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休
徐文華同志的油畫《晨》(見《美術》一九八○年第三期)發表以后,贏得了廣大讀者的稱賞。畫面上那個姑娘倚在圖書館前看表等待開門的形象,反映了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同時構圖新穎,色彩和諧,主題明朗而耐咀嚼,給人以鼓舞的力量。難怪它在建國三十周年的全國美展上獲得了二等獎。我在嘖嘖贊賞之余,凡見年輕人,幾乎向他們個個推薦;尤其對于某些懶于學習的后進青年,更是著力介紹,想以此激勵他們奮發前進。
不料前幾天卻碰到了一個意外的反映:一位待分配的上屆畢業生,和幾個病退返城尚待就業的知青,見了畫,竟一起長嘆起來,而且還對我發了一通“牢騷”:
“我們離開學校以后,并不是不想學習。特別在現在待分配時,有的是空閑。我們也多么想利用這段時間多讀點書,為以后工作打點基礎,免得將來工作以后只能在有限的業余時間去補課。在農村時,條件差,農村沒圖書館,所讀極少。回到城市以后,可沒想到圖書館的大門對我們不是開著而是關著……”
“怎么是關著呢?”我打斷他們,不覺非常驚奇。
“怎么不是關著呢!因為書少人多,只能實行借書憑工作證的辦法,我們哪來工作證啊?市圖書館如此,區圖書館也如此,連新華書店設立的服務部也是如此!里弄街道的圖書館更‘妙,且不說沒有幾本藏書,就是那幾本不多的書,也得要押金,要租費,一天一分錢。你想,我們又沒有收入,如果有錢,早就可以自己買來讀了!但又苦于沒有錢……”
這使我猛然想起了有個叫曹南薇的青年被逐于圖書館的事來。
曹南薇攻研高能物理,因成績卓著而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的報導,是在一九七九年見之于報端的。記得這位刻苦自學的女青年就曾經因為借了別人的工作證,被圖書館工作人員認出來而不讓進館;以后,在她轉到別的圖書館去讀書時,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再被認出來……
青年的讀書情況,和關于曹南薇的回憶,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如今,我們的圖書館在全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還遠不能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如與國外比較,差距更大。有些國家現已達到在城市二萬人口或二公里范圍內就設有一個公共圖書館。我國目前二千多個縣,設立了圖書館的只有九百多個,而且不少圖書館藏書很少,破爛不堪。省級圖書館在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中,至今還有兩個沒有建立起來。許多待業青年、退休人員、家庭婦女、在學學生、農村社員等等往往被拒之于門外,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對于青年來說,圖書是培養他們道德,給予他們知識,提高他們思想文化修養的重要泉源之一。我們很難設想,如果曹南薇不“違章”擠進圖書館去,她的研究將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當然,在這里,我并不贊同“違章”,也無鼓動青年去違章讀書之意。但是如何幫助青年讀書這個問題值得重視。
列寧說過:“值得公共圖書館驕傲和引以為榮的,并不在于它擁有多少珍本,有多少十六世紀的版本或十世紀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圖書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流傳,吸引了多少新讀者,如何迅速地滿足讀者對圖書的一切要求。”(《列寧全集》第十九卷第271頁)
列寧這段話,對于我們的圖書館工作者是極有教益的;在目前我國經濟不發達、圖書館不多的情況下,許多藏書較多的單位和同志也能否在這方面給青年一些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