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的種植生產中常常存在玉米螟、大斑病、蚜蟲等病蟲害問題,它們會使玉米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且影響農民收益和糧食供應安全。傳統病蟲害防治方法大多靠化學農藥,雖然化學農藥能快速防治病蟲害,但濫用或使用不當就會出現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病蟲害抗藥性增強等問題,因此研究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并制定科學合理的農藥使用方案對玉米高產、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玉米主要病蟲害種類和危害,探討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的應用,并且提出合理使用農藥的策略,目的是控制玉米病蟲害發生和危害,實現玉米優質安全生產。
一、玉米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危害
1、病害種類及危害
①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斑致病菌為凸臍蠕孢菌,病原菌侵染性廣泛,玉米從苗期到成熟期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都可能被其侵染。病害初期植株下部葉片會出現細小褐色水漬狀斑點,病情發展時這些斑點逐漸擴大形成梭形或橢圓形長5-15厘米、寬1-3厘米的大型病斑,病斑中心淺棕色或灰白色、邊緣深褐色,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面會大量產生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黑色霉狀物,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連會使整片葉片枯黃死亡,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玉米小斑病是由平臍蠕孢菌引發,其癥狀和大斑病有相似點也有明顯差異,小斑病病斑小且直徑多半在0.5-2厘米,形狀多為橢圓或長方形,內部是特征性的灰色。這種病害侵染時垂直擴展特征明顯,一般先在植株下部葉片發病,病情加重就往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條件適宜時,初期小斑點會迅速擴大融合變成大面積壞死斑塊,并能把整個葉片表面覆蓋住,小斑病和大斑病一樣,病斑表面有黑色霉層,不過分生孢子形態特征和大斑病的不一樣。
玉米大小斑病會顯著降低葉片光合作用效率,致使植株生長勢減弱且抗逆性下降,病害直接影響玉米果穗發育過程,使籽粒灌漿不充實、體積縮小、千粒重下降,嚴重時產量損失能達30%-50% ,在高溫高濕栽培條件下這兩種病害常混合發生,使得防治工作挑戰更大,及時準確診斷病害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對保障玉米高產穩產很重要。
② 玉米銹病
玉米生長中,銹病這一真菌性病害危害大,主要侵染葉片、葉鞘和苞葉等綠色組織。葉片會出現大量黃褐色或紅褐色粉狀夏孢子堆,最初點狀分布,病情加重后擴大融合,嚴重時布滿葉片,使葉片呈銹紅色,最終壞死枯黃、早衰脫落。銹色皰斑影響葉片美觀,形成致密覆蓋層阻礙陽光穿透,降低葉片光合作用效率,使植株合成的有機物質減少,影響玉米果實品質,導致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含量下降,降低玉米商品性和市場價值。此外,銹病還干擾玉米生長發育,抑制植株生長,使植株矮小,縮短有效生育期,推遲關鍵生育期,影響正常成熟,造成產量損失。
