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民
編輯同志:
我是個十七歲的大學生,有件事使我非常煩惱。我有一個毛病,就是經常放屁。因此,經常遭到諷刺、挖苦,甚至還受到人格的污辱。為此,我上課精力不集中,圖書館、自習室不敢去,每天在宿舍里,常為此而偷偷流眼淚。同志,救救我吧,若真能有辦法,那么,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我將以發(fā)奮學習來報答您。
大連淋育
淋育同志:
你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但你把問題看重了,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負擔,甚至影響學習。
其實,排氣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之一。這里講的排氣,就是人們常說的“放屁”。由于屁是胃腸道下瀉的一股廢氣,其味道難聞,所以很討人嫌。
人在母體中是不會排氣的,因為尚未出生的嬰兒,胃腸道內還沒有氣體。但是,嬰兒一落地,隨著“哇”地哭出第一聲,排氣就和人生結下不解之緣。從這個角度講,排氣并不是一種“毛病”。動過腹部外科手術的同志可能都被醫(yī)生訊問過:“你放屁了沒有?”因為手術后排氣意味著胃腸道通暢,手術順利。因此,排氣也并不都給人帶來煩惱,對腹部胃腸道手術后的患者來說,排氣常常為他們帶來康復的喜悅。
人體消化道內的氣體主要是從口吞咽進去的空氣(占胃腸道氣體總量的70%)和在細菌作用下,腸道食物殘渣分解發(fā)酵產生的氣體兩部分組成。這些氣體平常有兩個出路:一是向上沖出口腔,俗稱為打飽嗝;二是由下排出肛門,就是放屁。(后者是消化道內氣體的主要出路)人體內的氣體不斷生成,又不斷排出,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數量間(每人每天平均排氣1300毫升左右)。
為什么排氣過多呢?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進食過多,消化不了的食物就成為腸道內細菌分解發(fā)酵的材料,腸道內氣體增多,排氣也必然增加,所以吃飯不宜吃得過飽,更不宜狼吞虎咽,因為進食過快,隨飯進入體內的氣體也會增多。
第二,有些食物含有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大量的纖維素,這類食物(如豆類,紅薯、蘿卜等)吃多了,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還有些食物本身就含有氣體(如蘋果)或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氣體(如汽水、冰糕),這些食物吃多了,也會使體內氣體增加,排氣增多。多吃綠色的新鮮蔬菜,對減少排氣可起一定作用。
第三,有許多胃腸道慢性病,如漬瘍病、胃炎、肝炎、胰腺炎等都可以引起胃腸道功能障礙而導致體內氣體代謝失調。必要時,可去醫(yī)院檢查一下,身體有無潛在的疾病,一旦查明,即可對癥治療。
在公共場所放屁,也確實不太禮貌,所以要努力訓練自己,使大腦“學會”控制排氣,不在或少在公共場所放屁。因為自主神經系統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主觀意志也能控制內臟器官的活功。這個控制過程稱為生物反饋。更何況排氣過程不僅受植物神經系統控制,而且受動物神經控制(腹肌的收縮,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因此,讓大腦“學會”控制排氣,比讓大腦“學會”控制心跳,控制血壓要容易得多。你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