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生長會被自身基因調控、外界溫度、濕度等多方面因素干擾,其質量、產量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山東地區小麥栽培過程中,若想促進其品質和產量的提高,除了要對種植區域環境深入分析,還要合理選擇小麥品種,加強高產栽培模式的運用,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與此同時,也要注重高產栽培模式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例如,種植制度與輪作倒茬的優化、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控的協同等,真正做到“雙管齊下\"為小麥的茁壯成長提供保障。
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方法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品種的選取會對后期產量、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應該以山東地區實際情況為依據,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并做到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在選種過程中,需要對本地氣候、肥料施用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量,結合土壤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諸如博信281、山農42、山農29、山農25,保證土壤肥力能充分發揮,使土壤得到合理運用,為小麥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提供保障。小麥品種選擇完畢后,及時對種子進行處理,使種子的發芽率提升,為小麥高產增收打好基礎。在種子處理期間,需要做好篩選工作,對受到侵害的種子挑選出用水沖洗。最后進行晾曬,晴天曬種2—3天。晾曬后咯菌腈 + 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按1:500包衣,邊噴邊拌,放入封閉環境中存儲,保證外界濕潤空氣等不良因素不會對種子造成影響。
2、田間管理與水肥調控方法
① 施肥方法。小麥分蘗期到返青期,需將田間巡視檢查工作做好,弱苗、黃苗則要酌情追施平衡肥,并對返青階段的肥料施人嚴格控制,保證中后期不會有倒伏現象發生,讓其穩定生長。拔節期到孕穗期,結合田間群體生長密度提前追肥。人春后依照病蟲害防治進行根外追肥,次數控制在4一6次,選擇使用 2% 磷酸鉀液, 2% 尿素溶液交替應用。
② 化學調控。小麥在生長期間,為有效控制植株高度,不會出現莖節長度過長的情況,增強其抵抗力,需要進行2次化學調控。其中,第1次在小麥生長到5葉1心時開展,利用矮壯豐
,或者 15% 的多效唑 40g-50g 兌水30kg ,采取田間噴施的方式處理。第2次化學防控在拔節前7d—10d,或者在拔節初期,使用矮壯豐 60mL/667m2-80mL/ 667m2 兌水 40kg ,采取田間噴施的方式噴霧。
③ 合理灌溉。為提高小麥品質和產量,需要做好灌溉工作,根據小麥具體生長趨勢、本地天氣變化情況對小麥及時灌溉或排水。倘若小麥進入孕穗期,土壤中水分蒸發速度快,此時要利用澆灌的方式補充水分,讓小麥有充足的水分供應,避免出現倒伏現象,提升小麥成活率。如果小麥進入中后期,將田間的濕度控制好,噴施預防本地病蟲害的低毒性藥劑,以免小麥出現病蟲害。
④ 科學除草。為促進小麥茁壯生長,還要做好除草工作,以免雜草與小麥爭奪水分和養分。在除草過程中,使用藥劑輔助,同時將用量控制好。根據小麥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藥劑并科學除草,如果雜草生長到2一3葉期,綜合考量雜草數量及類型,針對性地使用藥劑除草,保證效果能達到最佳。此外,計算好土地面積、用藥劑量,避免出現藥害現象。
3、小麥栽培期間土壤管理方法
在小麥栽培期間,土壤管理至關重要,需要在栽培前對土壤環境全面勘查,綜合考量本地氣候條件,選擇土地平整、肥沃的地塊栽培。以小麥生長特性來看,小麥需水量在 1-1.2kg ,地面蒸發量在 35% 左右。因此,小麥栽培不同時期要補充好土壤水分,尤其是小麥越冬期較長的區域,定期檢測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提供上松下實的土壤環境,以促進小麥健康生長。
二、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
現階段,小麥在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類型較多,需要對病蟲害發生規律、特點等充分掌握,以保證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制定能更為可行、合理和高效。
① 黃花葉病。此病在病害嚴重區域菌株率在 90% 以上,對小麥生長影響較大。病害通常在春季發生,適宜溫度在 5°C-15°C 土壤溫度在 20% 以上時,此病害不再發生,葉黃色或壞死,呈梭狀條狀,綠葉組織交替,表面有馬賽克病的癥狀。并且,整個病葉變黃變枯萎,一旦情況嚴重,植株會變得矮小,節間變短變厚,新葉變黃且枯萎。
② 小麥白粉病。此病會隨著水肥條件的變化、播種密度增加而產生,從種子期感染到成蟲期。這種病原體會對葉子產生較大影響,一旦情況嚴重,豆莢、莖、穗會被影響。此病會出現白色霉菌斑點,逐步擴展發展為白色斑點,嚴重時整個葉子或植株會被霉菌覆蓋。霉菌層下葉片組織在早期變化不明顯,葉片呈綠色、黃色最后死亡。過量應用氮肥或播種密度較高,可能引發此病害。
③ 麥根蝽象。該癥狀在4月中旬、5月下旬開始出現,葉子變黃、莖斷。成蟲及幼蟲在小麥根部刺入,致使小麥植株變矮小。蟲害在發展初期,葉子變黃色,麥穗逐步變為棕色,最后死亡。病蟲害如果不能及時防治,會出現缺苗等情況,最終導致產量下降。
