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為兼具經濟價值與戰略意義的重要油料作物,其高產優質生產對保障糧油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深遠影響。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擴大與種植環境復雜化,如何在資源約束下突破生產瓶頸、實現穩產增效,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研究的核心命題。本文立足生產實踐,系統梳理花生全生育周期的關鍵栽培技術,聚焦品種選育、土壤改良、播種優化及田間管理的技術整合,同時構建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探索機械化與生態化協同發展的可行路徑。通過技術體系的系統化整合,為種植戶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指南,推動花生產業向高效、綠色、智能化方向轉型。
一、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科學選種與種子處理
① 品種選擇
在花生種植中,科學選種是實現高產的基礎環節。不同區域需結合氣候特征、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篩選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質品種。以北方春播區為例,由于春季氣溫回升慢且易遇倒春寒,推薦選擇耐低溫、生育期約125天的中早熟大果品種,如豫花9326、花育22號、開農49等。黃淮海及南方夏播區因前茬多為小麥,需搶播種,宜選用生育期100~110天的早熟中小果品種,如遠雜9102、商花5號。
對于特殊地塊,品種選擇需更具針對性:砂壤土地塊推薦白沙系列,其耐旱性強、果殼薄,如魯花8號;鹽堿地則宜選用四粒紅等耐瘠薄品種。此外,隨著市場對高油酸花生需求增長,荷花系列如荷花15號、荷花18號因油酸含量超 75% 、抗氧化性強,在山東單縣等地被推廣種植。此外,品種選擇還需結合當地病蟲害發生規律,對葉斑病、莖腐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可選用商研9658、豫花9719等抗性突出的品種。農戶在引種時,應優先選擇通過區域試驗的品種,并開展小面積試種,觀察其與本地光熱水土條件的匹配度,避免盲目種植導致的減產風險。
② 種子處理
曬種:剝殼前帶殼晾曬是打破種子休眠的關鍵步驟。需在晴天將莢果均勻攤放于竹席或透氣的布上,避免使用金屬容器或在水泥地上晾曬,每日翻動2~3次,持續2~3天。此步驟通過紫外線滅活表皮病菌,促進酶活性,可將發芽率提升 10%~15% 對于高濕地區,延長晾曬至4~5天可進一步降低種子含水量。
精選:剝殼后需嚴格篩選,剔除霉變、破損、干癟及單仁籽粒,保留雙仁飽滿、種皮無損傷的種子。篩選后種子出苗整齊度可達 95% 以上,且雙仁種出苗率較單仁種提高 8%~12% 對于機械化種植區域,建議采用色選機或重力分選機分級處理,確保粒徑均勻。
包衣拌種:每100千克種子使用 25% 噻蟲嗪·咯菌腈懸浮劑700毫升與 0.3% 多菌靈混合拌種,可同步防治根腐病、螬等病蟲害。旱地需額外添加保水劑(如聚丙烯酰胺),形成吸水凝膠層,抗旱能力可提升 20%~30% 。拌種后需陰干24小時,避免暴曬導致藥膜破裂,并隨機抽取50粒種子進行發芽試驗,發芽率需 ?95% 。藥劑包衣可維持45天防效,減少苗期農藥用量 40% 。
2、精細整地與平衡施肥
① 地塊準備
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障花生高產的基礎環節。優先選擇王層深厚( ?25 厘米)疏松透氣的砂壤土,這類土壤排水性強、透氣性高,有利于花生根系擴展和果針入土,同時要避免連作以減少土傳病害積累。對于黏重土壤,需起壟15~20厘米以增強排水性,而沙土地則采用平作模式,確保土壤結構穩定。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耕25~30厘米,通過機械深翻打破犁底層,清除田間殘留的根茬、雜草及地膜,并在深翻后每畝撒施生石灰50千克,調節土壤酸堿度( ΔpH 值6.0~6.5),同時殺滅土傳病菌及蟲卵。整地時還需施足基肥,施腐熟有機肥,配合氮磷鉀復合肥,缺鈣地塊可增施石膏。通過精細耙平,確保土壤細碎無板結,形成“上虛下實\"的土層結構,為花生播種及苗期生長創造理想條件。
