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有時開口沒說兩句,氛圍就瞬間如同被擰緊的發條般緊張。父母的語氣似乎有不容置疑的強硬,我們的回應充滿不耐煩的抵觸。有時本想好好溝通,可父母總會以評判的口吻,讓我們一聽就“炸了毛”,三言兩語便從解釋變成反駁,最后演變成誰也不肯退讓的尷尬局面。為什么我們和父母間的關系就像干柴碰到火星“一點就著”?到底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好好溝通?
“你為什么要翻我的日記本?”
“我只是擔心你,想看看你最近是不是有煩心事。”
“那為什么不直接問我?”
“我就想和同學一起過個生日,晚一點回家怎么了?”
“晚上10點太晚了,你一個人在外面不安全!”
“我說了會保證自己安全的,為什么你還不同意?”
“我喜歡畫畫,可你們總說這是不務正業。”
“興趣不能當飯吃,你要先學好文化課。”
“就知道讓我好好學習,我喜歡什么你們根本不在乎。”
進入青春期后,我們常常會突然覺得和父母聊不到一起了。明明深知他們是愛我們的,可我們卻總忍不住與父母對著干。實際上,這并不是誰變了,而是我們正處于“心理分離期”。
青春期是美國精神病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發展階段的核心時期。在此階段,我們需要通過探索自我與外界的關系,回答“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人”等根本問題。
這一階段我們也會重新審視父母形象,想要擺脫對家庭的依賴。于是,我們開始質疑父母的權威,希望通過構建自我價值觀和同伴關系,逐步實現心理上的獨立。因此,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第二次心理分離期。
獨立的空間為我們提供了自我探索的物理與心理邊界,獨處時的思考、日記中的自我對話,都是構建自我認知的重要方式,而自主選擇社交圈子、興趣愛好則是驗證“自我獨特性”的實踐途徑。
因此,我們會要求有獨立的空間,做獨立的選擇和判斷。然而,部分父母仍延續兒童期的照料模式,對我們的社交往來、興趣選擇、學業規劃等進行全方位掌控——未經允許查看日記、強制安排學習任務、否定自主選擇的朋友,這些行為實質是忽視我們“獨立自我”的建立需求,會讓我們感到人格被冒犯,產生“我的生活完全被操控”的窒息感,進而激發強烈的反抗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抗中既包含了顯性對抗,也包含了隱性抵觸。
顯性對抗多體現為直接的行為沖突,例如:刻意反駁父母的所有觀點,故意違背父母的要求,若父母強調安穩,我們偏要選擇充滿挑戰的道路。
隱性抵觸則指對父母的指令采取拖延、敷衍的態度,以沉默回應父母的溝通。這些看似叛逆的行為,往往是我們對自我邊界被侵犯、獨立需求被壓制的回應,均指向“確立自主性”的核心訴求。
我們或許會選擇沉默:“算了,懶得解釋,他們不會懂的。”
或許會選擇回避:“以后我不跟他們講我的事了,省得帶來爭吵。”
但你知道嗎?不溝通可能會加劇矛盾,使我們與父母的關系逐漸疏離,也可能導致我們在自我認同混亂中走向極端——過度叛逆或自我封閉。
不溝通或許還會使誤解堆積。我們或許會在成長中失去重要的情感支持,父母也有可能在隔閡中錯過了解我們真實想法的機會。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會干擾我們的生理機能,引發強烈的心理沖突,嚴重時可能成為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誘因。
此外,不溝通會使我們的交際能力變差,如果我們在家庭中缺少健康的沖突練習,未來在人際關系中就容易退縮或崩潰。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將來在處理其他人際關系中也可能一吵就崩、遇事就躲。
反過來講,一旦你愿意嘗試溝通、邁出“和解”的一步,父母就有可能意識到他們的溝通方式不妥,而你也開始掌握“讓別人聽懂自己看法”的能力,你們的關系會從“針鋒相對”走向“彼此靠近”。
邁出主動溝通這一步并不容易,能做到的人一定是十分勇敢的。這里有一些溝通技巧供你參考,如果有些話難以立刻說出口,不妨先練習一下。
練習場景1:你為什么要翻我的日記?
冷靜之后表達你的感受:“我知道你擔心我,但翻我的日記讓我覺得沒有受到尊重。”
清楚地劃出邊界:“我愿意跟你分享我的煩惱,但請你給我一點屬于自己的空間。”
澄清規則,爭取達成一致:“請不要再偷看我的日記,如果你好奇,可以問我發生了什么,如果我需要幫助,也會告訴你。”
練習場景2:“爸,你為什么不相信我?”
不要在情緒高峰期爭辯,待情緒平靜時再說:“爸,我理解你覺得我在晚上出門不安全,但我真的希望能和朋友一起享受愉快的時光。”
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到達時,會給你發定位,你可以隨時聯系我,我會準時回家。”
多次遵守承諾,建立信用記錄,讓父母認為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練習場景3:“我喜歡的興趣愛好,你們有沒有真正重視起來?”
表達興趣背后的意義:“我不是不好好學習,我只是有真心熱衷的事情,它可能是我一生的追求與未來努力的方向。”
讓熱愛變得可見:展示你的畫作,表明你的熱愛絕不是一時興起,去參加比賽,讓天賦與成果被印證、被看見。
表現責任感:合理規劃時間,讓父母看到你的態度和應對能力。
和解不是一次爭吵的終結,而是彼此能冷靜地表達,愿意去靠近。你不用一夜之間成為很會溝通的人,也不必一次修復所有裂縫。也許只是邁出一小步,那一步可能是說一句“我們聊聊吧”,而不是摔門離開;或者可能是寫一封信,而不是一言不發,坦白自己在意什么,而不是故作無所謂。
和解不意味著低頭認輸,是我不再只想逃避、躲起來生悶氣,而是也愿意聽聽你怎么想;是你不再總說“都是為了你好”,而是愿意問我“你是怎么想的”。
和解是雙向奔赴,所以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說得有點道理,不如也分享給父母。或許,這就是你主動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