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14日,“萱,你的畫好像上天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剛剛念到了《天宮博物院》。”“什么?!真的嗎?真的上太空了?!”
看到央視新聞報道,我的思緒飄回到2024年7月。初一暑假,一家人又開始商量假期要去參觀哪個博物館,恰好看到老師在班級群發布了“第四屆天宮畫展征集作品”的消息,我靈機一動,覺得可以把文物和天宮結合起來畫一幅畫。
從小爸爸媽媽就帶我去博物館觀賞文物,無論是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還是甘肅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多姿多彩的文物,背后蘊含的燦爛文明,都讓人沉醉。比如,馬踏飛燕不但造型矯健優美,據說還體現了力學平衡原理;而長信宮燈設計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博物館里的文物通常按同一時期擺放,但如果想要在太空展示不同時期的中華燦爛文明,是不是可以將文物進行組合呢?因為是“天宮畫展”,所以我采用太空艙作為文物展覽空間,選取從新石器時代到宋代的若干文物,比如紅山文化玉龍、三星堆青銅面具、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楚大鼎、擊鼓說唱陶俑、宋定窯白釉孩兒枕等,精心設計它們的擺放位置、顏色搭配、大小形態,經過多次修改,《天宮博物院》最終成型。
在太空中,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文物太空展拉開帷幕。精美的陶器、瓷器、玉器,華麗的絲綢服飾、古老的青銅器等珍貴文物,被精心放置在特制的展示艙中。透過透明的艙壁,它們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顯得格外神秘而璀璨。中國文物綻放出獨特的魅力,向宇宙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我的作品上天了!雖然它并不能完全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輝煌,但它代表著我們對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熱愛,也展現了我們依托祖國航天科技實力向全世界乃至全宇宙展現中國文化的信心。
(指導教師:趙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