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的信發表以后,各地青年不斷寄贈錢、物以表示對潘曉的同情和鼓勵。截至1980年底,共收到人民幣2272.80元;郵票42.75元;各種書籍71冊;紀念品、筆記本等112件;布票1丈、全國糧票60斤。當這場人生意義的討論告一段落的時候,潘曉再次表示:對這些分布在祖國各地的青年朋友們致以衷心的謝意,并認為應該讓這些錢和物發揮更大的作用。潘曉除留下自衛還擊戰紀念章作為紀念,留下部分書籍用于學習外,建議把全部錢款和其余物品都贈送給在石家莊育紅學校學習的唐山地震中幸存的孤兒們,將各地寄贈錢物的青年們的姓名和地址也一并轉告育紅學校,希望能把這片心意變為孤兒們身上的一點實際溫暖。潘曉愿和寄贈錢物的青年們一道祝愿今天的兒童少年們再也不要遭受到這代青年受過的那種精神創傷,希望他們成長得健康,生活得幸福!
討論開展以來,很多青年對潘曉的情況很關心。潘曉覺得可不必披露自己的真實姓名。我們謹在可能的范圍內做一些說明: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這封信的主要作者是北京市某工廠的一位青年女工,潘曉是筆名。她在其7000多字的一篇原稿和與我們的交談中,詳細敘述了自己從“文革”以來的不幸遭遇;自己信念破滅后的苦悶;對社會、自我、人與人的關系、理想、前途等問題的種種想法;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索和思考……這就是本刊1980年第5期上發表的潘曉信中所述的基本經歷和主要觀點。編者在文字上做了必要的整理和在個別細節上有些修改,有三處地方吸收了另一位青年的一些語言,經征得同意后,以潘曉筆名發表。
各地青年寄贈的錢物,即是由這位青年女工提出轉送育紅學校的。
本刊編輯部
1980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