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葆
《走向世界叢書》已刊部分讀后隨想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對祖國,我們心中藏著誠摯熾熱的眷愛,一往情深;對世界也懷著向往景慕的心情。我們珍愛人類一切有價值的創造。世界的先進文明,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人豈能無權享有一份?基于這種理解,我們歡迎《走向世界叢書》的出版。
走向世界,還是閉關鎖國?是我國歷史中一個古老而又新穎的課題。每當國勢趨于安定,朝野頗有自信,想到修明政事,社會氣度恢閎,洋溢著昂揚進取的精神,大都敢于放眼乎視,走向世界。除了抗御外侮的緊急戰備時期,一旦因循茍且,事事惟知依例照辦,岌岌顧影,白日見鬼,自相掠擾,朝不慮夕,便用種種教條和禁條編織自縛的硬殼,深藏固封,把自身置于世界之外。然而,通絕域,來遠人,報聘賀吊,萬里相奉,和遠方各族人民開展友好往來,取長補短,正是促進我們中華民族不斷壯大不斷昌隆的優良傳統之一。即在用正統眼光編撰的史籍里,也總有四裔列傳和外國列傳附于卷末,司馬遷開創的史例,歷代相沿,就是有力的證明。
湖南人民出版社編印的《走向世界叢書》,預計整理舊籍六十來種。現已印行的十多種,內容稱得上彩色繽紛,原作未因時光的流逝而容衰色謝,依然饒有興味,足以啟迪我們對于往事和前路的暢相。
論及對廣闊世界的探求,不能不追尋我們祖先的足跡。漢朝的鑿空,唐代的致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時,我國人民走在世界的前列。歐洲人還以為地中海沿岸就是世界邊緣,我們先民已在設想并努力打通走向世界的道路,著意要從域外汲取壯大自身的營養。上繼《史記》和《漢書》的論述,《后漢書》寫道:
漢世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余里,靡不周盡焉。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融,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我們的先人邁出河西走廊,渡流沙,越蔥嶺,踏上中亞大平原,開辟了至今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帶去先進的漢文化。羅馬嬌媛貴婦穿上錦繡綺羅裁制的時妝,歐洲知道了中國的存在。這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隨著駱駝商隊東來,漢朝引進域外的方物、藝術和學術,豐富了國內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漢朝人走向世界的壯舉,溝通了中西經濟文化,推動著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正如國外一位漢學家所說,“其在中國史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美洲之發現在歐洲史上的重要”。直到今天,我們在博物館和圖書館里,在植物園和歌舞晚會中,在水果攤和家庭餐桌上,依然可見第一次浪潮留下的成果,閃耀著它們的光華。
從漢末到隋唐,經歷了兩晉南北朝諸種族血統與文化的大融合,其過程充滿了動亂與痛苦,其結果卻是健康而進步的。隋唐時代,主要為唐朝,掀起了走向世界的第二次浪潮。H.G.威爾斯的《世界簡史》側重論述人類文明的演進,特立第四十二章寫道:
在整個第七、八、九世紀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在這些世紀里,當歐洲和西亞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兇殘的盜賊堡壘中;而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卻在治理有序的、優美的、和藹的環境中生活。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代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是文化史上最為絢麗多采的篇章。文苑藝林,不拘一格,氣魄閎放,襟懷豁達。當日既能悉心承接漢魏六朝的余暉,且又善于采擷殊方異域的菁英,兼收并蓄,參酌國情,敢于淋漓酣暢地創新,才煥發出奪目的異采,對人類文化作了卓越的貢獻。唐代留下不少無價的文物,它們既有地道的中國氣派,卻又具有外來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因而也是世界的。鳴沙石窟寶藏,至今不是還令中外神往嗎?
