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當下,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石。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其種植技術的革新對保障糧食供應、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意義深遠。陜西咸陽旬邑縣地處渭北高原,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獨特的地形地貌與氣候條件,使得玉米種植面臨干旱少雨、土壤肥力不均衡等諸多挑戰。近年來,當地致力于探索高效的玉來種植模式以提升產量和品質,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憑借其在改善田間生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成為旬邑縣玉米種植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大豐30、先玉335、強盛101等優良品種在寬窄行種植模式下的適應性研究與應用,也為旬邑縣玉米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深入分析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在旬邑縣的應用,對推動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旬邑縣玉米種植概況
旬邑縣位于渭北高原,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約為 9°C ,年降水量在 550~600mm 之間。該地區光照充足,但降水分布不均,干旱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縣地形以山地和塬面為主,土壤類型主要為黃綿土和鱸土,土壤肥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不同區域間差異顯著。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玉米因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的特點,成為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旬邑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玉米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重點產業進行培育。通過技術攻關和集成,當地形成了“選用優良品種、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全程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開溝集中施肥、氮肥后移分施、株間打孔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旱作春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的推廣應用,使玉米種植逐漸從分散走向規模化、集中化,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現已成為當地山區和半山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旬邑縣的玉米種植仍面臨諸多挑戰。傳統種植模式在資源利用效率、抗災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市場對玉米品質和產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進一步提升玉米種植的科技含量,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成為當地農業工作者亟待解決的主要課題。在此背景下,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憑借其獨特優勢,逐漸受到當地關注并得到推廣應用,為旬邑縣玉米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
二、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的優勢
1、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在等行距種植條件下,玉米群體內植株排列過于均勻,導致上層葉片密集遮擋光線,光照分布嚴重不均,植株中下部葉片因長期缺乏光照而生長受限,光合效率低下,進而影響整體生物量積累。寬窄行種植模式通過打破這種均勻分布格局,合理設置寬行和窄行間距。例如,將窄行間距維持在標準值,寬行則適當放大,從而搭建立體通風透光的田間結構,優化群體微環境。考慮到旬邑縣干旱少雨、光照強烈的氣候特征,可將寬行間距設置為70cm ,這不僅能保持空氣流暢性,減少局部高濕風險,還能加強田間氣體交換,促進二氧化碳擴散和氧氣排出,避免高濕條件引發霉菌病害或抑制植株呼吸作用。充足的光照可深入植株中下部葉片,強化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率,提升光能利用率,促進光合產物如糖類和淀粉的累積,最終增強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和產量潛力。
2、便于田間管理
寬窄行種植便于開展機械化作業。在旬邑縣的玉米種植上,寬行距利于農機的進出,使玉米的精準施肥、地膜覆蓋、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各個環節均可應用機械化作業,易于實現且方便快捷,比常規種植節約 30% 以上的作業時間,機械化作業效率顯著提高,使勞動強度大大下降,節約了生產投入成本。寬窄行種植模式減少農機的土壤壓實率,利于保護土壤結構穩定性,利于玉米根系發育。
3、利于養分吸收
