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
蘑菇,是人們熟知的。然而,提起猴頭,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它也是一種食用菌,而且是名貴的高級營養品。它肉嫩味鮮,與熊掌、海參、魚翅并列為四大名菜,素有“山珍”之稱。猴頭還能藥用,含有多酞、多糖和脂肪族的酰胺物質。可治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近年來,還發現它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如對晚期消化道腫瘤,治療效率可達69.3%。
野生猴頭生長在櫟,柞、胡桃等闊葉的腐木和立木的受傷處。它好氣、喜光、生長環境要求高溫多濕,一般3—5年才能長成一個,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
為解決這個矛盾,人們采用猴頭的人工培養,結果只須2-3個月時間,猴頭便長成了。這對于有條件的社、隊企業及個體農戶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有益副業。
猴頭的人工培養,主要分菌種培養和子實體培養兩大步驟。
菌種培養常采用組織分離法。即選尚未長有孢子的幼嫩猴頭,削去菌刺,在無菌條件下用刀片在中央劃一條縫分開,取心部米粒大小的組織一塊,接種于馬鈴薯瓊脂斜面培養基(馬鈴薯汁20%,葡萄糖1%,蛋白胨0.5%,磷酸二氫鉀0.05%,瓊脂2%)。在25°C左右溫度下培養約10天,待斜面上長滿白色菌絲體,便可進行擴大繁殖。此時,培養基要薄些,菌絲才生長快,有10—15天就可長滿試管。
子實體培養應首先培養木屑菌種,待木屑菌種長好后,再移入培養室培養子實體。
木屑菌種培養基配方是:木屑(針葉樹及樟樹等不能用)75%,麥皮23%,白糖1%,石膏粉1%,加水60%;拌和并裝入廣口瓶內;在1.5公斤壓力下滅菌1小時,然后在無菌條件下挑取斜面菌種一塊,接入瓶內;在22—25°C下培養一個月,待菌絲長滿培養基后,溫度降至18—20°C,繼續培養一星期。看到菌蕾(幼嫩子實體)將接觸棉塞時,可以撥去棉塞移入培養室培養。
培養室散射光條件要好,地面上經常灑水保持濕潤,每天噴霧3—4次,保持相對濕度達95%。半個月后,猴頭子實體形成,等有孢子散出,使可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