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興
搞生產,和干其他革命工作一樣,需要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精神。光明大隊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大災之年仍然獲得增產。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就是我們時代新愚公的精神。發揚不服輸的革命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在改天換地的斗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
我們光明大隊位于長江、洞庭湖之間,地勢低洼,既易受澇,又易受早,年年遭災。一九六三年夏天,我們大隊遭受了百年未有的旱災。一百三十多天沒下雨,一千五百畝早稻,都旱得開了坼。四部抽水機和四五十部腳踏水車整天出動,連續抗旱半個多月,把華洪河和四支渠的水全部車干了,旱情仍然沒有解除。怎么辦?團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組織青年學習了《愚公移山》,展開“革命青年應不應該怕困難?能不能戰勝困難?”的討論。通過學習和討論,思想覺悟大大提高。接著出動了四十五部水車,二百二十五名青年社員苦戰了一個月零三天,把牧牛坪腳下一個方圓八華里的團湖也車干了。車干了團湖水,早稻得收了。但由于災情過重,災期過長,早稻每畝平均比一九六二年減產了一百二十斤。
早稻減了產,怎么辦呢?在災害面前服輸了事?不!團支部一研究,認為田里丟了要從湖里補,把湖底改成水田插晚稻。我們向黨支部匯報了這個想法,黨支部表揚我們想得好,想得妙,敢闖敢干。第二天,就召開了社員大會,作了動員。一場向團湖底要糧的戰斗開始了。
團湖能開的面積有五百二十畝,湖底高底不平,爛泥齊腰深,菱角刺遍地皆是。戰斗了一天以后,青年們手上腳上都被菱角刺刺傷,有些人泄氣了,不愿到菱角刺多、爛泥深的地方去。團支委一碰頭,認為這是怕困難的又一種表現。如何解決這種思想問題呢?還是靠毛澤東思想。于是,在工地上組織大家學習《關于重慶談判》。毛主席說:“工作就是斗爭”,“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毛主席的話最有號召力,最有戰斗力。青年爭先恐后到爛泥最深、菱角刺最多的地方去,有的揀菱刺,有的做田畦,有的平田面。經過十二天的奮戰,團湖五百二十畝田全部插上了晚稻。晚稻插下后,加強了培育管理,生長良好。全年糧食產量比一九六二年還增產兩萬斤。
一九六三年結束了,社員們希望一九六四年有個好天氣。可是,恰恰相反,這年正在早稻生長茂盛的時候,又遭受了百年未有的大水災。團湖的水猛漲上來,淹沒了三個生產隊九百八十多畝土地,九十多戶房屋也漬了水。一場向水災作斗爭的戰斗又開始了。擺在青年面前的任務:一是防堤修堤,加高支堤,二是排洪排漬。斗爭是緊張的,任務是艱巨的。為了戰勝水災,我們又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組織青年再次學習了《愚公移山》和《為人民服務》,動員青年向張思德同志學習,到最艱險的地方去。青年們經受了考驗,許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這年的早稻和去年一樣,雖然經過搶救,但還是歉收了。
早稻歉收了,能不能比一九六三年取得更大的豐收呢?我們又在團員青年中發動了大討論。大家說:“去年就是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團湖要了糧。今年我們還是要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革大自然的命,開墾蘆葦洲,向蘆葦洲要糧。”
插完晚稻后,團支部發動了一百五十多名青年,組織了八個墾荒突擊隊,和成老年一道,猛戰了七天,開墾了五百四十畝蘆葦荒,種下了蠶豆。第二年春,共收了蠶豆十九萬斤。
蠶豆和晚稻的豐收,使一九六四年的糧食產量,比一九六三年又增加了十三萬斤,除上交國家和留足社員口糧外,全大隊還儲備了十六萬斤。由于豐收了,全大隊買回了抽水機六臺,打米機三臺,收谷機兩臺,和其他許多新式農具。
一九六四年獲得豐收以后,團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學習了毛主席的關于不斷總結經驗的指示,在青年中開展了總結經驗、學習大寨的活動。大家感到,過去旱來抗旱,水來排漬,總是處于被動。要按照毛主席說的那樣,應該有所前進,象大寨人那樣改天換地,不斷革命,根治水災旱災,建設穩產高產田。我們一致認為要大修水利,大搞科學試驗,來爭取一九六五年更大的豐收。黨支部表示完全同意我們的想法。一九六四年冬天,我們和全體社員一起,把垸內長達兩華里的小堤子再加寬了四米,加高了三米。又經過四十多天的努力,修好了一座排灌水閘。堤壩、水閘都修好了,不僅可以防洪,而且為排灌自流化打好了基礎。青年們學習了毛主席的《實踐論》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破除了搞科學試驗的神秘感,邊干邊學,還經常請農技站的干部和有經驗的老農講授技術課。由于興修了水利,推廣了科學試驗的成果。一九六五年全大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大豐收。平均畝產由解放初期的三百斤,提高到八百七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