④ 小麥蚜蟲。此蟲害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幼蟲、成蟲在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位置初期呈現黃色小斑,逐步發展為條斑,整株變枯萎后死亡。蚜蟲對小麥刺吸危害,使得其無法光合作用,不利于小麥養分的吸收。小麥抽穗后,蟲害會在穗部集中,致使千粒重下降,最終導致小麥的產量下降。
2、小麥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控策略
在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需要做好生物與物理防治工作,保證病蟲害問題在有效解決的同時,小麥的生長速度能加快,促進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① 小麥生物防控策略。在蟲害高發期,采取以蟲治蟲的方式,借助生物天敵控制田間蟲害數量。比如,在防治田間蚜蟲過程中,采取引進赤小峰、麗蚜小蜂等方式;在防治小麥吸漿蟲過程中,通過瓢蟲、蜘蛛等昆蟲防治。或者使用白僵菌制劑滅殺小麥害蟲,將白僵菌制成粉劑噴灑田間,為小麥營造良性的生長環境。使用蘇云金桿菌制劑、Bt乳劑對蟲害進行防治,提升蟲害防治效果。
② 小麥物理防治策略。在物理防治過程中,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通過光源吸引害蟲。此方式是借助高壓電網在夜間誘殺害蟲,能夠將害蟲在田間的落卵量減少,避免蟲害發生。該方法的針對性、高效性強,燈光的強烈吸引力可以快速吸引大量蟲害,能夠使捕殺效率提高。或者利用掃網法提前制作或購買專用蟲害捕捉網、捕捉袋,對蟲害進行捕捉,此方式的便捷性強,能夠起到良好的蟲害防治成效。
3、小麥化學防治的綠色策略
化學防治在小麥生長期間的應用較為常見,為滿足綠色農業發展需求,在對此方式應用過程中,需要強化對低毒、低殘留、高效化學藥劑的利用。比如,在防治黃花葉病期間,可以在青綠期利用 1.6% 胺鮮酯 40mL-60mL 加 5% 桿菌毒素60mL—80mL ,兌水 50kg 噴施,使苗期的轉化速度加快。在麥根蝽象防治過程中,可以在小麥播種后利用 40% 毒死蜱乳劑 200mL 進行初期防治,在出苗后與育苗肥配合施用毒死蜱或辛硫磷乳劑300mL-350mL ,用水稀釋在田間施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化學農藥見效快且使用便利,但大規模噴灑可能出現藥物殘留、環境污染等問題,致使小麥的品質受到影響。因此,應該對用量嚴格把控,在使用殺蟲劑、殺菌劑過程中,以推薦的用量標準為基礎,不能出現過量使用的情況。同時,在藥劑稀釋過程中,以規定為依據操作,保證藥劑效果在充分發揮的同時,安全性能得到保障。
三、高產栽培與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應用
1、技術集成的原則與策略
在小麥高產栽培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期間,需要結合本地小麥種植情況,合理制定集成策略。在此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 生態平衡原則。在小麥高產栽培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過程中,除了要對小麥的生長高度重視,也要考慮土壤微生物、害蟲天敵等因素。在此期間,需要利用合理輪作、間作等形式,使農田生物多樣性增加。比如,利用小麥與豆科作物輪作的方式,讓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將病蟲害出現的概率降低。并且,加強害蟲天敵的保護,包括瓢蟲、蜘蛛等,讓其在田中發揮自然控制害蟲的作用,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以免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使農田生態系統保持穩定,促進小麥產量的提高。
② 預防為主原則。在小麥栽培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達到對病蟲害有效預防的目的。小麥品種的選取尤為重要,諸如選取抗倒伏品種,可以將因倒伏導致的產量損失減少。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通過深翻等方式將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蟲卵數量減少。在小麥生長階段,對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定期監測,建立健全的監測機制,倘若發現病蟲害,及時制定防治措施,將病蟲害遏制在源頭,不會出現大規模爆發的情況,真正實現小麥高產、綠色生產。
③ 綜合管理原則。將農業、生物、物理等多種防治措施有效整合,確保小麥在良性的環境中生長發育,減少病蟲害的危害。在農業防治方面,以小麥生長需求、土壤肥力情況為依據,精準施肥,讓小麥生長所需的養分供應充足,同時避免過量施肥,以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在物理防治方面,利用黃板誘殺蚜蟲等害蟲。在生物防治上,加強有益微生物菌劑的利用,在小麥根系周圍形成優勢菌群,以達到對病原菌有效抑制的目的。
在明確集成原則的基礎上,還要制定可行的集成對策,即從整體角度出發,加大種植制度與輪作倒茬優化力度,同時做好結合小麥生長情況,做到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控的協同,保證小麥在健康生長的同時,病蟲害問題能得到有效防治。此外,注重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化栽培模式的推廣和應用,真正達到小麥高產栽培的目的。
2、小麥栽培過程中關鍵技術環節的集成應用