② 科學施肥
在花生種植的施肥管理中,科學配比基肥與追肥是保障高產的關鍵措施。基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每畝施入3000千克,配合氮、磷、鉀均衡的三元復合肥30千克及鈣、鎂、磷肥50千克,通過深耕翻入土壤25~30厘米處,促進養分均勻分布,滿足花生根系發育需求。針對缺鈣地塊,增施石膏15千克,可有效降低爛果率,提升莢果品質。
追肥需結合花生生長階段精準調控:初花期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補充氮素以促進花芽分化;進入結莢期后,葉面噴施0.3% 磷酸二氫鉀與 0.2% 硼砂的混合溶液,間隔7天噴施1次,連續噴2~3次,既可增強葉片光合作用,又能促進籽粒膨大與果仁飽滿度。此外,砂攘土需適當增加鉀肥比例,黏土地則需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長。通過有機肥與化肥的協同作用,結合土壤墑情調整施肥深度與用量,可顯著提升肥料利用率,實現花生高產穩產。
3、適期播種與合理密植
① 播種時間
花生播種時間的確定需綜合考慮地溫穩定性和品種特性。春播區以北方為主,當5厘米土層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 15°C 以上時即可播種,通常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中旬,如山東、河南等地。采用覆膜栽培可提前至4月上旬,而高油酸品種需地溫 ? 18°C 以確保發芽整齊。夏播區主要分布于黃淮海平原及南方,需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搶播種,黃淮地區最晚不遲于6月上旬,避免生育期不足導致莢果發育不良。丘陵旱地或黏土地塊可結合起壟覆膜技術增加有效積溫,促進早熟品種在短周期內完成生長,減少后期低溫或干旱風險。
② 播種規格
單粒精播:行距4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畝保苗1.2萬~1.5萬株,適用于機械化作業。
雙粒播種:行距50厘米,穴距20厘米,每畝保苗8千~1萬株,適合人工點播。
覆膜栽培:選用黑色地膜(厚度0.01~0.015毫米),壟面寬50~60厘米,可提前播種7~10天,增產 15%~30% 。播種后壟面噴施乙草胺100毫升/畝封閉除草。
4、田間管理關鍵環節
① 苗期管理
當幼苗生長至2片真葉時,需進行清棵蹲苗,通過人工扒開根際表層土壤,使子葉節暴露于光照中,促進側枝分化和根系下扎,操作時需輕緩避免傷及幼嫩根系,同時結合淺中耕松土以改善土壤透氣性。查苗補苗需在出苗后3日內完成,優先選擇浸種催芽的健壯種子進行補種,缺苗嚴重地塊可采用帶土移栽法,移栽后及時澆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對于覆膜種植區域,需在幼苗出土后及時破膜引苗,避免高溫灼傷葉片,同時清除膜面浮土以確保透光性。苗期需保持土壤相對濕度在 60%~70% ,遇干旱及時滴灌,雨后及時排澇,防止漬根導致苗期病害發生。
② 中期管理
在花生生長中期,中耕培土是促進果針入土的關鍵措施。開花前需進行2次中耕,結合培土作業將壟面修整為
型寬壟”,壟高15~20厘米,壟頂寬度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增強土壤透氣性,引導果針順利下扎,提高結莢率。在株高達到35厘米時進行控旺防倒,每畝噴施30克 5% 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兌水30千克,通過抑制頂端優勢降低植株高度,縮短節間長度,減少養分無效消耗,促進莢果膨大,可使飽果率提升 15%~20% ,同時增強抗倒伏能力。此階段需結合天氣調整噴藥時間,避免高溫或雨天施藥影響效果。
③ 后期管理
