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插秧時節,正遇上大旱,熊岳大河的水干了,隊里電井全部開動,水還是不夠插秧用。生產隊的地缺水,社員們的自留地也缺水。有的社員就從渠道中挑水澆自留地。這時,團員姜樹殿也被他父親叫去挑渠道水澆自留地。當他剛從渠道里挑上一擔水時,就捉摸開了:“這水是用電從深井中抽上來的,隊里插秧正需要水,我挑水澆自留地,這對嗎?”他想到這里,轉身又把桶里的水倒回去了。
事情發生以后,有的青年不當回事,有的背后說他是“傻子”。究竟姜樹殿做得對不對?為什么對?團支部認為這件事,反映了青年的勁該先往哪里使的問題。決定在青年中表揚姜樹殿的行為,并開展“挑渠道水澆自留地對不對?”的討論。
這類問題生產隊里是常碰到的,因此討論起來十分熱烈。他們在地頭休息時爭論,在大會、小會上爭論。有的說:“隊里的水是用電抽上來的,可是電也是社員花錢,社員用水也可以!”“自留地是自己的,生產隊是大家的,攤在我名下才有多少?”燈越撥越亮,理越辯越明,問題越討論越清楚。青年花香梅說:“對待挑渠道里的水也要一分為二,在生產隊不需要水時,自留地又很需要水,挑渠道水也可以;隊里需要水,你再挑水澆自留地,這就是損公利己,就不對了。”還有的說:“你挑我挑,挑來挑去就把生產隊挑干了。”“公社好比養魚池,社員就是池中魚,池中無水魚必死,池中水滿魚自肥。”最后,大家一致認識到姜樹殿的行為是好樣的,革命青年都應該象他那樣,“對集體有利就干,對損害集體的事堅決不干!”“甘心做一個以集體為重的‘傻子!”
大表揚,大辯論使青年們又增加了一分毛澤東思想,頭腦里又增多了一根一心為集體的弦。在大旱時節青年們不但不挑渠道水澆自留地,還掀起了一個抗旱高潮。他們說“天可以旱,人的思想不能旱,只要思想不旱,什么都不怕”。第二生產隊五十多名青年,白天黑夜輪班推水車澆地。經過十幾天苦戰,給二十多畝苞米澆了三遍水,秋后得到了豐收。
按:這個討論搞得好。天旱缺水,應該先把渠道的水挑到哪里去,勁該先往哪里使,這里往往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思想傾向。我們抓活思想,就要學會抓住這類傾向性的問題,對青年進行興無滅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