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釘釘將自己釘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事業中,也成為不畏危難、守護生命的杰出志愿者。
他務敘,是2024年全應急管理局綜合救援專家天津藍天救援隊隊員。救援隊24小時救助熱線留的是他的電話號碼。他是副經理。
2012年加入藍天救援隊以來,他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累計志愿服務超5000小時,并帶領團隊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沖鋒陷陣,幫助數百名走失老人與家人團圓。他是本年度“最美志愿者”中中國海油的唯一獲獎者,也是國務院國資委系統僅有的兩位獲獎者之一。
陳釘釘用電話與鍵盤為生命搭建救援通道。

陳釘釘出生在湖南湘潭,名字里嵌著爺爺最樸素的期待。他如釘子般將自己牢牢釘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事業中,也成為不畏危難、守護生命的那束光志愿者。
做顆釘,釘進哪里都牢靠
1984年深秋,湘潭楓葉正紅。距雷鋒故里百余公里的白石村,村支書陳老爹蹲在祠堂門檻上,望著襁褓里的孫子說:“就叫釘釘吧。”他捏著嬰兒藕節似的小手,比劃釘釘子的動作:“學雷鋒,做顆釘進哪里都牢靠的螺絲釘。”
翻開陳釘釘的履歷,責任背后是實打實的專業積淀。參加工作18年來,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爺爺常說,螺絲釘看著小,但釘在該在的地方,就能撐起千斤重。”
前9年,他是守護能源安全的地質尖兵,累計出海超1500天。后9年,他深耕商務采辦領域。“海油發展青年先鋒”“優秀共產黨員”等勛章,綴滿他前行的征衣。
在公益救援的戰場上,這份優秀同樣綻放著奪目的光芒。
13載寒來暑往,他始終踐行“救急扶危、使命必達”的信念,每年統籌開展數十起水上打撈、失聯人員搜尋、大型活動安全保障、海河日常巡護等任務。累計5000余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長,記錄著他在300余次大型救援行動中的沖鋒與指揮,承載著上百名走失者與家人相擁時的淚水與歡笑。
從“天津好人”到“天津市優秀志愿者”,從“天津市文明家庭”的溫情底色到躋身河東區道德模范宣講團的示范引領,每一項榮譽,都是他對擔當的鏗鏘回應。
不知不覺,來自湘潭的這顆螺絲釘,已在無數人生命里擰出了光。
微光匯聚處,自有山河明
7月31日,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在青島公布時,陳釘釘正在關注北京密云暴雨救援情況。公司里沒有人料到,“最美志愿者”竟在身邊。
來自天津藍天救援隊的恭喜聲不絕于耳,而他沉靜如常:“這份榮譽屬于每一個在危難中伸手的普通人。我只是替大家接過肯定。”
天津藍天救援隊是無償服務的民間公益組織。陳釘釘的加入源于一場意外。2012年,天津薊州山路結著薄冰。他和驢友攀爬時,下方突然傳來一聲驚呼。
“那天,一個女驢友摔傷腿腳。我們七八個人圍著慌得像沒頭蒼蠅,不知怎么處理,最后硬扛她下山。”他至今仍清晰記得那種深深的無力感,“那時我就想,如果有人懂急救,就不會那么無助,也不會擔心傷員會受到二次傷害了。”
后來,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藍天救援隊的訓練視頻觸動了他。隊員們用三角巾固定傷員骨折的手臂,抬著擔架在樹林中穿梭,每個動作都干脆利落、充滿力量。
“善意若沒有專業的支撐,不過是一陣空有溫度的風。”這句話在他心頭縈繞,于是他輾轉找到救援隊的訓練基地。“剛進隊時,從基礎學起一一急救、包扎、水域救援、無線電臺通聯,還去鳳凰嶺國家地震培訓基地集訓,拿了地震救援中級證。”
他喜歡救援隊,因為純粹的心意不求回報,他愿成為照亮暗夜的那束微光。他格外珍惜和隊員們并肩作戰的時光,因為堅信“微光匯聚處,自有山河明”。
2012年11月,30余只東方白鸛命懸毒池。他與隊友徹夜守護,破曉時分躍入冰水,以身為舟搜尋萬畝水域,徒手搗毀毒源,為候鳥筑起生命屏障。
2013年雅安地震,他第一時間組織隊友奔赴災區,在殘垣斷壁中尋找廢墟下傳來的虛弱呼救聲。“有位被壓在廢墟下的女士打來電話,聲音里滿是慌亂。我一邊輕聲安撫,一邊緊急聯系附近救援隊,最后總算把她平安救了出來。”談及此事,他語氣里仍帶著后怕與慶幸。
他喜歡救援隊,因為純粹的心意不求回報, 他愿成為照亮暗夜的那束微光。
災難總是不期然降臨,而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對“微光匯聚”信念的又一次踐行。
2015年8月,天津港的夜空被一聲巨響驟然撕裂,沖天火光染紅了半邊天。“爆炸”的消息像潮水般涌來,瞬間刷屏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作為天津藍天救援隊后方指揮,爆炸不到1個小時,他就發布全隊緊急備勤指令,召集救援人員,同時派遣濱海分隊隊員3人就近趕往事故現場,對整體情況進行初步了解,為救援提供第一手信息。
時間就是生命!凌晨1時許,第一梯隊便抵達離事發地點最近的海港城小區,協助有關部門組織小區居民的疏散、傷員救治。
此后,他們在災民安置點負責物資發放、秩序維護、人員安撫。陳釘釘作
●陳釘釘推動建立失蹤人員信息快速響應機制。

為指揮日夜堅守,連續6天每天休息不超4小時。“現場的每一聲呼救,都是不能停下的理由。”陳釘釘說。
后方是支撐的盾
2021年河南暴雨期間,擺在陳釘釘眼前的河南地圖插滿了紅色的圖釘。每一顆代表一個受困點,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
“新鄉衛輝需要沖鋒舟!”“周口太康缺消毒水!”