花生結莢期需加強葉面補肥與水分調控。葉面噴施 1% 尿素與 0.2% 硼砂混合液,每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可延緩葉片衰老,增強光合效率,促進籽粒充實。同時,雨季需及時清理田間溝渠,保持“三溝\"暢通,確保壟溝深度達30厘米,田間持水量控制在 50%~60% ,避免積水導致根系缺氧及爛果。對于低洼地塊,可采用膜下暗管排水技術,結合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降低莢果腐爛風險。收獲前20天停止灌水,促進莢果成熟及品質提升。
二、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1、病害防治
① 莖腐病
莖腐病表現為植株莖基部褐變腐爛并伴隨萎蔫死亡,需采取綜合措施防控。播種前用 50% 多菌靈按種子量 0.3% 進行拌種,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菌;發病初期用 70% 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灌根,每隔7天施藥1次,連續2~3次。田間管理中需避免積水,雨后及時排水,同時結合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破壞病菌生存環境,減少越冬菌源。對于重病地塊,可增施腐熟有機肥改良土壤,增強植株抗逆性。
② 葉斑病(褐斑病、黑斑病)
葉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初期葉片出現褐色或黑色圓形病斑,嚴重時導致落葉減產。防治需從清除病源入手,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病殘體并集中焚燒或深埋,減少次年侵染源。同時,增施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每畝追施硫酸鉀10~15千克,增強葉片細胞壁厚度。發病初期選用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噴霧,重點噴施葉片正反面,間隔10天施藥1次,連噴2~3次。雨季需縮短噴藥間隔至7天,并添加有機硅助劑提高藥液附著性,避免雨水沖刷影響藥效。
③ 白絹病
白絹病典型癥狀為莖基部覆蓋白色菌絲,后期形成褐色菌核,導致植株倒伏死亡。防治需結合土壤處理與藥劑噴施,前茬收獲后深翻土壤30厘米,破壞菌核生存環境。播種前每畝用20% 噻呋酰胺懸浮劑130毫升兌水50千克噴施壟溝,抑制病菌萌發。發病后立即用 43% 戊唑醇1500倍液對準莖基部及周圍土壤噴淋,每隔10天噴1次,連續2次。田間管理需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鈣肥如石膏15千克/畝,抑制菌絲擴展。重病區可覆蓋黑色地膜,通過高溫高濕加速菌核腐爛,減少病原基數。
2、蟲害防治
① 螃螬
螃螬幼蟲通過啃食花生根系和莢果,導致田間缺苗斷壟,嚴重影響產量。物理防治方面,每3畝懸掛1盞頻振式殺蟲燈,燈位高度1.5米,于成蟲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6月中旬)每晚19:00至次日6:00開啟,單燈日誘殺量可達200~300頭,顯著降低蟲卵基數。化學防治需結合播種作業,每畝溝施 3% 辛硫磷顆粒劑5千克,與基肥混合后均勻撒施于播種溝內,利用藥劑緩釋特性持續抑制幼蟲活動。重發地塊可增施白僵菌生物制劑,通過菌絲侵染破壞躋螬體壁,實現綠色防控。
② 蚜蟲
蚜蟲群集于花生嫩葉背面吸食汁液,導致葉片卷曲黃化并傳播病毒病。生物防控優先釋放異色瓢蟲或大草蛉,按每畝500頭成蟲密度分2次釋放(苗期和初花期),瓢蟲日均捕食量達80頭蚜蟲,控害效果可持續30天。藥劑防治選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重點噴灑葉背及生長點,霧滴粒徑控制在80~120微米以提高藥液附著率,施藥時間選擇清晨露水未干或傍晚降溫時段,間隔7天噴施1次,連噴2次,可阻斷蚜蟲世代重疊。同步清除田邊菊科雜草,切斷蚜蟲遷飛橋梁宿主。
③ 紅蜘蛛
