戰影片后,“如何讓新片有新的角度和新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
▲林海雪原的艱苦生活

東北三省全地域取景
為了真實重現抗聯戰士的生存絕境,劇組采用“冬春-夏秋”的雙階段拍攝模式。在吉林省白山市仙人谷的冬季拍攝期,積雪覆蓋的原始森林中,零下30攝氏度的極寒讓設備頻繁“罷工”,演員們身著單衣在齊腰深的積雪中匍匐前行,真實體驗抗聯戰士被日軍追擊時的險惡環境。轉戰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時,地表溫度飆升至35攝氏度,演員們在汗如雨下中演繹野外行軍、狙擊日寇的緊張情節。而在黑龍江哈爾濱,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群,重現了當年抗聯戰士跨境赴蘇訓練的歷史場景。
▲端著餃子的李童

“我們在三個月內經歷了四季溫差,但與抗聯戰士在冰天雪地中啃樹皮、穿單衣的十四年堅守相比,這點苦微不足道”,導演高群書在采訪中說,“這種極端環境的拍攝體驗,正是為了讓主創團隊從身體記憶層面貼近歷史,進而在銀幕上呈現更具痛感的真實”當鏡頭掃過長白山的千年積雪、黑龍江的滔滔江水、遼西平原的血色殘陽,十四年抗聯精神化作銀幕上可觸可感的呼吸與心跳,“我們不是在拍一部電影,而是在為東北抗聯精神立傳。這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原鄉,值得每一代人走進影院,與先烈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導演在采訪中如此感慨道。(文斑馬木笛)
▲雪地急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