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國書籍
人們一直都對迷你事物頗為著迷,工匠們也樂于展示他們制作微型作品的技藝。同樣,袖珍書也具有廣泛的吸引力。例如在美國總統(tǒng)小羅斯福的藏書中,就有大約750本的袖珍書。
世界上最大的袖珍書主題博物館在一個大多數(shù)人意料之外的地方,那就是阿塞拜疆的巴庫袖珍書博物館,收藏著從64個不同國家收集的6500多本袖珍書。
在日本,“豆本”(又稱“豆子大小的書”)興盛于17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后期,至今仍然受到公眾的喜愛。(要是去東京的話,可以特別關(guān)注一下“豆本扭蛋機”,這種自動售賣機販賣裝在塑料蛋中的袖珍書,每本100日元。)
甚至還曾有袖珍書離開過地球:在1969年的首次載人登月任務(wù)中,巴茲·奧爾德林就攜帶了《太空時代之父羅伯特·哈欽斯·戈達德的自傳:從早年到1927年》的袖珍書,以紀念戈達德發(fā)明液體火箭40周年。
那么,“袖珍\"到底是多小呢?
在袖珍書的世界中,普遍接受的標準是不應(yīng)超過76毫米。這就是“邦迪準則”——以袖珍書商兼收藏家路易斯·邦迪的名字命名。
當問及袖珍為何有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之時,倫敦邦瀚斯拍賣行圖書及手稿部主管馬修·黑利回答:“我認為人類大腦中存在著某種神經(jīng)元,面對尺寸驚人的事物時便會被激活。”
對于工匠和收藏家來說,袖珍書的主要魅力在于,要制作出當時技術(shù)允許的最小書籍,需要極其精湛的工藝,并且?guī)缀醪蝗菰S任何失誤。因此,袖珍書的發(fā)展史也是一次次刷新紀錄的努力。制作它們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光是想一想涉及的工作量,就足以讓人頭痛得想要服用阿司匹林。
巨人國書籍
在尺度另一端的是巨人國書籍,書籍歷史學(xué)家沃爾特·哈特·布盧門撒爾稱之為“書籍界的歌利亞”。
為了公正、完整地呈現(xiàn)這個主題,我認為值得將兩類書籍都歸入這一類別:一類是那些過度書寫的作者創(chuàng)作的超長作品;另一類是那些體積龐大,甚至威脅到了圖書館結(jié)構(gòu)安全的超大型書籍。
那些試圖寫下世界上最長的書的人背后有何動機?
1968年至1974年間,生活在美國愛荷華州滑鐵盧的51歲的瑪瓦·德魯夫人,興高采烈地在她的打字機上打出1到100萬的每一個數(shù)字,總共使用了2473張紙。
當被問及為什么要這樣做時,她回答:“我喜歡打字。”
對于永樂帝朱棣來說,下令編纂一部歷史上最長的類書,則純粹是為了自己方便。
《永樂大典》是一部幾乎已經(jīng)全數(shù)佚失的中國百科全書,它包含了所有能夠收集到的知識,目的是給皇帝提供參考。
這項浩大的工程始于1403年,最初由100名學(xué)者負責(zé),后來不斷擴充到2169人。他們走遍中國各地收集書籍和文獻,為這個包羅萬象的工程提供資料。《永樂大典》匯集了包含農(nóng)業(yè)、宗教、文學(xué)等眾多主題的古今圖書近8000種,在5年后的1408年完工。
這部百科全書共有22877卷,約3.7億字,涵蓋了歷史、哲學(xué)、藝術(shù)、科學(xué)和儒家經(jīng)典的所有已知知識;占地體積約40立方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輛11米長的拖掛卡車的容積。
歷史上沒有任何印刷品能與《永樂大典》相媲美,直到2007年9月9日,也就是它制作完成的將近600年后,其文本規(guī)模和內(nèi)容范疇才被維基百科所超越,但維基百科只有線上版本。
當然,有些巨型書籍 純粹是為了博人眼球。
在這一類別中,沒有什么比美國文學(xué)的利維坦《南方的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是為1925年在紐約大中央宮舉辦的博覽會定制的,南方的各個產(chǎn)業(yè)以其向世人展示了最令人贊嘆的成果。
《南方的故事》之大,足以讓地面為之震動。其高2.08米,攤開時寬2.79米,需要借助電機才能翻頁。它屹立在一個巨大的機器架子上呈現(xiàn)給觀者,這樣一來總高度就達到了3.7米,和一頭成年非洲象一樣高,總重量超過半噸。
在兩臺12匹馬力的發(fā)動機的幫助下,19頁像床單一般大小的書頁才能被翻動。書中詳細介紹了南方各州在美國建國過程中做出的貢獻。