寬窄行種植模式可以對土壤養分進行重新分配利用。窄行的玉米密度較高,根系對局部土體養分競爭較大,根系會向較深的土層伸展,進而增加了土壤深部養分的吸收量;寬行則在玉米生長期間呈現休耕期,土壤微生物活動較為明顯,利于土壤有機質分解,有利于養分轉化。因此,通過寬窄行交替種植可完成土體養分的合理分配。而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照不同玉米生長時期其養分需求進行精準施肥,進而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養分損失,以及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最小化。
4、提高抗逆性
旬邑年均降水量較低,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時,寬行設計有助于雨水及時下滲。可以增強土壤蓄水保性能,使玉米旱時能獲得充分水分供應,或者雨大時及時將田間水分排走,減少田間漬澇,有利于玉米通風透光生長,使玉米莖稈健壯,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同時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玉米大、小斑病的滋生與蔓延,減少農藥的過量使用,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
三、適宜品種特性及選擇依據
因寬窄行種植技術會更好地發揮行間植株優勢,選用適應性與高產潛力明顯的品種是做好該項種植工作所必需的。如當地所栽培的品種大豐30、先玉335、強盛101等在近幾年的生產實踐都具備很好的適應性與高產性,其與寬窄行種植模式較為吻合。
1、大豐30
中晚熟雜交中大豐30生育期為131天,旬邑縣區域條件下基本可以確保完全成熟,實現籽實飽滿和產量目標。苗期長勢旺,活桿成熟,抗倒力強,適宜寬窄行種植密度需求,寬窄行種植方式保證了良好的通風透光環境,有利于克服其高矮花葉病弱勢風險,減小病害隱患。大豐30脫水率快,方便及早晾曬及保存,防止梅雨季節霉爛。
2、先玉335
先玉335適應性和抗逆性強,在旬邑縣種植表現出色,株型緊湊,葉上沖,寬窄行種植能充分利用寬窄行的空間差異,加大種植密度。窄行保證種群體數量,寬行保證個體生長空間,種群體與個體協調發展。先玉335抗病性好,與寬窄行種植相得益彰,改善田間通風透光狀況,減輕病蟲危害程度,保證產能穩定。
3、強盛101
強盛101的葉鞘為紫紅色,幼苗壯,苗葉濃綠,株高 280cm 左右,穗位高 110cm 左右,葉片數19~21片,特殊的株形適合寬窄行種植模式。穗上部葉片上沖,下部平展的株型,利于充分利用寬行的通風透光作用,而窄行植株可獲得充足光照。寬窄行種植模式養分分布不均,但強盛101的根系發達,在不同區域可高效地吸收養分,為高產高效提供有力保障。以上所選擇的品種不僅考慮其生物學特性,而且從旬邑縣的氣候、土壤、條件和寬窄行種植技術特點等方面,實現將寬窄行種植和品種種植模式結合,發揮品種優勢,進而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同步提升。
四、寬窄行種植技術要點
1、精細整地
在玉米寬窄行種植模式下,適宜秋季整地。秋季整地的情較適宜,能夠及時、適時進行耕地、耙地,這種耕地措施能夠有效減輕土地的板結程度,增加土地松軟狀態,增強玉米生長能力,為玉米生長提供更多益處。結合具體的玉米寬窄種植模式,選用大型耕旋進行作業,深耕應在 20cm 以上,作業完成后土地的細碎程度滿足需求,顆粒或者殘根不明顯,最后清除地膜雜物,避免廢棄地膜殘留,影響玉米種植及土地狀態,滿足上虛下實土壤條件。
2、合理施肥
施肥是玉米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寬窄行間作,關鍵是施足底肥。一般施肥以腐熟有機肥 1500kg/667m2 ,因為腐熟有機肥是玉米整個生育期都能提供持續供給的一種長效肥,同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升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而且配合使用 45% 有效成分的玉米專用復合肥 35~50kg/ 667m2c ,可根據土壤肥力情況精準施入。在玉米的生長關鍵時期如大喇叭口期,需要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情況及葉色長勢,進行及時追肥,追肥一般以尿素為主,用量控制在 15~20kg/667m2o 盡量趕在玉米整個生育期的最需氮高峰期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由于前期氮肥投入量過大導致玉米植株生長偏旺,從而提高玉米的后期抗倒伏能力以及籽粒飽滿度。
3、確定株行距
壟距 1m ,采取寬窄行種植形式,寬行 70cm ,窄行 30cm,1 壟2行等株距。通過實踐證明,這種設置能夠在通風透氣良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具體行株距根據種植品種的具體密度需要而定,如大豐30玉米品種種植密度要求高肥力地塊保苗量5500株 1667m2 ,株行距 20cm ;中等肥力地塊保苗量5000株/667m2 ,株行距 22cm ;肥力偏低地塊保苗量為4500株 /667m2 ,株行距 24cm ,科學合理的株行距設置可以保證玉米的群體結構的優化,個體與群體都能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增產潛力,避免種植過密光照不足、養分競爭、過疏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
4、種子處理
應選擇活力強、發芽率高、籽粒飽滿且大小均勻的包衣種子。旬邑縣廣泛采用包衣種子技術,包衣劑中包含殺蟲劑、殺菌劑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能夠有效防治植株苗期的病蟲害,例如地下害蟲螃螬、金針蟲,以及苗期病害如根腐病、絲黑穗病等,從而確保出苗率和成活率均達到 95% 以上,實現苗全、苗齊、苗壯的目標,為玉米的后續生長奠定堅實基礎。播種前,還需對種子進行晾曬處理,以進一步提升種子活力,增強其發芽勢。
5、適時播種
