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集中的集約化生豬養殖模式可優化養殖環境、科學選擇品種、強化飼料管理以提升生產效率,由于市場需求不斷變化,集約化養殖成為現代農業生產主要趨勢,生豬生長發育與環境調控、健康管理相關并直接關乎養殖效益和食品安全,合理環境控制能促進生豬生長發育、提高飼料轉化率、減少疾病發生以及保證肉品質量。
在集約化生豬養殖里,環境調控和健康管理是核心環節,生豬的生長發育、生產性能發揮、養殖效益以及食品安全水平都與之直接相關,合理調控環境能給生豬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精準調控溫濕度,可避免極端天氣讓生豬機體產生應激反應,減少因環境不適引發的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病害,優化通風系統,能降低養殖舍內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改善空氣質量,使腸道疾病與呼吸道疾病的發病風險降低,規范光照管理和養殖密度控制,可減少生豬群體間爭斗應激,促進采食和休息的平衡,集約化養殖模式下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控體系,實施嚴格生物安全措施,像養殖區封閉管理、車輛人員消毒、飼料飲水安全管控等,切斷外部病原傳入路徑,推進標準化養殖流程,規范生豬飼養管理、免疫接種、驅蟲保健等環節,提高了群體免疫力,這些措施顯著提高生豬飼料轉化率、降低養殖成本,還能從源頭減少疾病,降低獸藥使用量,讓養殖環境和生豬健康良性循環,推動集約化生豬養殖朝著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給肉品質量安全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一、集約化生豬養殖環境調控原則
環境調控應遵循適應性原則,不同養殖規模下要針對性調控環境參數,使生豬生長規律與環境條件高度匹配;生豬不同生長階段對溫(濕)度需求不同,環境調控要靈活且在動態中高效管理;環境調控時各項關鍵指標要相對穩定,環境波動會使生豬免疫系統紊亂,溫(濕)度波動、空氣質量不穩定都會引發應激反應,影響生豬健康狀態并降低生產性能;環境調控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合理利用智能化監控與調節技術精確管理生豬養殖環境,通過環境感知系統實時獲取溫濕度參數并基于數據分析進行精確調控;要高效利用資源,采用高效通風設備和可持續的廢氣處理系統,保證養殖效益、降低環境污染,確保養殖設施及調控設備運行穩定,防止設備故障引發安全事故,保障養殖人員和生豬的安全。
二、集約化生豬養殖技術
1、生豬品種選擇
不同品種的生豬具有不同的生長速度,科學選擇適合的品種能夠提高養殖效益。
① 黔北黑豬具有較強抗逆性,適應性強,能夠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其體型中等、毛色黑色、肉質鮮美、肥瘦比例適宜,適合以傳統飼養模式進行養殖。黔北黑豬生長速度較慢,其飼料轉化率相對較低,但肉質風味獨特,市場需求較高,在高端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
② 大白豬具有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的特點,母豬年均產仔數可達到12頭以上,且初生仔豬較重,約為 1.5kg ,生長性能較為突出,6個月內可達到 100kg 的出欄體重,其豬飼料轉化率高,且對飼料的適應性較強。
③ 長白豬肉質細膩,瘦肉率高,脂肪含量較低,生長速度與飼料轉化率較為理想,7個月左右即可達到 95kg 的出欄體重,且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低溫及較高密度的飼養條件下表現出較好的生長能力。長白豬母豬具備較強繁殖能力,年均產仔數可達到11頭,后代生長速度快,
④ 杜洛克豬體型較大,具有較高的日增重,6個月內可達到110kg 以上出欄體重,飼料轉化率為1.7:1,相對較為優秀。杜洛克豬肉質柔嫩,脂肪分布均勻,常用于與其他豬種進行雜交,提升后代肉質,其具有較強抗病力,能夠適應集約化養殖的高密度環境。
2、飼養環境與設施
① 豬舍選址與設計
豬舍要建在地勢高、排水佳的區域,需避開低洼地帶,不然雨水積澇會影響豬舍,且地面要平整堅實、排水系統要設計合理以便讓雨水和污水快速排出,防止病菌滋生。豬舍選址時,氣候條件也至關重要。豬舍空間規劃要符合生豬生理需求,生豬不同生長階段要分區飼養,育肥豬每頭養殖空間不能小于 1.2m2 ,母豬舍和仔豬舍空間需求更大,母豬舍每頭母豬空間要在 2.5m2 豬舍建筑布局要規劃合理,通道要寬敞,這樣飼養人員日常操作才方便,擁擠環境會增加生豬應激反應;豬舍里空氣流通系統要好,氧氣充足才不會積聚有害氣體,通風設施要根據豬舍面積合理配置,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是常見通風方式,機械通風系統要根據豬舍規模確定,一般大型養殖場每 1000m2 豬舍要配兩臺高效通風機才能使空氣流通;豬舍設計要考慮光照系統,適宜光照能促進生豬正常生長,產仔期和哺乳期光照適當有助于提高母豬產仔率,要防止細菌和病毒傳播;豬舍墻面都得光滑易清潔,地面要用防滑耐磨材料,并且要配置高效清潔消毒系統,這樣才能減少病原傳播。
