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全球CCUS項目年產能將增加到1.2億噸,或將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1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運營的CCS/CCUS項目產能高于5000萬噸/年,較2024年保持平穩提升。另據能源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測算,今年底,全球CCUS項目年產能將從9400萬噸增加到1.2億噸,或將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根據目前各國的CCS/CCUS項目規劃,預計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將達到4.3億噸/年、封存能力將達到6.7億噸/年。
雖然當前CCS/CCUS的發展趨勢尚不足以大幅支撐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目標的實現,但近期出現的項目、技術及投資等重要進展表現出積極的發展信號。石油企業要在做好CCS/CCUS項目運行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形成成熟商業模式,由點及面推廣;重視CCS/CCUS技術研發及產業的海外合作和CCS/CCUS技術前瞻研發。
實現從0到1的突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球多個行業首次應用CCUS技術,相關項目投資進入實質性的建設或運營階段,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因此2024年被業界稱之為CCS/CCUS首創之年。
從國外看,2024年英國首座配備碳捕集技術天然氣發電廠獲批,二氧化碳捕集量為200萬噸/年;瑞典一家熱電聯產廠已建成配備CCS/CCUS技術的裝置。該裝置通過捕集二氧化碳并進行封存或利用,實現了二氧化碳的規模化處理;全球首個在枯竭氣田的大規模碳封存項目在澳大利亞開始運營;印尼Tangguh天然氣處理廠項目達成最終投資決定(FID);肯尼亞直接空氣捕集(DAC)試點項目開工建設。
中國的進步尤為亮眼。在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拉動的共同驅動下,我國CCS/CCUS上下游產業鏈正在快速發展構建。根據《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4)》和相關科研機構發布的數據判斷,近幾年我國CCS/CCUS產業發展各項指標良好,彰顯出較大的發展潛力。項目數量上,從2021年至2024年7月,我國規劃運行的CCUS工程項目數量由約40個增加至約120個,數量實現成倍增長。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和回注能力均在快速提升。到2024年碳捕集能力達到600萬噸/年,較2021年翻番;注入能力達到200萬噸/年以上,較2021年增長 60% 以上。CCS/CCUS實施項目遍及鋼鐵、石油化工、電力、新能源、運輸、制造業等多個領域。從動力機制看,自愿碳市場的強勁需求成為推動CCS/CCUS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球生物能源碳捕集與封存(BECCS)技術以及DAC項自開發商簽署了近600萬噸二氧化碳去除產能的協議,占全年碳去除信用額交易的 75% ,較2023年翻番。
十年后亞洲或將取代歐美
CCS/CCUS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起來,既有政策因素支撐,也有市場因素推動,背后深層次原因與化石能源主體能源消費地位鞏固有關。各國在經濟危機、能源危機后意識到經濟社會發展須兼顧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綠色低碳發展。CCS/CCUS項目大量投資落地具有時代必然性。
就發展趨勢看,盡管CCUS技術拓展至許多新領域,但其目前的產能依然比較集中,歐美占主流。相關機構預測,到2030年前全球可能投產的二氧化碳捕集產能中的 80% 位于歐美。但是考慮到近十年的周期中不可預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存在,這種關于趨勢的預測并非一成不變。CCS/CCUS中長期發展將受政策韌性、新參與者進入、碳市場、供應鏈壓力及數據中心等快速增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孰輕孰重的預測有其難度。
事實上,中國、越南、印尼、中東等煤炭和油氣消費大國
在CCS/CCUS投入和規劃發展方面力度相當大,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不排除十年后亞洲取代歐美成為全球CCS/CCUS中心的可能。IEA的數據顯示,中國和中東加強CCUS布局力度很到2030年在建項目捕集產能超
1500萬噸/年,占全球運營及在建項目的 25% 。這一比例高于歐洲。中國是煤炭消費大國,即將投運的燃煤電廠碳捕集裝置規模將達150萬噸/年,可能成為全球同類企業中的最大項目。此外,隨著重大且嚴格的監管措施的出臺,巴西、印尼和日本也正在考慮推動CCS/CCUS項目投資和產業化發展問題。
把握機遇
一是立足全產業鏈各環節形成CCS/CCUS產業群。近兩年,石油企業積極應對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全面探索在降碳與封碳并重的新路徑。非常典型的,中國石化建成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一勝利油田CCUS項目,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百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中國石油吉林油田CCUS
供圖/視覺中國

CCUS產能大幅躍升預示著凈零排放不是夢。

項目已累計埋存二氧化碳超390萬噸,相當于為松遼平原植樹3500萬棵,標志著我國在CCUS領域實現重要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效。面對未來CCS/CCUS廣闊前景,石油企業應全面總結經驗,形成成熟商業模式,由點及面推廣。立足石油企業油氣田、煉化企業地域分布,重視該項目產業鏈各環節源匯匹配,內外兼顧,通過系統內外合作形式打造若干煉化一油氣田、電力企業一油氣田支撐的CCS/CCUS產業群,繼續參與引領國內CCS/CCUS產業發展。
二是重視CCS/CCUS技術研發及產業的海外合作。針對東南亞國家煤炭、油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政府減碳降碳意愿強烈現象,借助各類政企合作平臺,重視與上述國家相關企業的合作機會的發掘。在中東、東南亞建立中外合作CCS/CCUS項目,爭取投資國政策支持,以實際行動相應國家號召,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支撐國家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樹立石油企業品牌形象。
三是重視CCS/CCUS技術前瞻研發。“十五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沖刺期,在煤炭依然是我國主體能源的形勢下,發展CCS/CCUS技術及應用戰略意義重大。當前正值公司“十五五”規劃編制之際,建議在科技發展規劃內容中關注CCS/CCUS技術前瞻研發。在驅油封存技術基礎上,探索深部咸水層、枯竭氣藏二氧化碳封存、DAC技術研發及規模實施可行性。“十五五”時期宜密切關注碳市場與碳價走勢,探索CCS/CCUS商業運營模式,力爭將CCS/CCUS打造成新的效益增長點。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