③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是典型土傳性病害,病原菌種類復雜,多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共同侵染引發,常見致病菌有腐霉菌、立枯絲核菌和一些致病性細菌,它們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形成穩定群落,對玉米全生育期有潛在威脅。在高溫高濕等適宜環境下,病原菌經玉米根系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寄主組織。該病害在玉米生長中后期較常見,乳熟期到蠟熟期更易暴發。發病初期,莖基部出現水漬狀褐色小斑點,后病斑擴大融合成環狀環繞莖部。病程發展中,莖部維管束被破壞,水分和養分運輸受阻,莖部組織壞死、軟化、腐爛。由于莖部是主要支撐結構,嚴重侵染后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遇風雨易倒伏,病害嚴重時可見成片植株倒伏死亡,影響灌漿結實,甚至絕收,給玉米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2、蟲害種類及危害
① 玉米螟
玉米螟也叫玉米鉆心蟲,玉米心葉處初孵的玉米螟幼蟲先群集取食,導致葉片上出現一塊塊透明薄膜狀痕跡,蟲齡慢慢變大后逐漸啃食心葉內部組織,留下不規則的白色斑點和孔洞。玉米植株心葉受損后生長點被破壞,直接影響正常生長發育,一旦植株生長被抑制,就會出現植株矮小、莖稈細弱等癥狀。玉米抽雄期玉米螟幼蟲蛀入雄穗柄內取食內部組織,雄穗要么無法正常抽出,要么抽出后畸形,影響玉米授粉過程且容易使花粉量減少、活力下降。玉米果穗也會被幼蟲蛀入,從果穗頂部或者側面蛀進去取食籽粒內部的胚乳,被害籽粒剛開始有細小咬痕,后來慢慢被掏空成為空洞,往往一個果穗上出現多個幼蟲侵擾,從而導致籽粒大量受損。
② 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是外來入侵農業害蟲,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0-40毫米。低齡幼蟲多為綠色或黑色,隨齡期增長體表漸現黃色或白色縱條紋,高齡幼蟲體長約40毫米,黃褐色頭部有明顯“八\"字紋。它以玉米植株各部位為食,尤喜葉片、嫩莖和果穗。苗期,初孵幼蟲啃食葉肉留表皮和葉脈成透明薄膜狀;蟲齡增大后吃光葉片僅留葉脈;生長中后期,幼蟲蛀食莖稈和果穗,致莖稈空心倒伏、果穗缺粒爛粒。其繁殖速度極快,1只雌成蟲一生可產幾百粒卵,卵多在葉背或莖稈,呈圓形或橢圓形,卵塊覆黃褐色絨毛,適宜環境下3-5天孵化。
③ 蚜蟲
同翅目蚜科的昆蟲玉米蚜,成蟲有有翅型和無翅型之分,有翅型成蟲大概1.2-1.9毫米長,顏色為黑綠或者藍黑,腹部各節中間有黑色斑塊,無翅型成蟲長約1.8-2.2毫米,是淡綠或者綠色的。玉米蚜直接吸食玉米植株的汁液,會讓葉片卷曲發黃,影響光合作用,葉片受害嚴重時會干枯脫落。蚜蟲分泌蜜露會吸引螞蟻等昆蟲前來覓食,這些昆蟲的活動會進一步傳播植物病毒病,像玉米矮花葉病毒常靠蚜蟲傳播,玉米一旦感染病毒病,就會出現葉片畸形、植株矮小等癥狀,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
二、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玉米自身抵抗力可通過優化農田生態環境與耕作制度的農業防治方式來增強,從而減少病蟲害發生幾率,措施有合理輪作、間作套種和加強田間管理。
① 合理輪作
玉米不適宜長期連作,否則土壤里病原菌和害蟲會大量累積,且病蟲害暴發風險會增加。應和大豆、花生、小麥等農作物輪作,像玉米和大豆輪作時,空氣中氮素能被大豆根瘤菌固定,土壤肥力得以增加且土壤結構得到改善,而且一些病原菌會被大豆根系分泌物抑制,病蟲害生存周期被打破且滋生機會減少。
② 間作套種
在田間進行套種時,可以套種薄荷、大蒜這類有著驅蟲或者抗病功效的植物。薄荷香氣特殊,其揮發物能驅趕蚜蟲、薊馬等害蟲,而大蒜可分泌大蒜素,對不少病菌有抑制作用。
③ 田間管理
玉米生長周期里,田間雜草需要及時清除,雜草常是多種病蟲害的滋生之處,這一點很關鍵。多施有機肥料、磷鉀肥,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抗逆境能力。還有,干旱時及時灌溉,雨季保證排水良好、不讓田間積水,這是避免土壤透氣性下降、預防病蟲害發生的關鍵。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或者生物的代謝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特點是環保又可持續,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上主要體現在天敵引入、生物農藥使用等方面。