兩宋文明仍值得稱道,從海上與阿拉伯世界尚有經濟文化聯系,可惜“孱宋”連大好河山都難保,其它都談不上了。元朝疆域較漢唐更加廣闊,馬可孛羅講述的見聞,曾使威尼斯人張目咋舌。然而,當時壓迫深,禁忌苛,人民的才情無由發揮。到明朝才出現了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
鄭和遠航是名動中外的大事,也是這次浪潮的初汛。杰出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后親歷亞非三十多國,“寶船”遠達非洲東岸。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考慮到應有走向世界的一番舉動,從植樹、造漆到培養翻譯人才,早為經營海洋開創端緒??墒敲鞒辉S官家出洋,不準百姓下海,朱元璋的后代又腐朽無能,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日益敗壞,海洋反而形成可怕的威脅,屢申嚴禁出海命令。其后東南沿海倭寇騷擾方平,長城沿線東西烽火迭起,走向世界浪潮的初汛未能發展為大波。只是有心人寫下《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諸書,記述“維綃掛席、際天而行”的豪舉,沿途各國的事跡,讀來令人眼花繚亂。
明中葉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母體畢竟孕育著資本主義因素,加之外患內憂交迫,出現了啟蒙運動的歷史要求。格物窮理、救時至計的探討,外國科學文化知識的介紹成為人們的期望,促使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在明末涌現了引人注目的余波。
這時歐洲在中世紀黑夜之后,科學以意想不到力量興起了。恩格斯說得好,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伴隨著反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民主要求,自然科學向神學提出挑戰,拒絕充當教會的恭順婢女,和覺醒的現代哲學攜手并進。中國卻為東方專制主義所窒息,而以蝸牛的步履蠕動著。有識之士預感將有天崩地解的劇變,
第三次浪潮余波復起時,一六○○年(萬歷二八年)徐光啟遇耶酥會士利瑪竇于南京,可謂中西文化交接的象征。這時上距哥倫布踏上西印度群島一○八年,在瓦斯科·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后一○二年。馬克思提醒我們,這些史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隨后東來的歐洲人,有商賈、浪游者及軍政界人,還有基督教傳教士,中以耶酥會士為主?!叭耸露噱e迕”,竟由這些人充當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介紹人!據李之藻《天學初函·題辭》稱,他們前后攜來西書七千卷;在《譯寰有詮序》中又說“載書逾萬部”。好學深思的中國人怎么看待這些外國著述呢?《明史·外國列傳》的《意大里亞列傳》說:
萬歷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師,為《萬國全圖》?!鋰藮|來者,大都聰明特達之士,意專行教?!渌鴷?,多華人所未道,故一時好異者咸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啟、李之藻輩,首好其說,且為潤色其文詞。
為了探求世界的新知識,先進的中國人懷著多么飽滿的熱忱和激情??!當時主要學習和翻譯西方的數學和天文學著作。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的歐幾里德《幾何原本》(一六○七年),原著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思想,譯文妥恰可信,通暢易懂,成為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一塊里程碑。
可是,封閉的自然經濟和禁錮的專制主義共同阻扼著萌發的生機!徐光啟等雖抱“豐衣食、絕饑寒”的利國裕民之志,而邊患和內亂此伏彼起,皇朝上層的權力斗爭不息,國事日非,沒有一塊干凈土可供譯介新知與科學實驗之用!到了明亡清興,康熙皇帝雖然還注重學術,但他限制對外交往,念念不忘的是絕對強化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天文歷算等科學,建筑繪畫等藝術,只容許成為封建主義的藻飾,宮廷消遣的供奉。
二十年前,科學界有位前輩曾將徐光啟(一五六二——一六三三)和法蘭西斯·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相提并論,覺得二人同時,培根死后西洋科學有了飛躍發展,而光啟身后二三百年科學為什么迄無進展?他從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找出了答案:在西方“歸功于生產”,在東方則歸咎于生產不能發展。為什么生產不能發展呢?問題只回答了一半。
徐光啟與培根生年大致同時而所處時代大不相同。培根童稚時發生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謝世時英國國會正向王權挑戰,兩年后提出“權利請愿書”。西歐封建社會在衰亡中!徐光啟生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強化時期。舊王朝為新王朝取代后,這一趨勢仍在進一步加強。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最終被腐惡反動的封建主義勢力扼抑堵塞了!
