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興
在我們這個沿海城市里,每當魚汛旺發時,水產公司照例是要對河豚魚“繪形畫圖”張貼露布,要人們注意買來的魚鮮中當心混雜有河豚魚,并特別說明這是種有毒的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印象:河豚魚吃不得。但據說,它的味兒異常鮮美,有人明知有毒還是去吃,所以有句俗語叫做“拚死吃河原”,為一時口腹寧愿去死,這其實是犯不著的。
不過似乎河豚實際上并不那么可怕。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被莩绲倪@幅畫已無緣得見,蘇東坡的這首題畫詩,卻是九百年來人們喜愛的一首好詩。從詩推及畫,可以想見河豚的形象是并不怎么可憎的。查了一點書,方知河豚的肉確是十分鮮美的,它也并非全身沾滿了毒汁,只是肝臟、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一定處理,河豚還是一種名貴的佳肴。如果無視河豚這些毒素,一無區別地把它們作為佳肴,當然絕對不行;但如果全部棄置不食,實在非??上?。
山中的老虎是要吃人的,是一種對人有害的動物,但是動物園里關在柙中的老虎卻可以供人觀賞,使人增長不少動物學的知識,至于老虎全身都是寶,這是人們所熟知的。
河豚有毒,老虎有害,這是客觀事實。拚死吃河豚未免太盲目,勇則勇矣,但蠢得可笑;因為老虎有害,要吃人,將它趕盡殺絕,決不是高明的辦法。因此而想到,一些文學藝術作品,特別是古典的、外國的,放任不管是不對的,因其局部有毒、有害,一概不讓看顯而易見也不是妥當的辦法。這樣做的結果,我很擔心一些青年人因好奇而“拚死”吃,或則不知何物為河豚吃了而中毒;我也擔心,因老虎可怕,連動物園里的柙中虎也不讓去看,結果見了真虎,以為是大貓子,毫無戒心,而被山大王一口吞掉。怎么辦?我以為魯迅先生的態度是可取的,他說:“我是主張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國主義者的作品的,這就是古語的所謂‘知己知彼。青年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為虎狼可怕,連用鐵柵圍起來了的動物園里也不敢去,卻也不能不說是一位可笑的愚人。有害的文學的鐵柵是什么呢?批評家就是。”(《準風月談·關于翻譯(上)》)文學批評家猶如高明的廚師,將河豚的有毒部分去掉,捧上一盆佳肴,使人們吃了于身體有益;文學批評家猶如關老虎的鐵柵子,使人既可觀賞又不致受害,相反能增長知識,通過文學批評家的勞績,使青年們真正能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揚棄其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糟粕,這對文學批評家來說是責無旁貸的。
魯迅還把文學批評比做“剜爛蘋果”,他認為一只蘋果有爛疤了,只要不是穿心爛,蘋果還是可以吃的,“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評家來做剜爛蘋果的工作,這正如‘拾荒一樣,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準風月談·關于翻譯(下)》)我們現在出書是多起來了,但是魯迅先生當年提倡的這種文學批評工作還待加強,使得青年真正得到益處。期望我們的文學批評家和《讀書》來努力做點“拾荒”的工作,則青年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