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友 楊延
在革命的老根據地,陜北的志丹縣,有七位退休老干部。他們當中有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李景智,有土地革命時期的老干部、老黨員白玉璽、白金璽、尚志成、牛萬福、劉海才、楊茂成,全是參加革命三十年左右的老同志。退休以前,他們分別擔任著副縣長、縣交通局長、縣手工業聯社主任、縣糧食局黨支部書記、縣地毯廠廠長等工作。退休以后,國家給他們發養老金,讓他們安度晚年。可是,他們不顧過清閑的生活,自覺自愿地為人民辦起了一個二百畝大的果園。他們對為革命種田有些什么看法呢?他們說:
我們國家是革命的,我們國家里的各項工作也都是革命的。在我們國家里,只有不革命的思想,沒有不革命的工作。有的青年人說,種田和革命掛不上鉤,種田沒出息,只有當干部、當解放軍才是干革命。我們認為,不是種田和革命掛不上鉤,是這些人的思想跟革命沒掛上鉤;不是種田沒出息,是這些人的思想沒出息。思想上沒有革命二字,干什么工作都干不好,就是當上干部,也不是好干部,當上解放軍,也不是個好戰士。
什么工作都是革命工作。我們過去當紅軍,參加土地革命,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是革命;全國解放后,當縣長,當干部,領導人民走合作化道路,辦人民公社,進行階級斗爭、生產斗爭,也是革命;現在我們因年老體弱退休了,不能從事腦力勞動,就為人民種果園,從事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這同樣是革命。我們雖然和過去干的工作不一樣,可目標都是一個,為中國人民服務,為全世界人民服務。
這兩年,我們七個老漢在二百畝地里栽了二千七百多棵果樹。我們不光要在地里栽活果樹,還要叫它長上莊稼,給人民貢獻出更多的東西。園里有二十幾畝石頭塊地,栽樹以后,我們又一镢頭一镢頭刨,一筐一筐從地里揀出去十多萬斤石頭,把地平整好了,種上了糧食和蔬菜。光這一部分地,去年就收入一千三百多元,今年共收了二萬多斤菜,還有一千多斤糧食也賣給了國家。共收入二千二百多元。我們只恨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太少,一心要為革命多做出些成績,不能為援越抗美增添一門大炮,也要為他們增添一支槍或者一發子彈。有人看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但還和農民一樣,拿镢頭,植樹,種地,擔大糞,就問我們:你們圖甚?我們說: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只圖為革命干到底。我們明知道等樹長大結了果,我們可能吃不上了,可是我們非干不可。我們正是不為自己才辦果園的。我們吃不上,后人吃得上。干革命就得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思想。我們還是象當年跟隨毛主席鬧革命一樣,咋樣干對革命有利我們就咋樣干,一直干到底。
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過去,沒有陜北和其他地方廣大農村作為根據地,中國的革命就不能成功;今天,不把農村建設好,社會主義就不能建成;如果美帝國主義膽敢打進中國來,我們還是要靠廣大農村進行人民戰爭來消滅它。農村是革命的根據地,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直到最后城鄉差別被消滅,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希望青年們都樹立起為革命種田的思想,在農村大干一場。
我們國家越強大,美帝國主義越害怕。多增產一顆糧,就是為世界革命多增加一分力量,多增加一粒子彈。我們參加農業勞動,就是為打敗美帝國主義立功勞。越想越覺得自己勞動的意義偉大。
江蘇金壇縣水北公社插隊知識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