② 環境調控技術
生豬對環境溫度變化的敏感性較高,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導致生豬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疾病發生率增高,育肥豬舍的適宜溫度應控制在 20°C~25°C 之間,母豬舍應保持在 18°C~ 22% ,仔豬舍的溫度要求較高,約為 28°C~32°C 溫控系統設計主要有中央空調、地面加熱系統等設備,以確保不同區域溫度的精準調節。常見的設備如熱風爐、空氣源熱泵能夠在不同季節調節豬舍內溫度,保證生豬不受寒冷或高溫影響,從而提高生長速度。高濕度環境會增加生豬體內熱應激,易導致病原微生物滋生,從而產生有毒物質如黃曲霉毒素,危害生豬健康。為維持適宜的濕度水平,豬舍內需要配備除濕系統,潮濕季節需運用排濕風機、冷卻系統等設備將豬舍內濕度控制在 60%~75% 的范圍內,避免濕度過高帶來的健康風險。豬舍內的空氣流通直接影響豬群健康與生產性能,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積聚會影響生豬生長,過高的氨氣濃度會導致生豬出現呼吸道疾病,影響其免疫功能,氣體調控技術能夠監測豬舍有害氣體,通過安裝氣體檢測儀,針對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進行檢測。可以采用機械通風和自然通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風,機械通風系統運用軸流風機、排風扇定時定量排除豬舍內廢氣,并引入新鮮空氣。對于大型養殖場,還可以根據環境監測系統的數據自動調節風機轉速,確保空氣流通效率。適宜的光照能夠促進生豬正常生長繁殖,現代養殖場普遍采用人工光照系統,可以根據生豬生長周期設置不同時長的光照,通常日照時長控制在14~16h,以模擬自然光照條件,并配合使用節能LED燈具降低能耗。光照強度應根據豬舍內實際情況進行調節,確保豬群獲得足夠的光照強度。
3、科學搭配飼料
不同生長階段的生豬(仔豬、育肥豬、母豬及公豬)對營養元素需求差異較大,飼料搭配時需制定精準營養配方,仔豬重點要給予高蛋白、易消化飼料以滿足快速生長需求,育肥豬飼料要側重能量補充,像玉米、麥麩這些高能飼料要多用以滿足快速增重需求,且需添加適量礦物質和維生素來讓免疫系統發育得更好,母豬飼料配方要根據生育周期調整,妊娠期和哺乳期飼料里蛋白質、鈣、磷和微量元素要足量以保證胎兒健康發育,適量的飼料添加劑(如酶制劑、益生菌等)要配合使用以改善飼料消化率、提高轉化率和增強生豬抗病能力,飼料營養成分要平衡合理而不能單一營養源否則會營養不良,能量、蛋白質、氨基酸這些營養成分要嚴格按生豬需求科學搭配以保證相互協調,蛋白質太多腸道健康會出問題、礦物質太少骨骼發育受影響,設計飼料配方時要根據飼料分析報告合理調整各成分比例,要提高飼料適口性就要考慮飼料顆粒度并添加香味劑以便讓生豬充分攝取所需營養,養殖場若想提高飼料利用率可以按不同季節調整飼料成分并合理利用本地飼料資源,這樣既能降低飼料成本又能保證豬群健康。豬群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態是調整飼料配方的依據,要靠先進飼料分析技術實時監測飼料質量并科學搭配飼料來達預期效果。采購飼料原料要嚴格把關,原料來源必須可靠且符合國家質量標準,不能使用劣質原料,采購時要根據原料營養成分進行選擇,優先挑選檢測合格且無霉變的原料并和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以保證原料穩定供應。飼料配方設計要基于豬群不同生長階段,科學選擇蛋白質、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源并嚴格按配方比例配制,防止配方偏差影響飼料質量。為確保飼料營養價值,配方里要合理搭配高蛋白質和易消化原料,結合本地資源優勢適當使用本地產的農副產品并采用低熱量工藝技術減少熱加工時營養成分損失。飼料顆粒度適宜可提高適口性,采用膨化、顆粒化等先進飼料加工技術,能夠有效提升飼料營養利用率、延長保存期并減少細菌滋生。飼料儲存條件要嚴格把控,儲存環境必須干燥通風且無害,防止原料在儲存時霉變腐爛影響飼料安全,定期檢查飼料倉庫溫(濕)度并利用先進監控系統自動化管理,保證各批次飼料在最佳條件下保存。
4、科學育肥
豬只肉質可通過科學育肥得到提高,飼料配方得依據豬只生長階段、體重和健康狀況調整才能保證營養供給充足,飼料里高能量和合適蛋白質比例可促使豬只快速生長,且要合理添加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必需成分,以滿足豬只生理需求提高免疫力,也可以采用分階段喂養的方式,能有效控制生長速率、促進脂肪積累從而優化肉質,環境管理也得加強以防止疾病發生、減少豬只應激反應、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并定期監測豬只健康狀況來提高豬只生長效率,不能使用激素或其他非法添加劑,這樣才能保證肉品安全性。飼料種類要定期輪換以避免豬只對特定飼料產生依賴,否則營養不平衡就保證不了豬只健康成長和肉品質量提升,養殖人員得詳細記錄每一批豬只飼養細節(如飼料消耗量、生長速度等),以便改進飼料配方、不斷優化育肥過程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動物福利雙重提升。豬舍定期消毒保持干燥清潔就會減少病原菌滋生從而降低生豬感染疾病風險。糞便清理工作得加強,采用刮糞機、吸糞系統這種高效清糞設備,這樣豬舍內地面就能保持清潔干燥,并且定期清洗通風管道、空氣凈化器等設備,保證空氣質量處于理想水平。
