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各地區團的組織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在有些地方、有些工廠、學校中,對于發展團員不按照團章辦事,而是把條件定得苛刻,標準提得很高。在某工廠里,規定為立過兩小功、一大功的才能入團。入團手續,也不按照團章,而是十分繁復,往往對成份、歷史和一些活上的細節,過分的不適當的追問。南滿有一個學生,只因為轉過一次學,就開大會小會反復討論。有一個青工,生產、學習、政治認識都很好,只因脾氣暴燥一點,就沒有被批準入團。對于在解放前確系被迫集體加入三青團的,或只參加過一次三青團主辦的夏令營的,在履行入團手續時,也把他們當作脫離反動黨派的人員處理。南滿有一個九百名人的中學,半年中只發展了一個團員、有一個師范學校有一百幾十人申請入團,結果只批準了五個人。
以上種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雖然在一些地區里已經糾正,但在另一些地方還在發生。它的原因在于這些地方的團員(首先是團的干部),還沒有從思想上認識了團是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的組織,不了解團的群眾性與廣泛性。特別在目前中國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形勢之下,青年們的覺悟空前提高;如果我們把這些合乎入團條件的青年,關在團的大門之外,那一定會妨礙團與廣大青年群眾的聯系,使團成為狹隘的小集團,重復共產主義青年團后期的錯誤。
但是,這并不是說可以隨便拉人入團,可以不必保持團在政治上的純潔性、如果那樣做,我們就將犯了另一錯誤。我們號召團的干部,切實地學習中共中央建團決議與團代表大會的文件,自己先樹立對于團的正確認識,再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在群眾運動與各種工作中公開建團與發展團員,只有這樣才能建建一個真正的先進的群眾性的青本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