東方真是無獨有偶。日本德川幕府在一六三九年頒布鎖國令;中國清朝前期也采取閉關政策。隨著國勢窳敗,內憂頻仍,到乾隆末年和嘉慶年間,閉關鎖國便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七九三年八月,乾隆給英國特使G.馬戛爾尼帶回的復信最能說明這種態度:“天朝撫有四海”,“無所不有”;“常通消息,實屬無益之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是閉關鎖國政策的基礎。封建專制主義有些什么統治訣竅呢?黎民思想要保持麻木不仁,歲歲年年要弄得不死不活,社會活動要服從于冷酷僵硬的教條,皇帝是最高的絕對主義肉身尊神,邊境以外的河山與文化是不可接觸的禁區。據說古希臘時代的雅典暴君,都把海洋視為仇敵。湛藍翻騰的海洋激發人們的壯懷,走向世界能使人民見聞擴大,智能增進,均不利于舊統治的維持。
然而,中日兩國近代的發展卻又不同。日本于一八五九年開放神奈川(橫濱)、長崎、函館三埠為自由港,由接納“蘭學”到大規模學習西方,再經過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變革,幸而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中國已被封建獨斷的教條纏束得衰弱而憔悴,在西方資本主義洋槍炮艦的攻擊下,一八四二年屈辱地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套上沉重的枷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壓迫者奴役的開端,反轉來成為被壓迫者覺醒的起點。廣州口外伶仃洋上的炮聲,驚醒了一些先進人士。他們嘗到盲人瞎馬夜半深池的苦果,覺得不能總在圣經賢傳的章句中徘徊,開始引頸四顧,從無知進而探求新知。這就是近代史中“開眼看世界”(范文瀾語)的時代,也是個“學問饑餓”(梁啟超語)的時代。順應歷史的潮流,這時出現了走向世界的第四次浪潮。
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歷史運動的產物。救亡圖存的歷史要求,強迫人們開始探索民族的出路,如饑如渴地吸收外來文化思潮的營養。這次走向世界浪潮的發動和發展,盡管有著曲折和洄
這部叢書輯集的作品,從各自的角度記下了中國人對十九世紀世界的探求和認識。嘉慶末年謝清高口述的《海錄》稍為例外。清高少時隨洋船飄海謀生,出入海國十余年,正值法國人民打開巴士底監獄前后,乾隆《四庫全書》剛才修成。他看到西方殖民者東來吞并濱海小邦,販賣非洲黑人為奴;他還看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俗貴富而賤貧,其家富豪,貧者雖兄弟叔侄,皆不敢入其室,不敢與同食。”這是中國人親歷目睹西方社會的開先之作,克服夸誕和偏見的記述,在當時經史子集里所從未講過的。
已刊的作品中,記載著到國外還看見些什么呢?這里摘錄一二:
中國人對歐洲政治風習的最初觀察:倫敦公議廳(國會),“各鄉公舉六百人,共議地方公事。意見不合者,聽其辯論。必眾議金同,然后施行,君若相不能強也?!?斌椿:《乘槎筆記》)
中國派出的第一個外交使團人員,到西班牙聽說女王伊麗莎白已于兩年前遜位時稱:“為君而不能盡君道者,國人不服,則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故西國君主,治法不必盡同;而不敢肆志于拂民之情,則有同揆焉?!?志剛:《初使泰西記》)
光緒初年,使臣在瑞士訪問上下議院,看到不設總統,“辦事則推七人為首,七人之中推一人裁決,定例每歲一易?!薄盁o君臣上下之分,一切平等。”(黎庶昌:《西洋雜志》)
通曉英語的外交家看到歐洲的城市建設,“游觀燕息之所”,“無幾微愛惜地面之心,無絲毫茍簡遷就之意。與民同樂,則民不怨?!?曾紀澤:《使西日記》)
出使英法意比大臣實地觀察后說:“昔郭筠仙侍郎,每嘆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至為清議之士所抵排,余亦稍訝其言之過當?!舜蝸碛螝W洲,由巴黎至倫敦,始信侍郎之說,當于議院、學堂、監獄、醫院、街道征之?!?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
中國女子走出深閨,參觀大阪博覽會中展出日本教育設施后,痛感我國“尚未注重國民”,“可嘆!況無國民,安得有人材?無國民,且不成一社會!中國前途,晨雞未唱。”(單士厘:《癸卯旅行記》)
中國的晨雞也會高唱黎明之曲,來啼破昏夜的黑暗。以上這些見聞和感受,對于道光、咸豐皇帝和西太后那拉氏豈不刺耳絞心么?西太后賞識而優禮的大學士徐桐,遇見洋人就“以扇蔽面”,庚子年焚香祈禱驪山老母下凡“殺盡洋人”。未旋踵間八國聯軍壓境,愚昧自大并不能拯救國家。也還是這個西太后,兩年后恬不知恥地下了渝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泵裰窀喽寂鮼沓鲑u了!那些主張走向世界的人,從愛國的見地出發,卻體會到應對外國經濟侵略和思想滲透有所警覺;有些人還看出西方社會的弊??;有些人在蠻不講理的帝國主義者面前毫不示弱,據理力爭。毋待多言,各書無不帶著所處時代的音色,受其自身地位的制約,不免瑕瑜互見。誠如叢書《總序》所說:“后人的思想和事業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跡總可以留作后人借鑒。”