① 種植制度與輪作倒茬的優化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種植制度的優化至關重要,需要結合本地小麥的生長情況,對小麥種類、栽培時間合理安排。在小麥種植區域,對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各方面因素深入分析,選擇合適的作物搭配。比如,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區域,利用小麥與豆科作物輪作,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較強,能夠使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增加,讓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養分供應。在栽培時間上,同樣要科學安排,不能出現小麥與其他作物生長高峰期重疊的情況,減少對土壤養分的競爭,使小麥快速生長和發育。當然,小麥也可以與棉花、水稻、玉米、蔬菜等進行輪作,以達到對蟲口數量減少的目的。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吸槳蟲嚴重田及周圍,可以采取棉麥間作或改種油菜、大蒜等作物,雨年后栽種小麥,以此達到對蟲害減輕的效果。或者將小麥與黃瓜輪作,選擇地勢高、水源條件好的地塊,在小麥收獲后及時破茬,將施肥、整地等工作做好。通過小麥與黃瓜的輪作,對作物種植產量的提高有促進作用。這種方式茬口適宜,管理便利,不會出現重茬的情況,能將病害減輕。
② 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控的協同應用
為保證小麥能夠茁壯生長和發育,在具體防控過程中,注重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控的協同。在此期間,加強現代技術的利用,包括病蟲害監測系統等,對小麥生長環境、病蟲害、水分、養分等情況實時監測,同時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制定精準、高效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并確保科學性、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以便小麥生長環境在優化的同時,病蟲害能有所減輕。在病蟲害防控期間,結合水肥管理措施,利用綜合防治的辦法,加快小麥的生長速度。比如,在施肥過程中,添加具有誘導抗性作用的生物有機肥,使小麥的自身免疫力增強。或者采取合理灌溉調節田間小氣候的方式,使病蟲害出現的概率下降。適時灌溉能讓田間的濕度保持適宜,不會因為過于干燥或潮濕而出現病蟲害。此外,采取設置生態隔離帶、種植綠肥等生態調控方式,對田間生態環境加以改善,保證病蟲害的發生能減少。也可以利用生物農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將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使水肥的利用率提升。
3、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化栽培模式
為促進小麥栽培質量和產量的提高,還應該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化栽培模式推廣與利用,并積極應用農業數據庫等,實現小麥栽培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為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打好基礎,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① 應用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模式。在小麥栽培過程中,加強小麥機條播技術的應用,配套使用機械化開溝、施肥、高效保植等技術,并做好耕、種、管、收等各環節的銜接,確保小麥栽培的集約化、高效化水平能提高。同時,強化無人機保植技術的利用,做到精準施藥,將農藥用量減少,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農機設備要融入智能化技術,對小麥的生長情況實時監測,靈活調整農藝措施。比如:通過對氣象監測、土壤濕度傳感器等設備的使用,動態了解土壤、水分、氣象條件,為灌溉施肥提供可靠依據。
② 加強農業計算機模擬系統的利用。該系統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對小麥生長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模擬和處理。在系統應用期間,通過搭建小麥生產發育模型,與小麥生產管理系統整合,使小麥栽培過程更為合理。將此系統應用于小麥栽培,可以讓不同種類的小麥產量提升,對農業效益的提高有很大助力。
③ 農業數據庫的運用。以大數據分析技術為依據,通過搭建農業數據庫的方式,與小麥栽培過程整合,完整記錄各項生產數據。同時,運用大數據對小麥的種植以及生長情況進行分析,真正實現小麥智慧化生產,促進小麥質量的提高。
總之,在農業種植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當下,為滿足大眾對農作物的各項需求,在小麥栽培過程中,應該加強高產栽培模式的利用,保證小麥種植產量、品質能夠整體提高。同時,在嚴格遵循綠色環保的基礎上,注重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以具體的病蟲害發展規律為依據,合理制定防治措施,以便小麥能健康生長。此外,加強關鍵技術環節的集成,包括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控的協同、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化栽培模式等,以便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小麥高產目標能順利達成,為山東地區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253600山東省樂陵市化樓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