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含液氫)道路運輸技術規范》發布,促進氫氣合規上路。
《規范》將帶領氫氣運輸走出“灰色地帶”
供圖/中國石化

9月15日,交通運輸部正式發布《氫氣(含液氫)道路運輸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規范》填補了我國液氫運輸市場規范標準的空白,打通了氫能“產一運一用”全產業鏈閉環的關鍵節點,標志著我國氫氣道路運輸正式邁入合規化、標準化時代。
困局:供需失衡與安全隱患交織
當前,我國氫能產業正處于規模化擴張的關鍵期,但氫氣運輸環節的短板已成為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首當其沖的是,供需端的爆發式增長正與運輸能力不足形成尖銳錯配。內蒙古氫能產業協會秘書長李建國指出:從供給側看,我國綠氫產能加速向風光資源富集區集聚。”
例如,以內蒙古為代表的主產區展現出強勁潛力。相關數據顯示,內蒙古綠氫2025年產能將突破50萬噸,占全國產能比重超 50% ;2027年產能預計達到100萬噸規模,外輸比例將逐步提高,重點服務京津冀工業與交通場景。同時,內蒙古正探索以綠氫制甲醇等載體形式,間接供應長三角等華東市場,形成“管道輸氫 + 載體運輸”的多路徑外輸格局。
“從需求端看,重卡、儲能等場景已進入規模化導入期,僅內蒙古新能源重卡保有量已超5000輛,單座加氫站日均用氫量達500千克以上。傳統氣態輸氫需多車次往返,導致加氫站‘等氫’現象頻發。”李建國說。
高昂的運輸成本更讓氫能產業鏈承壓。李建國進一步分析:“目前行業內廣泛使用的傳統高壓氣態氫運輸存在天然短板,單位運量僅為液氫的1/4~1/3,且運輸成本隨距離增加呈線性上升,在500公里運輸距離下成本已達10元/千克,根本無法滿足‘長距離、大運量’的外輸需求。”
隆眾資訊分析師徐婷表示:“運輸成本占終端氫氣售價的 30%~50% ,是‘用氫貴’的核心癥結,也是近兩年氫燃料電池車、加氫站發展滯緩的關鍵原因。即便有氫燃料示范群、氫能車輛免高速通行費等政策扶持,高昂的運輸成本仍讓產業鏈商業化步履維艱。”
更嚴峻的是,缺乏專項標準導致的技術亂象與安全風險,讓氫氣運輸長期處于“灰色地帶”。李建國透露,僅在裝備層面,不同企業生產的液氫罐車絕熱性能差異達 30% 以上,部分低成本罐車蒸發率超 1%1 天,遠高于安全閾值,易因罐內壓力驟升引發安全閥頻繁起跳。
破局:全方位保障運輸安全
《規范》的出臺,并非簡單的“標準補位”,而是針對行業痛點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從技術突破到安全管控,一系列核心設計直接回應了此前的運輸困局。
“《規范》的核心價值是讓氫能運輸‘有法可依、有責可循’。”中集集團總裁顧問鄭賢玲說,“一方面解決了‘產用錯位’的難題,另一方面推動了安全認知升級,打破談氫色變的誤區。”
在標準制定的技術依據上,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經濟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宋光指出:“國際標準ISO13985對液氫車用燃料罐的材料特性、耐受性等有明確規定,CGAH-3也對低溫氫儲存設備的材料選擇提出要求。《規范》在氫氣與液氫運輸車輛的整車、存儲系統、安全防護裝置的具體要求上對標國際標準,確保材料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機械強度,能在 -253°C 的低溫環境下穩定工作。”
從具體技術層面看,“液氫 -253‰ 的超低溫特性是運輸環節的最大挑戰。《規范》從材料與絕熱系統、密封與連接技術、冷損監測與控制三方面發力,由此從技術源頭避免低溫下密封件失效導致的泄漏風險,且實現從被動報警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李建國表示。
針對此前“裝備無標準、操作無規范、評估無依據”的亂象,《規范》打造了“預判一監控一排查”的完整閉環:風險預判階段,建立“路線風險評估 + 裝備狀態檢測”雙評估制度,明確10公里內有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時必須調整路線,風險預判準確率提升 60% 以上;過程監控階段,強制罐車安裝溫度、壓力、泄漏濃度三位一體監測系統,數據實時上傳監管平臺,泄漏響應時間從過去的15分鐘縮短至3分鐘以內;隱患排查階段,規定罐車每3個月檢測絕熱性能、每年開展全面無損探傷,設備隱患檢出率提升至 95% 以上。
除了裝備與流程,《規范》還聚焦人員與行駛過程的安全防護,制定專項措施。例如,操作人員必須佩戴 -300°C 級耐低溫手套、防護面罩和防液氮靴。參考國際成熟經驗,《規范》落地后,液氫運輸事故率預計降低 70%~80% ,將達到與天然氣運輸相當的安全水平。
產業機遇:全鏈條釋放紅利
《規范》的出臺,將化解運輸端的風險與矛盾,且如同一劑“催化劑”,為氫能全產業鏈釋放多重機遇。
“運輸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需求爆發與技術升級的雙重機遇。此前因缺乏標準,液氫運輸裝備市場需求分散,具備液氫固定罐或移動罐生產能力的企業不足10家。”徐婷說,“《規范》出臺后,市場需求將從零星采購轉向規模化、標準化采購,裝備企業訂單量將快速增長。”
對物流企業而言,氫氣運輸成為高端藍海市場,專業危險品運輸公司可依據標準購置合規車輛、培訓專業司機,開拓氫能運輸業務。徐婷透露:“早在2024年,已有貿易商預判‘液氫標準出臺后將碾壓氣態氫高成本運輸’,提前開展罐車采購咨詢。”
加氫站運營企業的效益將直接改善。李建國說:“未來加氫站服務半徑將擴展至100~150公里,單站服務氫能重卡數量從200輛增至500輛以上,卸車損耗從過去 5% 降至 1% 以內,每千克液氫運輸成本從30元降至20元以下,疊加調度效率提升 40% 帶來的庫存成本下降,終端用氫價格可降低 15%~20% ,槍口價有望降至20元/千克,有效緩解此前‘建站易、運營難’的困境。”
更關鍵的是,上下游產業的聯動效應將進一步凸顯,推動氫能商業化進程加速。上游制氫企業的市場半徑不再局限于本地,通過液氫長距離運輸可實現全國貿易。氫氣消納難題得到緩解,商業價值大幅提升。李建國說:“以內蒙古為例,將來這里的綠氫可更便捷地輸送至東部消費市場,推動‘西氫東輸’格局成型。”下游應用端,“氫燃料電池重卡、儲能等場景的規模化發展有了穩定氫源支撐。”徐婷說,“此前因氫源不穩定導致的運營率低問題將得到改善,進一步推動氫能在交通、能源領域的商業化落地。”
欣喜之余,要注意在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行業需保持理性判斷。鄭賢玲呼吁:“應該避免單一技術過熱,氫能儲運需多路線并行,核心是‘安全合規 + 成本最優’。”
責任編輯:陸曉如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