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全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的“必修課”。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通知》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組織黨員、干部立足崗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服務群眾,讓群眾可感可及”。這一重要部署體現了我們黨以踐行群眾路線深入推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心,讓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不斷煥發新活力。
一、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路線的內涵豐富,其基本內容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被簡潔明確地總結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強調:“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1992年黨的十四大黨章修改,在總綱中對黨的群眾路線進一步表述為:“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著重指出:“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也強調:“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
堅持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群眾路線的實踐基礎和歷史條件發生著變遷,但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和宗旨始終不變。新時代以來,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現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征,黨的群眾工作亦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在深人實際、深人群眾的躬身實踐中,增進群眾感情、把準群眾脈搏、精準服務群眾,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要做好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必須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制度化是走好群眾路線的重要保障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必須通過制度化的方式予以推進。
制度具有規范行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強調“對一切侵犯群眾合法權利的行為,對一切在侵犯群眾權益問題上漠然置之、不聞不問的現象,都必須依紀依法嚴肅查處、堅決追責”。群眾路線要對黨員干部的行為產生指引和規范的作用,就必須轉化為明確的、清晰的、具體的規則,告訴黨員干部應當做什么和不應當做什么。在規范黨群關系、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保障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群眾紀律極具針對性和指向性,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也是密切黨同群眾血肉聯系的重要保證。
制度具有保護權益的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要求我們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自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就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貫徹和落實這些舉措,必須通過制度的方式予以推進。制度建設是順應改革內在規律作出的戰略性安排,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線邏輯。
制度具有組織管理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強調:“官僚主義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作風,一年不用掃帚掃一次,就會春風吹又生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陣風、刮一下就停,必須經常抓、長期抓。\"這些重要論述提醒全黨作風建設并非一日之功,必須充分認識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持之以恒地推進作風建設。因此,必須建立抓作風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管用的制度。當我們把群眾路線的要求轉化為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日常工作的各項制度時,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的工作實踐就成為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
三、制度化走好群眾路線的戰略安排
關于制度化走好群眾路線的內容,黨內法規以及黨的文件中已經做了總體性規定。例如,《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第五部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當中提到,“改進和創新聯系群眾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意調查等制度,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一致起來,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同干部群眾談心、群眾滿意度測評等制度”,等等。還比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始終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民團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以上這些規定從頂層設計上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制度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關于制度化走好群眾路線的形式,未來可以探討制定一部\"準則”。2016年《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了具體的12條準則,每條準則代表了黨內政治生活的一個側面,應當說,將這12條準則豐富發展為12部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某一側面的專門性準則并不存在邏輯上的障礙。黨內法規體系中,準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等作出基本規定。《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第五部分就規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調“黨的各級組織、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當好人民公仆”。可見,這些內容涉及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相關的準則。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雷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