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辰
提起“公司”,人們往往想到它是大型的工商業組織,有龐大的辦事機構,掌握著大量的資金……這里介紹的“公司”,全部家當都裝在一個皮包里,因此,人們呢稱它是
“皮包公司”。它沒用國家的一分錢投資,沒有調動一個人的工作,在業余時間里及時地為工廠、院校和科研機構檢索、翻譯了大量的科研情報資料,得到用戶的好評。
“皮包公司”的發起人、現任“經理”陳鋼,是一個僅有小學畢業文憑的砍鴨腳板的徒工,他以自學外文資料檢索、翻譯的成果,被邀請出席過“全國技術情報資料檢索會議”。記者帶著自學外語而又為出路犯愁的青年的委托,到山城訪問了28歲的陳鋼。
踩出一條新路
在重慶市區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舊式小閣樓上,陳鋼樂呵呵地拎出一個皮包對記者說:“這就是我們的情報資料服務公司。”他興致勃勃地打開了皮包,擺在我們面前的是:
《業余技術資料服務網成員登記表》
《業余技術資料服務網業務檔案》
《業余技術資料服務網收支明細帳》
全國各地要求檢索、翻譯資料的大量信函。
透過這一份份表格、信件,記者仿佛感到,這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一張張笑臉在這里熱情地洽談。他們的要求是那樣誠懇、迫切:
“……你們的業務很好,我系有一項科研‘機械優化設計,急需有關資料,特請你們協助。內容有:①從英、俄、德、日雜志中檢索有關機械優化方面的論文(包括計算機程序)……
華東工程學院五系”
“……對你們創辦的這種為四化服務的科技機構很感興奮……我校勤工儉學,提煉山蒼子油中的各種香料成分,苦于找不到提煉方法的資料。請代為查找……
廣西壯族自治區灌縣中學”
“你們寄來的材料已收到,感謝你們的大力支援。我們這一行自解放三十年來也無人做,過去一直是閉門造車,跳不出老圈套,現在得到了你們最新國外資料的供給,對我們大有好處……
南京市食品公司科技科”
“多有意義的工作呵!”贊嘆之余,記者不禁發問:你是怎樣想到要搞服務網的呢?
陳鋼沉思地說:1979年,我被分配到雞鴨加工廠工作,每天用鑷子拔毛,一人一天只能拔十幾只鴨子的二毛,效率很低;師傅們的手長年累月泡在冷水池中,得了關節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比頭發絲還細的絨毛,視力減退。看到這些,心里真有股說不出的滋味。嫌棄這工作,回避這現實?我感到這是一個青年的恥辱!改變這面貌,踩出一條新路,豈不也是我學徒的一個新內容!我決心把待業時學到的一點英語知識用起來,花了三個月的業余時間,查找了丹麥、英國、加拿大有關食品加工的資料,終于找到了“石蠟拔毛”這種經濟易行的辦法。我把翻譯稿交給領導和同志們看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我和女朋友小劉,還有另一位青年,三個人用了四樣東西:小爐子、小鐵鍋、一桿秤、一個溫度計,很快便掌握了混合石蠟配方的新工藝,使拔二毛的工效提高了一百多倍。嘗到了甜頭,我搞檢索、翻譯資料的勁頭更足了,一到工余便關在小屋子里干起來。我也曾聽到“我們不接待外國人,學外語有啥用”、“弄情報搞啥子名堂”的風言風語,但是,每當我們編輯、刻印的《食品工業情報資料索引》發出去,受到熱烈歡迎,全國上百個同行業兄弟單位紛紛來函聯系時,就更鼓舞了我的斗志。上海、廣州、濟南等食品公司贊揚我們做了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南京一位50多歲的食品機械專家還專程到重慶拜訪,他十分激動地說:“商業部也找不到的東西,你們給我解決了……”
為使讀者更明了情報工作的重要,我們再看看專家們的估計:如果某一項目的科研費用是1,實現這一項目的中試費則為10,進行企業化生產的費用就是100,而情報所需要的費用只占萬分之五。“研究是高價的,成果是昂貴的,而情報是便宜的”。所以,陳鋼十分激動地告訴記者:“我有生第一次感到自己選擇這項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搭起這座橋梁
“那么,情報檢索工作以往就沒人搞嗎?”