走向世界的第四次浪潮一瀉千里。和前幾次浪潮涌起的國情不同,封建中國在各方面都落后了;這時外國成功地建成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和工業革命后的新文化。到本世紀最初十年,留學生運動成為這次浪潮中的激流,風起水涌,山鳴谷應,在思想上和人才上為辛亥革命做了具體的準備。正如孫中山抒述自己出國感受時所說:“見滄海之闊,窮天地之想”,終于打落了威懾中國人民幾千年的皇冠!這次激流的濤聲,至今還在吳玉章等前輩辛亥革命回憶錄中回響著??墒切梁ジ锩墓麑嵄淮蹔Z了,帝國主義挾持其卵翼下的封建勢力,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夢想。我們的前輩繼續前行,走向新的世界,把第四次浪潮推向最高峰,去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理論。他們以空前未有的英勇氣魄,舍身忘我的戰斗精神,終于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勝利地推進了東方歷史的車輪。這波瀾壯闊的內容,已不是本叢書所能包括的了。
關于中外關系這一類叢書的編輯,由來已久。這部《走向世界叢書》突破了前人舊轍,將著眼點移向社會政治,科學文化,中國人怎樣從中世紀式的昏暗中睜眼展望近代史的晨曦。據《總序》說,叢書以“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作品為主?!坝械娜酥饔^上雖不怎么追求進步,但所處地位重要,寫的書又有歷史價值和文學興味,只要在政治和涉外方面沒有嚴重問題,也酌予收錄?!?/p>
這不是簡單的舊書重印而已。編者做了大量工作,隨處可見其辛勤勞動。首先選題頗費考慮,廣搜博覽,從七十年三百多種撰述中挑選,豈是易事?今見已刊部分,對每種書及其作者都作了評介。知其人而論其書,介紹文字的特點是敢于評論,摒除成見,不落窠臼,推陳出新。不以今天三歲小孩都知道有人造地球衛星一事,去踏倒前人,而是歷史地看待其人其書。至于版本的擇取,手稿的訪求,字句的???,譯文的訂正,加標點,寫小題,依原貌而偶作刪削,存資料而兩稿合并,對照今昔譯名,選刊歷史圖片,可說是處處想到讀者,在在都具匠心。在出版界又擔起整理輯印祖國典籍的任務時,這部叢書提供了一個處理的案例。這樣紛繁的工作,不會沒有可以商榷之處,或存在某些缺陷失誤,這應留待廣大讀者細心品評。對于新事創舉,固應鼓掌歡迎,卻不需要一律敬酒三杯。看已刊部分的封面裝幀,已由設色過濃變得較為清雅,就可看出它在自覺地改進,想必會很歡迎讀者的批評指正吧。
對編者鐘叔河同志,素昧平生,相信他的勞績會獲得社會的肯定。據湘中傳來信息,從丁酉年起,二十多年間,他經歷了一條險
我們正站在歷史新時期的門檻上。祖國抖擻精神,又一次領略多難興邦的繁劇和困惱,猛進和歡樂。舉目觀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薄侨耸钦l?社會主義現代化!
魯迅十分贊賞“漢唐氣魄”的雄大,提示我們要走向世界,大膽采用外來事物。早在一九一八年,他就很沉痛地說:
許多人所怕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
到一九三四年,他又批判閉關主義,提倡“拿來主義”,指出必須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營養。細數年華,我們平白地荒廢了多少寶貴時光!
現在,我們面臨中國歷史上走向世界的第五次浪潮,這是充滿著無限希望的時代!黨已經向我們指出:
當然,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不是也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爭取外援,特別需要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閉關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國主義的思想行為都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必須堅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決不允許有任何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的表現。
方向已經指明。我們不怕承認他人的優點,當然也決不盲目接受外國的東西。掌握國家政權的工人階級,一定會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接受人類文明所積累的一切文化、科學、技術的知識,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杠桿。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盡管還會有幾撮蕪穢的黃土崗,不免有城狐社鼠出沒,還會有幾條惡濁的污水溝,其中有積垢塵滓腐酵,但我們堅信:歷史的車輪將無情地馳過一切障礙,能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我們深信社會主義應該而且能夠實現這一目標,而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這個真理。
歷史的新時期在向我們招手:走向世界,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