三、防疫管理
1、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集約化生豬養殖時,得制定科學免疫程序,根據豬群年齡和疫病發生特點調整免疫策略以覆蓋重要病原體,且要選擇高效又安全的疫苗;養殖戶應優先選擇國家獸藥監管部門批準的產品并關注保質期,避免因疫苗質量差影響免疫效果;得培訓專業技術人員按疫苗說明書要求用合適接種方法操作,從而減少免疫應激反應、增強免疫效果;建立免疫記錄系統,詳細記錄每只豬接種種類、時間和反應情況,以便監測疫苗效果并及時調整免疫策略;要定期通過監測抗體水平和監控疫病發生來評估免疫效果,評價免疫策略有效性,進而優化調整免疫程序,提高集約化養殖生豬健康水平。
2、做好驅蟲工作
豬只生長周期需被作為依據來制定有效驅蟲的詳細計劃,計劃中要有定期驅蟲的時間安排并選好所用藥物,兼顧廣譜性和針對性以適應不同寄生蟲的生物特性。要嚴格遵守藥品說明書推薦的用藥劑量以避免用藥不當引起的抗藥性。再結合環境管理,定期清理豬舍并保持干燥清潔以減少寄生蟲繁殖,從而控制寄生蟲的傳播。定期檢查糞便,通過定量定性分析評估寄生蟲感染程度并據此調整驅蟲策略,詳細記錄每次驅蟲的時間、使用的藥物和效果以便追蹤寄生蟲防治的歷史信息并優化未來驅蟲計劃。實際操作時要培訓養殖人員,使其學會識別寄生蟲感染的早期癥狀并提高對驅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確保執行的精確性,進而優化生豬養殖的生物安全體系并提高養殖效率。
3、做好糞污處理
在集約化生豬養殖中,有效的糞污處理能夠減少疾病傳播風險,改善養殖環境,提高生產效率,應采用集中化糞便收集系統,確保所有排泄物迅速有效從養殖區域中清除,減少病原體滋生。采用生物發酵技術處理糞便,有效降低糞便中有害氣體含量,并將有機廢物轉化為生物肥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定期清洗消毒糞污處理設施,以防止微生物積累,確保處理系統的長期有效運行。對于糞污的最終處理,可以使用固液分離技術將糞便中的固體和液體部分有效分離,分別處理,固體部分可以經過進一步的堆肥處理轉化為高質量的有機肥料,液體部分則應進行適當的生物處理,以滿足環保排放標準。應建立健全的監控系統定期檢測處理效果,確保所有處理措施達到生物安全標準。糞污處理區應與養殖區設置適當隔離,避免交叉污染,保證養殖區的衛生安全,從而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合理使用藥物
藥物使用應根據科學診斷結果而定,嚴格遵循獸醫指導進行治療,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應制定藥物使用方案,針對不同疾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避免藥物濫用,減少耐藥性問題出現。藥物選擇需依據臨床癥狀,確保所用藥物具有較高的療效,使用藥物時應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規定的劑量、頻次和療程使用,避免因劑量過大或療程過短造成藥物殘留,并定期進行藥物殘留監測,確保豬肉在屠宰后不含有國家規定的藥物殘留成分。藥物使用過程中,需嚴格記錄每次用藥的名稱、批號、使用時間、使用劑量及使用方法,建立完善的藥物使用檔案,確保藥物使用的可追溯性,注射藥物時應選用無菌注射器,避免交叉感染,確保注射部位衛生,減少因注射操作不當引起的局部感染。為降低藥物濫用的風險,應鼓勵開展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與應用,探索更多天然有效的替代藥物,以減少抗生素依賴,增強豬群免疫力。藥物使用應與日常健康管理相結合,合理制定免疫程序以減少病原微生物入侵,提高豬群的自然抗病能力,并結合現代化監控管理系統,以數據化管理對藥物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確保藥物使用安全。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增加,消費者對肉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生產成本不斷增加,集約化養殖的可持續性成為產業界廣泛關注的問題。集約化生豬養殖環境調控技術和健康管理體系的完善能夠提高生產效益,減少環境污染,確保食品安全,推動現代生豬產業綠色發展,進而提高養殖技術水平,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621000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農業農村局鄉鎮畜牧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