然而,對于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主要的挑戰(zhàn)卻是裝訂。究竟什么動物的皮革大到能夠包裹住這本巨書呢?經(jīng)過一番尋找,人們終于在得克薩斯州采購到了長達3.66米的牛皮。
90年后,在2014年的巴西,一位名叫維尼修斯·萊昂西奧的稅務(wù)律師也完成了自己的文學(xué)怪物。只不過,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截然不同,是為了抗議。
這本《摯愛的祖國》,歷時23年完成,重達7.5噸,其詳盡揭露了巴西荒謬龐雜的稅法。萊昂西奧是首位將巴西所有稅法匯集成一本書的人。(不過這本書的完整性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因為立法機構(gòu)每天都要新增35條稅法。)
這本書有4.1萬頁,厚2.1米,幾乎高過所有想要閱讀它的讀者。
萊昂西奧自掏腰包,花了100萬雷亞爾(約合20.5萬英鎊),在康塔格姆市的一個棚子里,用一臺專門印刷廣告海報的進口中國打印機,完成了這本書的印制。23年來,萊昂西奧平均每天花費5個小時來收集和研究法條,團隊最終增至37人。
3次心臟病發(fā)作、一次離婚和一段新的婚姻都沒能阻止他完成這項任務(wù),他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巴西稅制混亂給人帶來的“超現(xiàn)實并且令人痛苦的經(jīng)歷”。他說:“我只是覺得,必須為我們在這個國家繳稅時承受的屈辱做些什么。”
密碼之書
早在16世紀,用檸檬汁制作隱形墨水,再將其加熱使文字顯現(xiàn)的方法便為人所熟知。此外,阿拉伯地區(qū)還出現(xiàn)過用樹的汁液作為替代品的方式。
詹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人稱“秘密教授”,是那不勒斯的著名學(xué)者,他曾為了與被囚禁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朋友聯(lián)系,發(fā)明了一種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新技術(shù)。
德拉·波爾塔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那些獄警會拆開并搜查幾乎所有帶入監(jiān)獄的物品,但是通常不會仔細檢查雞蛋,因此,他想出了一種可以在蛋殼內(nèi)部寫字,又不會使其破裂的方法。
他在一盎司的明礬(一種用于染色和鞣革的無色化合物)中加入一品脫的醋調(diào)制出一種墨水,用其直接在蛋殼上寫字。蛋殼上的孔隙將這些化合物吸收進去,進而附著在內(nèi)部的蛋清上。然后要做的就是將雞蛋煮熟,使它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當?shù)皻け粍兊艉螅痰牡扒迳暇蜁@示出隱藏的信息。
這種特殊的秘密通信方式,即人們想方設(shè)法隱藏想要傳遞的信息的技術(shù),被稱為“隱寫術(shù)”。
其實這一技術(shù)可以追溯到“德拉·波爾塔的雞蛋”出現(xiàn)的幾個世紀之前。
古羅馬博物學(xué)作家老普林尼在公元1世紀就曾記錄了如何使用大戟科植物的“牛奶”制作隱形墨水。
許多有機溶液制作的隱形墨水,都是在加熱后變得可見,因為加熱能夠使液體中的碳元素碳化,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緊要關(guān)頭,用尿液書寫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1641年,約翰·威爾金斯主教就推薦世人使用洋蔥汁、明礬和氨鹽混合而成的隱形墨水,并且提醒人們添加些“螢火蟲的蒸餾汁”,這樣寫出來的文字還能發(fā)光。
在古代中國,人們會將太長或太復(fù)雜而難以記住的信息寫在絲綢上,然后將其擰成一個緊密的球,并以蠟密封。如此一來,信差就可以偷偷將其帶在身上不被人發(fā)現(xiàn)。更常見的情況是將絲球藏在信使體內(nèi),無論是直接吞下去,還是塞進另一條“替代通道”。
(摘自浙江文藝出版社《狂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