① 天敵引入
生物防治中天敵引入這種手段很有效,在玉米田引入瓢蟲、寄生蜂之類的害蟲天敵,害蟲數量就能顯著降低,且化學農藥使用量也會減少。害蟲是天敵的食物,害蟲繁殖得到控制,且環境也不會被污染。天敵引入還能促進生態系統平衡并提高玉米田生物多樣性。玉米螟高發期到來前釋放赤眼蜂,讓其在田間形成種群就能持續控制玉米螟。赤眼蜂發現玉米螟卵就把自己卵產到玉米螟卵內,赤眼蜂幼蟲以玉米螟卵為食,使得玉米螟在尚未孵化時便被消滅。
② 生物農藥的使用
生物農藥是用細菌、真菌、植物源之類的生物活性物質制成的,其對害蟲有特異性,且對環境和人類比較安全,合理使用生物防治技術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護生態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微生物殺蟲劑就具有這樣的效果,蘇云金芽孢桿菌(Bt)對玉米螟、棉鈴木等鱗翅目害蟲殺蟲活性顯著。微生物殺蟲劑靠自身特殊物質起作用或者在害蟲體內寄生、繁殖使害蟲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微生物殺蟲劑比化學農藥優點突出,針對性強,只對害蟲起作用且不會危害田間害蟲天敵,害蟲也不容易對其產生抗藥性。還有像苦參堿、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這些植物源農藥源于自然界植物,對害蟲有獨特克制辦法,能直接殺蟲或者驅蟲,在人畜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上表現不錯。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式簡單又環保,像使用防蟲網、利用誘蟲燈都屬于物理防治方法。
① 防蟲網
多由尼龍網或防蟲紗等材料制成,其網目大小依需防害蟲種類而定,在玉米種植區搭建防蟲網能夠有效阻止害蟲侵入。對于玉米螟這類體型較小的害蟲,選擇網目較小的防蟲網,可防止成蟲飛入產卵。
② 誘蟲燈
誘蟲燈的原理是借助害蟲趨光性來誘殺它們,草地貪夜蛾、金龜子等不少害蟲趨光性都很強,在玉米田安裝誘蟲燈,晚上一打開害蟲就被燈光吸引飛向光源,在誘蟲燈周邊放上水盆或者收集袋,害蟲碰到光源后,就會要么掉入水盆淹死,要么落入收集袋被集中處理,這樣一來田間害蟲數量就減少了,還能監測害蟲種類和數量變化,給后續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4、化學防治
農作物病蟲害大規模暴發時,化學防治成為高效應急措施,能有效遏制其蔓延和破壞。要確保防治效果,關鍵是科學選藥。如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繁殖強、危害廣,適用有機磷或菊酯類農藥。辛硫磷是有機磷農藥,滲透性和持效性好,對玉米螟各階段防治顯著;溴氰菊酯是菊酯類代表,神經毒性強、擊倒快,適合殺滅幼蟲,能控制蟲口密度。對于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要使用有特定作用機制的藥劑,如吡蟲啉和啶蟲胱。吡蟲啉內吸傳導獨特,可殺蟲并助植物恢復;啶蟲胱觸殺好,能控制蚜蟲種群。實際應用要綜合害蟲發生程度、作物生育期等因素,合理確定施藥時期和劑量,以達最佳防治效果。
三、合理采取農藥的措施
1、農藥選擇原則
① 農藥選擇需有針對性
要基于對病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和危害程度的科學分析,針對不同作物、生長階段和病蟲害特點精準挑選有效品種。盲目用藥會造成經濟浪費、增加生產成本,還可能導致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環境、產生藥害,甚至破壞農田生態平衡,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② 要考慮農藥安全性
選藥時應將其放在首位,優先選擇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品種,此類農藥可防治病蟲害,減少對非靶標生物危害,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生態安全。此外,還需留意農藥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避免使用高毒農藥。