紅蜘蛛危害初期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嚴重時整株干枯脫落。防治需從源頭控制蟲源基數,播種前深耕25厘米破壞越冬蟲繭,生長期及時清除田埂及壟溝內的藜科、莧科雜草,減少中間寄主。藥劑防控選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添加有機硅助劑,于清晨5:00或傍晚19:00噴施,利用紅蜘蛛晝夜活動規律提升觸殺效果。砂壤土地塊可結合滴灌系統注入殺螨劑,實現精準防控。
3、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
在花生綜合防治策略中,需通過多維度措施協同防控病蟲害。農業防治優先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如豫花9326、魯花8號等,結合3年以上輪作制度(與玉米、小麥等非豆科作物交替種植),配合深耕土壤25~30厘米并增施腐熟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抑制土傳病原菌繁殖。物理防治方面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配合黃板粘捕蚜蟲,結合黑色地膜覆蓋阻隔害蟲產卵。化學防治強調科學用藥,嚴格遵循不同作用機理藥劑輪換原則,避免抗藥性發生。生物防治方面推廣白僵菌拌土滅殺躋螬幼蟲,釋放赤眼蜂寄生棉鈴蟲卵,同時種植蓖麻、萬壽菊等驅蟲植物,結合枯草芽孢桿菌葉面噴施增強植株抗病性,實現綠色防控與化學措施互補,構建可持續的生態防控體系。
三、配套措施提升種植效益
1、機械化生產
機械化生產是花生規模化種植的核心支撐。推廣起壟、播種、覆膜一體化機械作業,可顯著提升種植效率。例如,山東地區推廣的“干種濕出\"覆膜技術,通過先播種后覆膜、微噴造的作業模式,實現播種深度一致、覆膜平整無褶皺,出苗率較傳統方式提升 10% 以上,人工成本降低 30% 。采用膜上打孔精播技術,結合北斗導航系統實現精準定位,單粒精播密度達每畝1.2萬株,播種效率達人工的15倍。此外,機械施肥與除草同步作業可減少田間管理環節,如壟面噴施乙草胺封閉雜草,減少苗期除草用工 60% ,整體實現節本增效。
2、適時收獲
科學把控收獲時機是保障莢果品質的關鍵。當 70% 莢果網紋清晰、種皮呈磚紅色時,標志著莢果生理成熟。北方春播區通常在9月下旬~10月上旬采收,南方夏播區則集中在10月中下旬。機械化采收設備(如花生聯合收獲機)可一次性完成挖掘、抖土、摘果和清選作業,效率達人工采收的20倍,且損失率能控制在 3% 以下。針對丘陵旱地,采用分段式收獲技術,先機械割秧晾曬2~3天,再通過振動篩分選莢果,減少田間落果率。收獲后需及時晾曬,攤放厚度不超過15厘米,每日翻動3~4次,確保莢果含水量快速降至 15% 以下,避免霉變風險。
3、科學貯藏
貯藏環節直接影響花生商品價值與經濟效益。莢果入庫前需經2次干燥處理,采用自然晾曬或熱風烘干技術,將含水量降至 8% 以下,抑制黃曲霉菌滋生。倉儲環境溫度需保持 15°C 以下、相對濕度 ?60% ,采用通風垛或控溫庫儲存,垛高不超過2米,垛間距保持50厘米以上,有利于空氣流通。對于高油酸品種,需額外避光保存,防止脂肪酸氧化導致品質下降。推廣“雙層麻袋 °+ 塑料內膜\"包裝法,結合熏蒸防蟲,可延長貯藏期至12個月,霉變率低于 1% 。此外,定期抽檢倉儲花生,發現蟲害或結露現象及時倒垛處理,確保貯藏安全。
花生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是農業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通過精準選種、土壤改良、播種優化及全周期田間管理,能夠顯著提升花生的產量與品質。同時,土壤健康管理、利用天敵資源及抗性品種培育,能有效降低化學農藥依賴,推動綠色生產模式的落地。未來,應加強抗逆基因挖掘、水肥智能調控等領域的科研攻關,通過構建產學研協作平臺,推動花生產業向高效、安全、可持續方向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與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276403山東省沂水縣馬站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