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會現場。
當下的大環境,一面是極端復雜多變的外部局勢,貿易壁壘高筑,市場競爭加劇,需求低迷不振;一面是科技創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進,人工智能多點開花,創新路徑多元呈現,應用場景不斷延展。身處這樣的時代,紡機行業該如何立足當下,尋找未來?
2025年8月22一23日,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主辦的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科技大會在召開,會議鎖定“以創新生態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主題,邀請了十余位行業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優秀企業代表進行分享交流。
會議內容涉及宏觀及產業發展形勢、人工智能及前沿技術,行業科技創新現狀以及紡織相關工藝環節創新實踐和企業智造發展經驗等,內容扎實且豐富,以科技創新為主線,為紡機行業企業布局未來提供了更多極具價值的信息參考。
宏觀視角,研判市場
身處復雜多變的運行環境,紡織以及紡機行業如何確立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如何尋找未來的亮點和機會?如何合理布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在“以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旨報告中,深入剖析了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態勢、面臨的挑戰及未來方向。

上半年紡織行業雖受外貿環境復雜、國內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但憑借完整產業體系和國際化優勢展現出良好韌性。同時,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技改升級成重點,但企業收入和利潤同比下降,質效修復壓力大。
對此,徐迎新指出,行業面臨的風險挑戰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全球關稅水平上升,貿易摩擦增多,國際供應鏈布局更分散,可能導致我國紡織業國際市場份額流失。行業需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從五方面著手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完善科技研發體系,聚焦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關鍵技術;構建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發揮不同層級平臺作用;優化成果轉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流動應用;建設高質量標準體系,推動新興領域標準建設及國際接軌;強化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多層次專業人才。徐迎新強調,紡機行業作為紡織業關鍵一環,需凝心聚力,以創新助力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賀燕麗就“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的任務”進行了介紹,內容涵蓋“十四五”成就、“十五五”任務及紡織工業相關進展。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綠色技術創新豐碩,綠色市場機制完善。“十五五”將聚焦七大任務:能源領域深化綠色轉型,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產業領域推動深度變革,推廣低碳技術;城鄉建設踐行綠色理念,推廣綠色建材;交通運輸構建低碳體系,擴大清潔能源應用;技術創新強化科技支撐,攻克核心技術;生態保護鞏固碳匯,推進生態修復;政策機制完善制度,健全標準體系。
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曹學軍在出席會議時指出,紡織機械作為紡織行業基礎支撐貢獻顯著,國產紡機占 75% 以上國內市場份額,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十年在連續化等技術上不斷突破。但與市場需求和國際一流水平尚有差距,需多點發力:順應AI趨勢,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強化綠色理念,增強節能降耗減排能力;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提升專精特新水平;完善智能標準化體系,推動設備互聯互通。她強調,紡機裝備互聯互通系列標準是數字化的基礎,需加大推廣與完善,助力行業轉型。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主持會議并對產業發展環境進行了簡要分析。他表示,當前行業發展面對著極端復雜的發展環境,國際貿易壁壘高筑,需求低迷不振,市場競爭加劇,需求多元發展,行業持續面對能耗、效率、協同等方面問題,企業運行壓力與挑戰并存。與此同時,全球紡織工業轉型呈現多元化創新路徑:歐美以工業4.0為核心,推動智能裝備與低碳技術融合;日本聚焦精益生產與人工智能的應用,為行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持。
顧平表示,不管是宏觀層面的壓力還是微觀層面的挑戰,紡機行業均需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在推動紡織行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過程中,加速重塑自身以科技創新力為底色的競爭優勢,為紡織行業發展做好裝備支撐。
科技前沿,發掘潛能
搶到先手棋,是很多行業和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如何找到創新的思路和方向,則是眾多行業企業苦尋的路徑。無論是紡織行業自身發展所需的補短板、鍛長板,還是跨界技術的引入,都潛藏著極大的能力。
東華大學教授孫以澤在“先端紡織產品成型裝備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分別從紡織的新認知、戰略性新材料紡織裝備、傳統紡織技術與裝備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解讀。
孫以澤表示,紡織業已不僅僅局限于民生消費的傳統紡織,正向戰略新型產業滲透和延伸;紡織科學正與信息、微電子、新材料等高技術領域深度融合、交叉;紡織規上產業GDP約為5萬億,向國防軍工、重大民生領域延伸創造的隱含GDP規模巨大,應是廣義的GDP。
