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900多年前的中秋夜,蘇軾把酒問天,將對月亮永恒的追問濃縮在短短的詞句中,成就了關于中秋流傳最廣、最經典的篇章。詞的最開始交代了作詞的緣由:在丙辰年的中秋節,“我”興起飲酒到天亮,喝到大醉,作了這首詞,借此思念弟弟子由。中秋是團圓的節日,作者思念自己的家人,便手執酒杯對天發出“靈魂拷問”:明月從何時開始出現的?都說天上一天,人間一年,不知道天上的宮殿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想乘風而去,又怕在天上富麗堂皇的宮殿里承受不住高處的寒冷。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生姿,這般美好的景象,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間呢?
詞的下闋先描寫了月亮的變化:月亮轉過紅色的樓閣,掛在低低的雕花窗上。而月光照耀下的自己沒有一絲睡意,進而又發出追問:月亮不應該有怨恨,為何偏偏在離別時才圓呢?不過作者很快釋懷了:人們常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變化,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人們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賞美好的月亮。
詞人蘇軾借月抒情,成就了千古名句。“把酒問青天”,青天沒有回答,我們也許能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他的問題。
若問月球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目前科學家可以確定月球形成于約45 億年前,年齡僅比地球小“一點兒”。關于月球的起源,有很多假說,其中一種是“碰撞說”: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原始地球,飛濺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月球。這個大碰撞理論,解釋了月球與地球成分的高度相似性,被科學家廣泛認同。
不過蘇軾問“明月幾時有”,所謂“明月”,是月亮比較圓的時候,彎彎的月牙可不能稱為明月。月亮最“明”的時候,是月球距離地球最近,又恰好是滿月的情況。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地月之間的距離總是在變化,大致在356400千米至406700千米之間,公轉的月球到達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稱為近地點。如果到達近地點位置上的月相恰好是滿月,這時候的月亮是最明亮的了。這種近地點的滿月被稱為超級月亮(supermoon),并不是每個月都能見到,大概一年會出現1~4次,如果在中秋節遇上超級月亮,那更是難得了。所以“月到中秋分外明”并不準確,見到超級月亮時才是真正的“分外明”。

月亮有圓缺的變化,也就是月相變化,有時像彎彎的鉤子,有時圓如玉盤。你知道月亮為何一直在變化嗎?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日、地、月三者位置變化引起的。月球本身不發光,陽光照射到月球這個球體上,一直都是半面月球被照亮。如果被照亮的半面月球完全對著地球,那看上去就是滿月,這個時候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大致呈一條直線,地球在中間。但三個天體的位置始終是變化的,所以被照亮的半面月球有時候只有部分對著地球,我們就能看到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等月相,有時候完全背對地球,此時我們看不到月亮。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月相變化的秘密,并總結出了規律,月亮從虧到圓、再從圓到虧的周期是29.5306天。我國傳統的歷法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和月相是嚴格對應的,每個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稱為朔,每個月的十五月亮一定是圓或接近圓的,稱為望。 唐代詩人李建樞的《詠月》就描寫了月亮的圓缺變化:“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都選在農歷十五月圓的日子,比如中秋節、元宵節、中元節等。其中,中秋節的主角是月亮。唐代詩人司徒空的《中秋》一詩說:“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要是沒有月亮,連秋天都白過了,可見古人對月亮的在意。中秋節源自上古時期秋夕祭月,古人崇拜月神,會在秋天進行祭月儀式。最開始祭月是秋分節氣,后來由于歷法的發展,將祭月節調整到夏歷的八月十五。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祭月節、拜月節、月夕等。

中秋這個詞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季中間的月,而八月十五又是八月的中間。中秋時節,天氣涼爽,糧食瓜果豐收,月亮圓了,家人團圓在一起賞月過節,當然更少不了吃月餅。明代田汝成編創的散文集《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寫的歷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月餅象征著月亮,蘇軾的《留別廉守》中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就是糖,月餅餡兒有甜咸之分,看來蘇軾吃的是甜月餅。
中秋節的習俗自古就非常豐富,從漢代開始,就有祭月、禮月的習俗;在唐代,中秋節成為全國性節日,形成了賞月習俗,據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會在中秋節宴請大臣賞月,留下了大量賞月詩句;到了宋代,人們在中秋節節前就開始“預熱”了,《東京夢華錄》有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施”,而到了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竽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這樣看來,蘇軾的“歡飲達旦”不是個例,而是盛極一時的風俗,不管男女老少,都在中秋節盡情歡樂。此外,中秋節還有玩花燈、猜燈謎、賞桂花、玩兔爺等豐富的習俗。
很多傳統的習俗保留至今。中秋節承載著華夏兒女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對家庭團圓的珍視以及綿延數千年的文明記憶。這個以月亮為核心的節日,既凝結著農耕文明的智慧,也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