綜合研判后,陳釘釘指揮天津藍天救援隊即刻奔赴防汛抗洪一線。先后兩批19名隊員攜帶4條沖鋒舟等設備,向著濁流深處挺進。
一位受困群眾的家屬在微信那頭幾近崩潰。陳釘釘一邊緊手機持續安撫,一邊爭分奪秒協調多支救援隊伍。30個小時的接力救援后,受困者終獲轉移。
辦公室里電話響個不停,各種求助與物資需求不斷傳來。他左手夾手機溝通,右手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及時下達調度單,組織天津藍天救援隊轉移1600多人,消殺面積相當于318個足球場。
河南暴雨只是他救援生涯的一個切片。最近十年,他的足跡已跨越山海。“東方之星”傾覆的江濤,麗水滑坡的泥瀑,鹽城龍卷風撕碎的家園,普吉島沉船的暗涌,尼泊爾、土耳其震顫的裂谷…他的身影總出現在急難險重處。
因職責所縛,他更多時候是“看不見的盾”一—以后方指揮官的身份堅守在第二戰場,用電話與鍵盤為生命搭建保障通道。
“我要做的就是接到求助后,研判是否符合出隊標準,然后召集人、備裝備、上保險、辦派遣證,跟蹤前線路況、整理搜救信息、規劃營救路線”
他深知,前線是沖鋒的矛,后方是支撐的盾。盾立得穩,矛才能刺得準。
2023年初,土耳其、敘利亞遭遇7.8級強震。陳釘釘以天津藍天救援行動后方總指揮的身份第一時間響應:發布緊急備勤指令、調度任務、協調救援設備與藥品…
“后方之責,在于窮盡想象預判危機,為前方筑起銅墻鐵壁,保障救援科學、安全、高效開展,讓隊員放心出發、安全到家。”連續數天,他時刻緊盯屏幕上前方的進展,只為將支援精準投至生死一線。
同年,河北涿州洪水滔天。8月1日這天,多個求救電話從涿州打來。陳釘釘綜合研判后,指揮天津藍天救援隊即刻奔赴防汛抗洪一線。
“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要全力以赴。這是我們的承諾。”他疲憊的聲音里,藏著無數個日夜的堅守。
在牽掛中遠行
某平臺與天津藍天救援隊合作開展尋人活動,建立失蹤人員信息快速響應機制,幫助無數走失者回家。他是合作的推動者。僅2017年,他們就幫助74名走失人員安全回家。
2018年3月的一天傍晚,一通求助電話打來:“70多歲的老人,走失30多小時,天這么冷…”那頭的哭腔讓陳釘釘的心揪了起來。
作為這次“歸家行動”的總指揮,他下班剛到家,就立即收拾裝備準備前往救援。他和隊友分三組,開車、騎行、徒步在天津大學城附近拉網搜索。路燈把影子拉得忽長忽短,對講機里不時傳來隊友“超市排查過了”“公園長椅空著”的報告。
凌晨1點,地鐵站有人喊:“長椅上有人!”陳釘釘沖過去,老人正蜷縮發抖,雙手插在袖口里。
“大爺,咱回家了。”他脫下救援服披在老人身上。
送老人回家的路上,他撥通妻子的電話。那頭傳來輕快的聲音:“兒子發燒了,但現已經退了,放心吧。”車窗外路燈一閃一閃,他忽然覺得,自己像海上平臺上的鉆桿,一頭連著家的溫暖,一頭扎進使命的堅硬。
對家人的虧欠,在陳釘釘13年的救援生涯中反復上演。有次陳釘釘出野外任務,因手機沒電一夜失聯。第二天開機后,母親的聲音從手機那頭劈頭蓋臉砸過來。他握著手機說不出話。掛了電話,看到求助者發來的定位,他依然轉身走進深山。
又是一個凌晨,手機鈴聲再次急促響起。陳釘釘起身時,妻子輕輕拽了拽他的外套:“注意安全。”他點點頭,推開家門。樓道聲控燈亮起,照亮他走向電梯的背影,像一枚被敲進黎明的釘子,堅定,且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