播種期的選取對玉米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具有決定性影響。依據旬邑縣的氣候特征,當地溫及氣溫均達到或超過 12% 時,即可進行玉米的播種作業。此期田間土壤適宜的持水量為 60% 270% 此時期的土壤溫度及濕度均能滿足種子的迅速出苗。玉米的播種深度應該控制在 4~5cm 播種過深,種子因缺乏氧氣較難出苗且幼苗出土消耗養分太多苗子瘦弱,播種過淺則因為土壤過于干燥土壤中的水分少,種子容易死亡,出苗不整齊甚至不發芽。播種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土壤水分多少,在情較高的情況下適當降低播種深度,相反則提高播種深度。
五、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
出苗后及時查苗。玉米出苗后,待長到3~4葉期時,全面檢查,查缺補苗,缺苗補苗要采取補種或移栽的方法,在補種時,要選用同大田播種的品種,浸泡催芽后出苗快,新補種幼苗與老苗苗勢一致,移栽時,應選擇預備苗壯苗,在陰天或傍晚移栽,減少蒸騰,成活率高,在移栽后,要及時澆水,還要適當遮蔭,以促使新補栽幼苗迅速緩苗。
2、中耕除草
中耕是玉米種植過程中必須做的工作之一,玉米種子破土初期一般進行2~3次,第一次可在玉米3~4葉進行,此階段可淺中耕,耕深 3~5cm 即可,主要是為了疏松表層土壤,增加土溫,促進根系生長。第二次中耕在玉米6~7葉時進行,中耕深度一般控制在 5~8cm ,同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可以鏟除部分雜草的根系,切斷雜草養分的傳遞,使雜草無法與玉米進行競爭,生長壯旺。中耕有助于提高土壤通氣性,刺激土壤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和釋放,使玉米生長得到健康的土壤環境。中耕也可以有效對田間雜草進行管控,避免雜草生長旺盛遮光或是田間通風不暢,對雜草較多田塊可通過中耕除草有效降低田間雜草面積,減少雜草對玉米植株的生長影響。
3、病蟲害防治
旬邑縣玉米病蟲害種類主要有玉米螟、彎孢菌葉斑病、大斑病等,在玉米螟的綜合防治中,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釋放赤眼蜂降低玉米螟基數,避免玉米螟大爆發。玉米螟卵期盛期釋放赤眼蜂1.5~2萬頭 /667m2 ,分3~4次釋放,提高玉米螟蟲卵寄生,降低玉米螟蟲基數,減輕對玉米莖稈和果穗的為害。在彎孢菌葉斑病和大斑病的發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防治,主要使用戊唑醇、甲醚甲環唑等藥劑,按照藥物說明用藥量和使用方法正確施用。隔7~10d噴施1次,連噴2~3次,可降低病情指數,控制病情發展。對于大豐30等感病大、矮花葉病的品種,除做好種子包衣預防外,在苗期要嚴密注意病情發展,發現點源病株,及早拔除集中燒毀,并對周圍植株噴抗病毒藥劑,如磷酸嗎啉胍銅等藥劑,以避免大面積病害發生,將矮花葉病病發程度控制在較低程度,保證玉米植株不發病,以確保玉米產量及品質水平。
六、經濟效益分析
寬窄行種植技術有效解決了玉米田間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提高玉米產量。在旬邑縣多年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寬窄行種植技術對增加玉米產量具有明顯作用。本地玉米大豐30、先玉355、強盛101等品種在種植中實施寬窄行種植后,玉米產量較一般等行距種植提高顯著。在同等栽培條件下,寬窄行種植增產在 10%~20% ,在地力較好、田間管理粗放時,玉米寬窄行增產幅度較小,在地力較好、田間管理精細時,玉米寬窄行增產幅度較大,達到 25% ;最高產量在大豐30品種種植中,寬窄行達到900kg/667m2 以上,主要原因是寬窄行種植增加了光照時間和通風透氣效果,可為玉米提供較多的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促進了植株的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長期間獲得更多的光合產物,增加了穗粒數和千粒重,達到玉米高產。
綜上所述,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在陜西咸陽旬邑縣的應用探索,為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發展玉米種植開辟了一條新路子,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以及綜合效益優勢。在有效解決了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種植的諸多問題的同時,通過合理構建了田間布局和合理分配空間,提高了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玉米的整體產量和玉米品質,還為種植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達到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然而,農業技術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對于玉米種植寬窄行技術的探索與技術革新仍需持續深化。結合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的實際情況,對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進行更深層次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結合的應用,實現完善玉米的種植管理模式,在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積極開展技術的推廣,提升種植戶對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的了解,不斷擴大陜西咸陽旬邑縣地區農業增產增效向綠色化、高效化、持續化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711300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