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高光
去年十月,冀東遵化縣西溝村中國共產黨支部,在動員群眾到北山打柴、搶修公路,迎接東北力軍進關等工作中,吸收了一批青年積極分子,建立了青年團。由于群眾生活困難,交不起教育糧,在打柴運動中,團號召青年每人每天多背五斤柴,順利地解決了村中小學的教育糧問題,保證村里兒童有夠讀書。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毛主席的“生產長一寸”的號召,到了西溝村,團員們商量,要想莊稼長的好,糧食打的多,必須有肥料,于是發動三十多人,把多年來積蓄在清室皇陵頂棚上的鴿子糞都掃下來,共掃了二百余口袋,解決了二十余戶沒糞的困難。用不了的,拉到外村換糧食,一口袋鴿子糞(不到四斗)即換玉米一斗(二十七斤),共換了玉米十五石多,解決了一部分群眾缺糧的困難。村里人都說:“青年團辦的都是好事,這一下子咱村能增產糧食機十石。”
在發動群眾開荒中,團員和團外青年十五名,組織的四個開荒組,起了帶頭作用,全村共開荒五十畝(包括生荒熟荒)。另外團員還開垠一畝半地,解決了團員學習和開會時的燈油、紙張費,并且計劃到冬天辦個冬學,讓全村男女老幼都可去學習。
清明節。政府號召植樹,團員們向村里人廣泛宣傳植樹可以防風、防旱、又能歇涼等好處,除團員植樹七十六棵外,帶動全村植樹四百余棵。
春耕生產中,團員們帶動了家庭和群眾組織了十二個變工小組,女團員劉淑珍還帶動她母親下地鋤草,在變工互助中打破了過去“給誰干活,請吃好飯”的舊習慣。
過年時,團員們給軍屬推碾子、蒸餑餑、擔水,還替軍屬搭坑,軍屬說:“團員真好,說話好,搭坑還好燒。”在全村分配代耕會上軍屬都爭著要團員給代耕。
張子華不愛勞動,團員經常教育他好好生產。張子華看見團員們開會、學習、生產、唱歌,快快樂樂的,就決心糾正錯誤,和他父親一道下地干活,還和別人互助。不久,他成了一個進步的勞動青年。并且加入了青年團。他父親對青年團感謝不盡地說:“我好幾年都沒管好他,讓青年團給我管好了。”
王素琴看到青年團好,叫他十五歲的女兒,和團員在一塊學習,希望他閨女也能入團。
西溝村的青年團,所以得到群眾的熱愛,成為本村工作中一支新生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因
為正確執行了中共中央建團的方針,從運動中建立起來,在各種工作中又加強了教育,并在團內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樹立了民主生活,使團員和全村的人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自覺地愉快地進行各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