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青年的知音》一文(見本刊第11-12期)閱數遍,值得一讀。現在,我所接觸的一些同行們,談及青年工作都有一種“危機感”。似乎我們的工作象一架“破馬車”,拉不動了。其實不然。客觀變化的情況,我們研究、駕馭了多少呢?我們的隊伍中扎扎實實、勤奮鉆研的同行們實數不多!我很贊賞薛戰的責任自負精神,主動攻尋難點而又頗有方法的工作。我們黨的事業需要更多的這種責任自負的干部,需要更多的深入基層摸規律做工作的學者。
(二)
常常聽到一些團干部發牢騷,埋怨現在有些青年人心太“冷”了,不管你怎樣教育、啟發、開導他們,他們照樣我行我素,不予理睬。于是,得出一個結論:沒治了!
果真如此嗎?
應當承認,十年動亂給青年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混亂,這絕非一日所能解決。但也并非象有些人說的“沒治了”,關鍵看如何引導教育他們。
不能只埋怨青年人心“冷”,而應當找一找產生“冷”的原因。在實際工作中不是沒有這種現象:政治學習往往以例行公事的面貌出現,只限于讀報、傳達文件,既不考慮針對性,又不懂有效地改變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長此以往,必然會使青年感到枯燥無味。另外,有些團干部做青年的思想工作,要么講一套大道理,要么哥兒們義氣地扯一頓,既不對癥下藥,又不能感動人心,這當然會使青年感到厭煩。有些團干部對青年口頭上喊關心,實際上放手不管,這怎么能讓青年滿意呢?不能否認這是造成“冷”的客觀原因。要想讓青年“熱”起來,就應當立刻改正這些缺點。
團干部要真心實意關心青年人,不是把這當成任務,而是當成責任。要勇于為青年的合理要求吶喊、出力,做青年的忠實朋友。不能板著面孔,拒人千里之外;也不能唯唯諾諾,不敢負責,不愿做主,怕這怕那,而要分擔青年的憂慮和苦悶,真正成為青年的主心骨。
廣大青年是有上進心的。只要我們思想對路,方法得當,火候適宜,青年就沒有什么不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