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職于,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公司戰略、經濟評價和資產并購
國際石油公司退出歐洲石化市場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全球化工產業鏈在能源轉型、成本競爭力重塑下的必然結果。
近日,埃克森美孚正式宣布,暫停丹的兩座化學回收工廠項目進程,涉及投資1億歐元。這個決定主要源于該公司對歐盟塑料相關法規,特別是“質量平衡法”核算規則草案的擔憂。作為曾經的歐洲石化市場重要參與者,埃克森美孚此前將其在歐洲(主要是英國和荷蘭)的部分聚烯烴業務出售給了英力士,顯著縮減了其在歐洲的下游石化足跡。聯想到近幾年,殼牌將與巴斯夫合資的子公司巴斯夫殼牌石油化學有限公司中 50% 的股份賣給了巴斯夫,退出德國核心石化市場;bp將在歐洲的石化資產全部賣給了英力士,更徹底地退出歐洲傳統基礎化工業務和市場。
事實上,國際石油公司一直是歐洲石化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為何如今紛紛退出歐洲石化市場?
首先,經濟競爭力下降是主因。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長期高位運行,遠高于北美與中東。對于能源密集型的石化產業而言,這直接侵蝕了利潤空間。再加上北美憑借頁巖氣革命獲得的廉價乙烷原料,以及中東依托資源優勢生產的低成本基礎化學品,對歐洲石化產業構成了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其次,嚴格的法規和政策監管是誘因。歐洲近幾年根據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需求,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法規,如綠色協議等歐盟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和行動計劃,對石化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雖然旨在保護歐洲產業,但短期內也增加了高耗能產業的合規成本和不確定性。再次,戰略重心轉移是趨勢。國際石油公司面臨能源轉型的巨大壓力,需要將有限的資本更多地投向可以確保利潤和現金流的油氣勘探開發上游項目和低碳能源項目。
國際石油公司的退出,標志著歐洲作為低成本大宗化學品生產基地的時代已然終結。未來,歐洲石化市場將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市場集中化與運營一體化程度提高。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巴斯夫、英力士等大型專業化工公司集中。它們通過收購整合,擁有龐大綜合性生產基地,通過產業鏈協同效應來實現效率最大化并有序降低成本,同時強化對剩余資產的一體化運營,基礎化工市場也將更多地由少數幾家大型專業化工公司主導。二是高度依賴進口與供應鏈重塑。隨著基礎化工產品自給能力下降,歐洲對進口基礎化學品和聚合物的依賴度顯著上升。主要進口來源包括中東、北美和亞洲。這使得歐洲下游制造業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脆弱,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和韌性成為后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三是創新驅動與高端化轉型。歐洲企業的未來核心競爭力,將不再依賴于成本,而是轉向創新與高附加值領域。
國際石油公司退出歐洲石化市場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對于國際石油公司而言,這是其戰略從“石油天然氣+化工”的全產業鏈模式,轉向更聚焦于油氣上游業務歸核化、利于能源轉型和贏取現金流的發展轉型模式。對于歐洲而言,這倒逼其石化工業徹底告別以成本取勝的時代,轉而邁向一個更加依賴技術創新、循環經濟和專業化管理的新階段。這一發生在歐洲的結構性變遷,也必將對全球化工行業的未來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