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煌
青銅器時代
在一八九八年,河南省的洹水發了大水,淹了安陽縣西北小屯村。那村很深的土都被水括走,等到水平了以后,小屯村的農民耕地時,掘出了許多烏龜殼和骨片,后來陸續發掘,除掘到很多烏龜殼和骨片以外,特別值得提出的,發現了比較精制的青銅器。后來在河南睿縣,在山東濟南附近,也掘出了商代的遺物。
原來商代的都城,雖然經常遷移,但總在河南、山東一帶,大致在河南省。盤庚遷都到殷,殷就分殷虛,就是安陽西的小屯。從殷虛的出土物研究,可以看出商代是發展到高度水平的青銅器時代。
商代的煉銅,是大規模的。商代的兵器、日用的器具、祭器,大都用青銅造的。已經掘出的商代青銅器,不但種類很多,而且制作精巧。殷虛青銅器中,以箭鏃為最多,根據考古學家的意見,只有在青銅器時代末期,青銅器到了最便宜的時候,才舍得用它來造成箭鏃。所以雖然在殷虛還未發現青銅制農耕工具,但是,可以斷定,當時的農耕工具是青銅造的。當時在生產領域上一般地青銅器已經代替了石器,但是石刀、石斧等還是以殘余形態當作輔助的生產工具用的。而另一類石器,作為建筑用或宗教用的藝術品。
因為殷虛發掘的范圍還不大,所以還沒有發現鐵器,對于商代人民會不會使用鐵器,現在還不能斷定。但是,不管當時使用不使用鐵器,也不會影響到商代的奴隸社會的性質的。因為青銅器能創造出剩余勞動。而這個事實,在殷虛的烏龜殼、骨片上所刻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里面,已經有了記載。
奴隸階級與奴主階級
青銅器能創造出剩余勞動,就出現了一小部份依賴剩余勞動的一群人,就是奴主階級,另一大部份人是供給剩余勞動的一群,就是奴隸階級。中國社會發生了最初的大分裂,最初出現了階級。
商代的奴隸,從甲骨文的記載,如奴、奚、仆、童、牧、御、妾、小臣、多臣等等,全是奴隸的名稱。奴隸底主要來源是俘虜,奴隸本身就是奴主的生產工具。他和土地、房屋、牲口一樣地,屬于奴主的私產。奴主家里有多大財產,不但看他有多少地,多少房子,幾只牲口,還要看他有多少個奴隸。中國古書上也有“奴婢同資財”的話。
奴主對奴隸底剝削,是十分野蠻、十分殘酷的。從甲骨文看來,奴隸帶著鎖鏈工作,黑夜囚在土牢里。還要在頭額上刻了記號,防他逃跑。奴隸可以買進賣出。奴主看待奴隸,甚至看得連牲畜不如。而奴隸做的工作,卻比牲畜更苦更重。奴主常常用火燒奴隸,活埋奴隸,隨便殺死奴隸。祭祖宗時,把奴隸殺掉作犧牲。就像后來殺一只雞祭祖宗一樣。甲骨文中就有這類記載,如“丁酉祭武丁時,殺人三十,殺牛六。”
在農業、畜牧、手工業的主要部門中,奴隸都是生產勞動底主要擔當者。奴主最初不許奴隸當兵,到了殷末,才大量使出奴隸當兵。此外,奴主還要奴隸歌舞,角斗,供他玩賞。
在商代奴隸社會里,除了奴隸、奴主兩個階級外,還有自由民。商代的奴主、貴族大部是從商族中多斿族成員轉化,而商族中其他氏族的成員,大都成為自由民。他們的小生產,斗不過奴主的大生產,又要負擔戰爭,便陸續破產,走到城市,城市里的貴族,念和他們同一種族,便養活著他們。直到貴族養不活他們的時候,他們才站在奴隸方面。反對奴主。
奴主為了要強制奴隸勞動,制服奴隸,就需要有暴力機關,這個機關,叫做國家。中國就是商國。商國是奴隸占有制的國家,它有官吏、牢
獄、軍隊等,它是奴主階級壓迫與剝削奴隸階級的工具。商王武丁,三年不管事,由蒙宰全權代理。蒙宰就是管理奴隸的官。可以看出,商國國王就是大奴隸主。
商代的農業、畜牧、手工業、
在商代,農業已經取得完全支配的地位,農業是很發達的,甲骨文中有田、疇、井、疆等字,還有麥、粟、黍、禾、來等谷物名稱,可以看到今天我們所種的谷類,已經種遍了當時黃河南北。甲骨文中有園、囿、果、桑、蠶、酒等字,看到當時已經有了園圃,養蠶術已經發明了。當時已經有了剩余谷物,才能以這些毅物,大規模的造酒。當時人們以農產品為主要生活資料。在甲骨文中,常常有這樣的記載,如算一算下不下雨,求一求明年是不是好年辰。
商代除農業外,還有繁盛的畜牧業,但是畜牧業,已經退到次要地位。當時除了馬牛羊、雞犬豕已經為家畜外,象在當時也是一種家畜。漁獵成為奴主的一種娛樂。冶銅、制陶等手工業以及商業都很發達。當時交換的媒介物件“貝”。起初是海員,后來改用人工制造,先用珧制、骨制、最后用銅制造。當時商業很發達,從甲骨文上看來,東北到朝鮮半島,東南到江浙,西南到四川,西北到新疆,都有商人的足跡。首都安陽發起為包括十平方里地域的一個大都市。
甲骨文里的“田奚”,就是農業奴隸。“牧”就是畜牧業奴隸。農耕、畜牧的人,以及手工業工人都是奴隸,商業中主要買賣也是奴隸。而脫離勞動的奴主階級,如《尚書》所說的“生則逸”,自由民也是“不服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