③ 要注意農藥藥品的持效性
農藥有個重要性能指標叫持效期,評價農藥時持效期是個關鍵,需要選持效期適度的農藥以使其在病蟲害關鍵期一直能發揮防治作用,持效期要是太短防治效果可能不好,而持效期太長農藥殘留風險會增加,要按照病蟲害發生規律和作物生長周期科學地選持效期合適的農藥產品。
④ 農藥的兼容與混配情況
實際農業生產中,合理混配使用農藥能提升防治效果、拓展防治范圍、延緩抗藥性出現并降低用藥成本,但選農藥時要充分知曉各農藥的理化性質、作用機理和混配禁忌,科學又安全地混配,不能盲目混配,不然藥效會下降、產生藥害或者增加毒性風險,要保證農藥使用科學有效。
2、農藥使用技術
農藥使用前要讀使用說明,嚴格按推薦劑量和方法操作。劑量過大會造成浪費且致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環境,過小則會達不到防治效果,如草甘麟除草劑需依雜草種類和生長情況定劑量,普通雜草每畝用0.5-1千克 10% 的水劑即可。防治病蟲害要選最佳時期施藥,害蟲低齡期、病害發病初期為好,比如玉米粘蟲3齡前幼蟲期是防治關鍵期,此時幼蟲聚集、抗藥能力弱。施藥方式上,噴霧法要保證霧滴細小均勻,覆蓋植株各部位,包括葉片正反兩面、莖稈等。對于隱蔽性害蟲,如玉米螟幼蟲在玉米心葉內為害時,要用滴灌法或注射法。滴灌法是將農藥加入滴灌系統,使藥液滲透到玉米根部和周圍土壤,讓藥劑被吸收并傳導到植株各部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將稀釋好的藥液注入玉米莖稈內,使藥劑在植株體內擴散直接作用于害蟲。
3、農藥殘留控制
施藥時要控制農藥使用劑量和頻率,按使用說明操作,不可超最大允許量和最多使用次數,多菌靈防治玉米病害,一個生長季最多用3次,且每次需隔7-10天,用多了不但會增加農藥殘留風險,還會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施完藥要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規定(即1次施藥到收獲的時間差,在此期間不能摘玉米),不同農藥安全間隔期不同,吡蟲啉在玉米上大概14天,收獲前14天內不可使用,并且要加強農藥殘留檢測,用專業儀器定期抽檢玉米以確保殘留量達標,若發現超標需趕緊補救,如將超標玉米無害化處理或銷毀,不讓其進人市場。
4、農藥安全使用規范
使用者、環境和農產品的安全與農藥安全使用密切相關。使用者使用農藥時需做好個人防護,如穿長袖衣褲、膠鞋,戴口罩等,防止皮膚和呼吸道接觸農藥,像有機磷農藥有揮發性和毒性,防護不當易進入人體造成傷害。用完農藥要及時清洗手部、面部和身體暴露部位,防止農藥殘留損害人體。農藥應存放在干燥、通風、陰涼且遠離火源、食品和飲用水源的地方。例如,敵敵畏等有機磷農藥,暴曬或靠近火源會燃燒爆炸,與食品混放可能導致誤食中毒。田間作業要注意保護周邊環境,避免農藥污染水源、土壤和非靶標生物,施藥器械不在池塘、河流附近清洗,噴藥留意風向,防止藥劑飄移危害周邊花草樹木、有益昆蟲等,蜜蜂對農藥敏感,被污染會大量死亡。廢棄的農藥包裝物要妥善處理,收集后送往指定地點回收,避免2次污染環境。
綜上所述,玉米病蟲害的防治需多管齊下,讓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措施協同發揮作用,注意農藥的合理使用,根據病蟲害的特性和農藥的性能進行選擇并嚴格把握施藥細節,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和環境守護工作,通過這些做法遏制玉米病蟲害的蔓延、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風險,讓玉米產業穩步發展。今后隨著科技發展和綠色理念不斷深入,持續優化防治和用藥策略,融合智能監測、生物工程等創新技術,使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控體系更加完善,有助于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
(作者單位:112700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