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中,個體的成長離不開制度。制度既是環境,也是資源;既是背景,也是結構;既是關系,也是邊界。從教育學的立場看,制度尤其是日常教育生活所依循的制度,如果不能真正融入師生的生命中,那么它終究還只是外在于個體的“異物”,而不能進入存在論的層面。那么,怎樣的制度才能融入師生的生命?
其一,發“聲音”的制度。“制度”看似靜默不語,卻無時不“替”主體和世界“發聲”。有“聲音\"的制度尤其要傾聽和表達出人的內在呼聲與來自世界的自然之聲。真實教育世界中個體的生命之聲,有歡笑與欣慰,有悲傷與恐懼,有驚訝與激動,有委屈與嘆息,有志得意滿也有氣竭聲嘶,有直抒胸臆亦有欲言又止。此諸種形色與聲調,構成了日常教育世界中“聲音的宇宙”。真正能融入豐盈生命的制度,其姿態是秉正的、傾聽的、關切的、包容的、審辨的,并以教育學之立場將其轉化為“教育之聲”與“成長之聲”,從而融煉為教育世界中的“美美與共”之聲。
其二,講“故事”的制度。人類是一種“有故事”的共同體,教育也是一種“有故事”的生命交往。故事承載著生命的意義與質感、可能性與獨特性。唯有制度與師生之間發生點“事”或“故事”,制度才不知不覺滑入或融入其真正的生命疆域里。對于師生個體而言,唯有制度最后在生命故事的相遇中,并沉淀在他們的生命里,疏離的抽象才化為切近的鮮活,結構的宏大才化為具身的細膩,枯燥的規條才化為豐滿的曲折,外在的權威才化為內在的容納。
其三,能“生長”的制度。制度常常被理解為“現成之物\"突然擺在人們面前。如此這種“閹割”了過程感、參與感、互動感的“制度”,對于與之朝夕相處的師生,就像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由此,學校與教育或滿足于封閉自循環的制度路徑依賴,或停留于刻舟求劍式的制度機械要求,或屈服于外在性的制度強迫與裹挾。但,我們須知,生命生生不息,制度亦生生不息。
其四,懂“情感”的制度。制度向來以剛性、結構性、理性甚至強制性為慣常面孔。然而對于師生而言,失去了情感之維,個體生命也失去了靈動的靈魂與深遠的意義。懂情感的制度,不一定意味著制度自身就是情感,但它可以喚醒情感、承認情感、容納情感、升華情感。
其五,有“空間”的制度。沒有制度的教育生活幾乎不可能,但制度也不是萬能的。面對無限豐富與可能的個體生命,好的制度要留有生命自身成長與豐盈的空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好的制度要有“自持節制\"的倫理自覺,從而與星河、山川、人心、事理、物美、技術等宇宙諸元攜手共鳴,創化出成人成己的美好世界。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