圍繞戰略性新材料紡織裝備,他重點介紹了三維編織裝備、三維機織裝備、數控纏繞設備、自動鋪絲裝備等的國內外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談及未來裝備技術發展,孫以澤表示,戰略性新材料裝備將朝向超大尺寸曲面體自動化成型裝備、超厚高密度曲面體自動化成型裝備、常規武器的自主低成本快速制造系統,以及中小型無人飛行平臺全流程智能制造方案發展。傳統紡織機械創新將圍繞智能化、數字孿生與虛擬仿真、柔性化與自動化方向繼續推進;圍繞產業需求,裝備技術將在高端化、跨界融合以及全球競爭力打造方面發力;就綠色低碳發展方向,裝備技術則會在節能減排、綠色制造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加速創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教授陳小平就機器人相關話題,從人工智能的新進展、機器人的新進展及紡織業應用前瞻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交流。
陳小平表示,中國智造的出路在于形成四位一體的產業創新閉環,打造全球智造一帶四新發展格局。中國紡織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智造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未來5年是中國智造和中國紡織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窗口期,重中之重是突破智能化升級的瓶頸,在全球率先實現紡織業的高端化升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為中國智造和紡織業高質量發展,尤其為中國率先實現紡織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新的技術可能性。

與會領導嘉賓合影。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李雪清從技術發展現狀、科技創新與成果以及紡機標準化三個方面對紡機行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介紹。2024年紡機行業成果豐碩,多項成果獲“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44項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部級鑒定,305家重點企業獲多項專利。紡機標委會及協會在標準制定上也有進展。細分行業技術各有突破:化纖機械提升能效與智能化;非織造布機械注重可持續發展;紡紗機械向短流程、智能化深耕;織造機械朝高速高效等方向優化;針織機械技術迭代;染整機械聚焦節能與自動化。此外,紡機“十五五”發展指導性意見研究編制工作也正在開展。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侯曦以“從科技創新看紡織機械行業‘十五五’發展”為主題,對行業科技創新的背景以及現狀進行介紹,并就行業“十五五”發展方向進行了交流。
談及當前行業發展現狀,侯曦表示,紡織機械行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競爭力大幅提升,無論從行業通過鑒定的項目水平還是國家及行業的重點獎項獲得情況均有所體現。“十四五”期間,《紡織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為紡織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和企業技術研發明確了重點突破的方向。科技攻關項目共列入63項,其中50項已完成;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共列入51項,其中50項在用戶企業示范應用效果良好。在紡織綠色生產裝備重點工程、紡織智能加工裝備重點工程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果。
就行業“十五五”發展規劃,目前協會還在推進相關工作,預計在2026年二季度發布。據介紹,未來五年,行業將重點關注綠色紡織裝備重點工程、智能紡織裝備重點工程、高端紡織裝備重點工程、基礎零部件重點工程、紡機智能制造重點工程以及紡機標準質量重點工程的推進。
創新支撐,價值分享
中國紡機行業在當前所表現出的創新力,源于行業系統化的創新體系建設,從行業標準到技術孵化再到平臺支撐,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會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秘書長高惠芳,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秘書長趙齊,國家紡織機械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周亞峰,北京眾仁智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廣喜,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機器材專委會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學新昌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胡旭東等嘉賓分別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基本情況、紡機標準化建設及《紡織裝備互聯互通》系列國標、并條機的互聯互通、紡織數字化技術助力紡織機械、紡機器材專業委員會工作等議題進行了宣講。
大會的主題分享環節,行業高校和企業代表圍繞各自研發領域和產品特色,分享了加速推進創新、不拘一格的實踐經驗,產品技術的升級,以及生產水平的升維,共同勾勒出了當前紡機行業的創新面貌。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梅順齊,無錫宏大專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錫鳴,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向忠,杭州杰牌傳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木等嘉賓圍繞工業絲高效短流程加捻與捻織自動化裝備關鍵技術及應用、AI賦能紡織印染產業技術變革、智能傳動助力智能紡機升級等主題進行了信息分享。
會后,與會代表們還參觀了無錫宏大專件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感受該企業在精益管理、智造升級方面的先進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