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 + ”行動。這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AI)的更大關注。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重構各行業的業務形態與服務模式。金融業因其數據密集型與技術驅動型特征,正處于智能化變革的前沿,面臨深刻的范式轉型。如何把握歷史性機遇,審慎應對伴生的復雜挑戰,已成為金融生態體系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這不僅是金融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更是響應國家戰略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數字中國和金融強國的重要契機。
人工智能對金融的戰略意義,體現為三大引領性作用。其一,人工智能是驅動金融安全與效率提升的“新基建”。它通過提升風險計量的穿透性與市場監測的前瞻性,為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同時以對核心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決策與流程優化,帶來了運營效能的躍升。其二,人工智能是服務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核心驅動力。它以技術力量,消解傳統金融服務的邊界與壁壘,推動金融價值從服務少數群體走向賦能整個社會;同時通過對ESG指標的量化評估與精準風險定價,引導資本向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高效配置,為支撐國家戰略目標與增進社會福祉注人新動能。其三,人工智能正成為決定全球金融競爭格局的“戰略高地”。未來金融的競爭力,不再單純依賴資本規模、市場份額或牌照資源,而是取決于數據資產、算法模型與生態體系的掌控力。誰能率先形成技術優勢,并主導倫理與數據治理標準的制定,誰就能在全球數字金融競爭格局中掌握戰略主動權。
然而,人工智能在為金融業帶來效率與創新的同時,也伴隨著多維度的風險挑戰。復雜模型因其“黑箱”特性與可解釋性欠缺,帶來了算法歧視與責任認定的嚴峻挑戰;AI對海量數據的過度依賴,加劇了個人隱私泄露與數據濫用的風險;監管的滯后性難以適應AI系統的快速迭代,導致在出現問題時責任主體界定不清,問責機制難以有效落實;AI決策權的過度擴張引發倫理爭議,并對傳統人機關系帶來深遠沖擊。這些多維風險相互交織,不僅挑戰傳統金融安全邊界,更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創新與規制、效率與公平、技術主權與人類尊嚴的深層平衡。
在此進程中,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金融治理中的角色,正從規則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轉變。中國不僅擁有海量數據與廣闊應用場景的獨特優勢,更在治理實踐中展現出前瞻性與行動力。中國積極提出并探索“監管沙盒”“監管科技”等敏捷治理模式,并就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算法倫理等出臺了系統的法律法規。這不僅是為國內AI金融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更是以自身實踐為基礎,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規則的制定,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數字金融秩序貢獻中國智慧。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AI驅動金融轉型之路雖非坦途,然其蘊含的巨大價值創造潛力與社會福祉提升空間,值得全行業持續探索。本期封面專題的主題是“‘人工智能’ + 金融”,旨在深人剖析其內在機遇、深層挑戰及發展路徑。我們期待通過多維度的專業探討,為讀者勾勒更為清晰的發展圖景,共同思考如何在金融智能化航程中,既勇立潮頭、乘風破浪,又堅守底線、行穩致遠,最終駛向一個更智能、更普惠、更可持續的金融新紀元。
(張曉燕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