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生矛盾著的思想狀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他們中不少人是當年的紅衛兵。他們痛悔自己過去十年的狂熱,但有時在感情上又與過去難以割舍,否定了“史無前例”的十年,也造成了暫時的精神苦悶,難于找到解決這一矛盾的正確方法,往往處于徬徨中。有的人拋掉了過去的革命熱情而變得消沉或講究“實惠”,有的人則還未徹底擺脫“左”的影響。第二,對于現在,他們感到慶幸,認為自己能上大學是“時代的幸運兒”;但是社會上的落后面、陰暗面又使他們不滿,強烈要求改革,而在這種改革要求中,有時又暴露出小資產階級的平均主義、極端民主化、急躁和偏激情緒。第三,對于未來,他們熱烈向往,憧憬高度民主和文明的四化強國;但又不能理解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不能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往往忽冷忽熱,有的甚至喪失信心。還有的在尋找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時,因得不到正確答案而在理論上誤入歧途。在矛盾中思索和前進的大學生迫切需要引導,這就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艱巨的任務。
如何針對現在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特點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我們在調查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1.要積極引導,不要消極防范。現在的大學生思想活躍,禁錮較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是青年中活躍的部分。但是由于十年動亂后,對開放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因此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思想也比較混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原則,又要十分注意方法,積極引導。不要單純消極防范,那樣容易造成抵觸、對立。對極少數人脫離和反對黨的領導的傾向,則要旗幟鮮明地加以教育、抵制、批判,否則也不利于爭取絕大多數,不利于發現和培養人才。
2.要啟發思索,不能靠簡單生硬的灌輸。有個教師在課上講“政治是一種灌輸”,許多學生就表示反對。他們對于灌輸教育,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在新時期,政治工作者與學生同樣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往往無法給學生以現成的答案。這就應當尊重學生的思索,并提倡與他們共同思索、平等討論,在討論中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方法,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如果既無答案,又不引導學生積極思索,政治工作就會喪失威信。
3.要提供充分的事實,不要空洞說教。現在一些學生很少輕信,我們應當改變缺乏具體事實的空洞說教,學會用大量生動事實去教育他們。有些復雜的問題,事實暫時還不充分的,就不能急躁,更忌把結論強加于人。可以教給他們以正確的思想方法,并用事實來佐證這種方法的正確。
4.要努力勾通感情,因勢利導。學生在十年動亂中深刻體驗了國家、民族和個人苦難,他們感情深沉,但也極易沖動。理解他們,同情他們,與他們勾通感情,這是取得共同語言的前提。有一次一所學校組織觀看五十年代的一部紀錄片,一些年齡較大的學生看到少先隊員列隊走過天安門廣場,唱起嘹亮的隊歌時,竟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因為他們回想起了在黨關懷下幸福成長的少年時代和以后的十年浩劫。一個班級團支部為此組織了主題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見,善于觀測學生感情的波瀾,去激起他們的感情共鳴,思想工作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要給以知識,開闊視野。學生渴求知識,這正是思想工作的有利條件。把知識與道理一起交給學生,他們就感到不僅滿足了對知識的渴望,而且道理也因有知識作依據而更加可信。某校外語系原有許多學生常聽某些港臺歌曲。后來學生會請專人來介紹音樂知識,對這些歌曲作了客觀分析,學生十分信服,認為這些歌曲確屬情調低級,從此就不再聽了。顯然,這比單純說抽象的道理見效快。
6.要根據不同對象,有區別地做工作。當前最明顯的問題是,年齡不同的學生因社會經歷各異而表現出許多思想差別,對于“理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又如關于道德問題:低年級學生一般理解為生活道德;高年級學生一般理解為政治道德(這是以往政治斗爭留給他們的思想烙印)。所以,一刀切地進行理想教育或道德教育,很難取得完美效果。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經歷,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