陳鋼說:“準確點講,這還是個很薄弱的環節。特別是象我們這樣的行業,生產部門幾乎沒能力檢索需要的資料,急需同情報部門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說到這兒,記者想起一個事例:有一家保溫瓶廠從1969年起,苦戰十年,搞成一項“以鎂代銀”鍍膜工藝,鑒定時一查文獻,才發現英國人早在1929年就搞出來了。可見技術情報資料的重要。
陳鋼接著說:我們搞服務網就是企圖搭起這樣一座咨詢服務橋梁。但是,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外文語種要相對齊全,起碼要有英、法、德、日、俄等5個以上的語種;2.學科專業要相對齊全,應有一批各行各業懂專業的外語人才;3.成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檢索、翻譯技能。
陳鋼翻動著一張張成員登記表說:這些人在不同的行業里都學了點外語,總想找一條門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獻給四化事業。你看,這是一位山東青年托他出差的弟弟捎來的申請書:“我之所以要求參加你們的服務網,是想叫我學到的外語有個用武之地”。所以說,是自學外語的共同經歷和期望把我們結合起來了。
公元1980年12月14日,在市中區科委的支持幫助下,重慶市業余技術資料服務網終于誕生啦!且莫埋怨記者用了如此肅穆的措詞,在服務網133名成員(1981年3月份統計)的心目中,這是何等神圣的事業啊!服務網的陣容相當可觀: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等檢索、翻譯人才應有盡有;地質、生物、醫學、石油、貿易、農業、計算機、儀表、光學儀器、化工、輕工、紡織、食品工業、教育、藝術、哲學、法學、歷史、旅游等專業已達37項。
這些成員自學的占67%,外語院校畢業的占33%。青年占75.6%,中老年占24.4%。
到今年6月份為止,他們已經為南京、石家莊、廣州、上海、徐州、重慶等地的有關單位,檢索、翻譯了一百多份國外資料。
信息傳友誼
“這樣龐大復雜的班子,你們是采取什么方式活動的呢?”
陳鋼說:按大家承認的“章程”辦事,貫徹“團結外語人才,當好工程技術人員活字典”的宗旨,我們的工作程序是:用戶出課題一一檢索——復制——翻譯——交用戶。我負責信函的處理、任務的分配和出納,另一位同志擔任會計。同大家的聯系完全靠信函,在業余時間內進行。
關于經費問題,陳鋼笑著說:我們用不著花大錢,只要買點信紙、信封和郵票就行了。這唯一的用款,我們從用戶提供的翻譯費中留10%就足夠用了。現在我們服務網的成員,既能結合自己的專業發揮所學外語的優勢,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按勞取酬”得到應得的一點翻譯費來補助生活。我們很多人都沒見過面,我也才見過20多個人,但我們卻成了不見面的知音和相互激勵的“老熟人”。
記者感慨地說:“你們的生活道路是充實、寬廣和幸福的!”小屋里的陳鋼和他那悄悄進來的女朋友,以及公司的團委書記都會心地笑了。
編者的話:“皮包公司”出現在四化征程中,是個值得人們重視的新生事物。四化確實調動了人們的創造性,也激勵著人們的主人翁精神。
“皮包公司”的創建人陳鋼,原來只有小學文化,從事簡單的勞動,通過刻苦自學,達到能夠檢索、翻譯外文情報資料,是自學成才的一個好樣子。
更值得贊揚的是,陳鋼發起的“皮包公司”,把分散在各處各條戰線上的具有各種外文和專業知識的人聯系起來,組織起來,結成一個技術資料服務網,為四化需要、為生產和生活需要服務,這是一件作用巨大、意義深刻的事。
有一些自學的青年,常常因“出路”問題而徘徊。他們可以從“皮包公司”這件事得到啟發:出路,就是社會的需要與個人學以致用的有機結合。在我們國家里,各行各業都是有出路的。但是,路,還要象陳鋼他們那樣,靠自己去開創。
從“皮包公司”的成立這個事實進一步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中潛藏著要為四化作貢獻的巨大積極性,有大批專業人才、活動家、事業家,他們很有才干。問題是我們用什么態度來對待他們的活動,用什么方法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