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民族記憶,凝聚著民族智慧,蘊藏著文化基因,寄托著精神信仰。守護非遺,本質上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與守望。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向前,重塑著人類社會運行的方式。我們該怎樣利用科技為非遺注入活力呢?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以“指尖傳非遺,智能護文脈”為主題,上一節班會課。
非遺 我來說
已蛇年的春晚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打鐵花、舞龍燈、惠山泥人、無錫精微繡、蘇州評彈等非遺精彩紛呈,網友不禁贊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是魅力無窮。悠悠千載,非遺文化如一盞明燈,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非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玥玥:我知道南京云錦。古代皇帝穿的龍袍就是用南京云錦做的。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工匠用金線、銀線和孔雀羽毛等織成美麗的花紋,而且這種手工織造技藝到現在都沒有機械可以完全替代

組稿學校:
江蘇省海安市紫石中學
執筆:
張程圓 江蘇省首屆中學優秀主題班會展評研討活動(初中組)一等獎獲得者江蘇省海安市紫石中學教師
琦琦: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用于指導農事,從事農業生產的歷法每一個節氣都在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變化,如:驚蟄,蟄伏一冬的蟲子醒了;谷雨,雨水多了;芒種,麥子熟了,等等。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教會我們認識自然。
天天:我爺爺是一個京劇愛好者,喜歡帶我去看京劇表演。我雖然不太懂他們唱的是什么,但很多人物造型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班主任燦爛的非遺文化,在悠悠歲月里馥郁芬芳。非遺不是博物館玻璃展柜里冰冷的文化符號,而是南京云錦上絢麗的花紋,是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自然變化,是京劇舞臺上的生動演繹。走進非遺,是穿越千載,觸摸先人指間的溫度;是薪火相傳,擔當守護文化的責任;是照亮未來,燃動血脈基因里的自豪。傳承非遺,不僅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在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非遺 我來做
班主任
工了解非遺,讓我們感受到了非遺之美,而親手制作,才能真正破譯非遺的文化密碼,感受文化的溫度。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選擇自己熟悉的非遺項自制作了作品。下面,請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千年智慧在指尖綻放,共同書寫屬于我們的非遺傳承故事!
子翔: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我做的這幅剪紙作品(圖1)名為“心連心”。它由三層大大小小的心形圖案相連,寓意深厚而真摯的友誼。希望我們的班集體團結友愛,大家心連心,一同克服困難,共同前進
貝貝:我做的也是剪紙,名為“年年有魚”(圖2),這是我在過年的時候跟奶奶學的。“魚\"諧音“余”,寓意著生活充裕、富足。過去人們往往期盼糧食年年有剩余,現在人們也以此寄托對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所以在春節,我們家都會張貼“年年有余”的窗花
洋洋:我做的是絨花簪子(圖3)。絨花諧音“榮華”,有祝福之意,是我在手工課上學習過的扭扭棒DIY。我編了一朵大大的粉紫色花朵,用藍色和黃色小花相襯,中間還點綴了珍珠作為花蕊。我給這只簪子取名為“春未央”,想把它送給我的媽媽,祝福她每天都開開心心,像花兒一樣燦爛。


圖3

班主任 非遺之美,美在其獨特的技藝,更美在那份傳承與堅守。人們用一紙一剪刀,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贊美幻化成一幅幅玲瓏的紙上畫卷。非遺絨花以蠶絲為魂,銅絲為骨,在發間綻放,成了永不凋謝的溫柔。當剪刀在紙上游走,我們復刻著古老的紋樣,感受著東方美學;當絲線在指尖纏繞,我們觸摸著民族深處的記憶,續寫著文化傳奇。
非遺 我來護
班主任
工當下,科學技術不斷飛躍發展,它為非遺的傳承開辟了新思路。有人用傳感器讓千年古琴震顫,有人用3D打印技術讓鏤空象牙球獲得重生,有人用機械元素讓千年癱舞生生不息非遺傳承者在保留非遺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通過技術賦能讓非遺頻頻破圈。非遺與科技的碰撞,為文化傳承解鎖了無限可能。那你對科技賦能非遺有什么設想呢?
銳銳:我覺得可以多建立一些數字非遺博物館。數字技術能讓大家沉浸式體驗非遺,像我之前體驗過的VR復原敦煌壁畫。壁畫上的人物在我眼前飛動起來,栩栩如生,讓我十分震撼。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互動小游戲,解鎖新玩法,激發人們的興趣
小煜:我們可以利用AI技術讓非遺文化獲得創新發展。比如,我之前用AI軟件把我們當地的一段民歌改寫成了我們班用來比賽的歌曲。改寫后的內容不僅保留了民歌的特色,而且更貼近我們學生的生活。這首歌在校園里的傳唱度非常高,讓大家更深人地了解了民歌的特點。
昊昊:我認為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標注非遺數字地圖,打造非遺旅游和體驗項目。
班主任語
非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有守護和傳承的責任。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互碰撞與融合,不僅讓古老的智慧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處于時代變遷中的我們依然能觸摸到文明的溫度。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我們當共同努力,用科技為非遺注入活力,在數字星火中重燃千年的光亮,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