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成才,這是祖國為實現四化對青年們的熱忱期望;成才,成才,也是當今有志青年奮發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青年自學成才的鮮花,有的已經爭妍競放,有的還在孕育蓓蕾,隨著時間的推移,可期開出絢麗奪目的花朵。但是我們也看到,有相當多的青年在自學的道路上躊躇不前,進步不大。他們認為“我的崗位條件太差,成不了才”,也不知“從何下手”;同樣,我們還看到,青年自學道路上的客觀障礙還是不少的,迫切需要助之一臂。本刊本期發表的《美化生活的女技師們》自學成才的報道,能夠為這些信心不足的自學青年提供啟示和力量,這就是:各行各業都能自學成才,成才的路就在你的腳下。
什么叫成才?人們有一種習慣的看法是:通過自學的途徑,考上了大學或研究生,成了科學家、工程師,著了書、立了說,有大部頭作品。我們說,這樣是成了才;但“成才”不能只局限在這個范圍內。從許多青年學有成就的事實中,我們認為:凡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凡是從豐富的實踐總結出工作的規律,使學習成果超出一般的水平;凡是工作和勞動對社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都稱得上自學“成才”。
如果這樣理解“成才”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會懂得:成才是多層次的;每個青年的手中都握有一把成才的鑰匙。現代社會需要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層次不同,成才的標準應當不同。李慰萱、熊存瑞,他們成為副教授、研究生,是滿足了一種社會需要;黃碧華、曹世壁、劉德英、周心年,她們成為各自崗位上的行家里手和創新的人,也是滿足了社會上必不可少的需要。整個社會的各項事業,就是由這些不同層次的人才帶動著向前發展的,用一個“人才模式”來要求各種不同層次的人,這是違反社會存在的發展規律的。
如果這樣理解“成才”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會懂得:自學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人才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而學習則是成才的基本因素。山城的技師們成才的經驗告訴我們,成才的關鍵并不在于知識起點的高低,而在于:一方面要善于獨立地去獲得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善于把知識組成自己可以運用自如的知識體系,并在這個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自學則是通往這個境界的途徑。古今中外所有的杰出人物,不論是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或者只是粗通文字的,都是靠自學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靠自學而達到創新的。就這個意義說,自學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如果這樣理解“成才”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會懂得:自學成才之路必須從自己腳下開始。“三百六十行,行行能成才”。總的說來,自己腳下的崗位,就是自己成才的基地,也是自己一試才華的戰場。美化生活的女技師們,她們最成功之處,就在于此。那種認為在自己的崗位上成不了才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
社會條件是青年自學成才的土壤。每個青年都是一顆有用的種子;但是沒有適當的土壤,也是不會扎根、發芽、成長的。我們的黨和國家不僅大力提倡和鼓勵自學成才,并且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正在把開發自學成才作為一項國策。比如,關于自學成才青年的考核、評定,中央已在試點。事實上,已有一部分年輕人,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考核被授予職稱或調整了工作,使他們在適合自己專長的領域里充分地發揮才能。當然,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社會土壤都是肥沃的。有些單位的領導,對青年勤奮自學設置了重重障礙。這就需要自學青年有真誠之心和頑強精神,才能破土而出;特別是需要自己拿出自學的初步成果,來改善不利的條件和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