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遼
馬玉英是濟南仁豐紗廠一位十九歲的青年團員。她從小生活很苦,十四歲小學畢業后就到賽馬場去作賣票的小職員。到仁豐紗廠作工才只有一年多。她說:“解放前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出入都不自由,工人們把紗廠叫“模范監獄”,廠方拼命叫工人增加產量,對工人的健康一點不關心,工人得肺病死去的不少。女工被人輕視,街上的人說工廠里沒有個好姑娘。”解放前廠方三四次要她從看兩臺車增為三臺車,她都拒絕了。后來廠方認為她技術熟練,強迫給她加到三臺車,馬玉英回家哭了一場,從此她的生產便落后了,平均每天只出十二碼布。解放后,她說:“聽說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喜歡得了不得!工人的地位提高了,在街上可以抬起頭走路了。紀念“二七”大游行,理直氣壯地走在街上,再也不覺得自己不如人。”參加了工會的業余學校學習后,她知道了什么是資產階級?什么是無產階級?為什么要革命?她說她明白了:“要不把國民黨打倒,很多工人得不到解放,我們的解放也保不住。”她加入了青年團,努力的增加生產,從去年十月份上半月平均每天出布十九碼到今年一月份上半月增加到平均每天出布三十九碼。一月中旬,她自動向廠方提出了看四臺車的要求,雖然廠里只有特別熟練的老工人才能看四臺車,由于馬玉英的特別努力,廠方批準了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