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林
茅盾同志不幸逝世,使中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和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使全國青年失去了一位倍受尊崇的革命前輩和文學導師。茅盾同志為中國革命事業和中國新興的革命文學事業奮斗的一生,以及他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一貫的熱心關懷、愛護和培植,將永遠銘記在全國青年心中。在巨星隕落的時刻,我們特編發這組文章,以沉痛悼念茅盾同志。
——編者
偉大的革命作家、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同志于1981年3月27日溘然長逝了。繼郭沫若之后,又一顆文壇巨星隕落了!這是中國及世界文學藝苑無可彌補的重大損失,全國人民深為悲痛!半個多世紀以來,茅盾始終站在人民革命一邊,卓有成效地參加了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運動。1958年出版的《茅盾文集》10卷,收集了他30余年的大部分著作,包括6部長篇、4部中篇、50余部短篇、1部劇本、11部散文雜文集,共達259萬字;《文集》之外,還有不少著述。茅盾同魯迅、郭沫若一起,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望。
一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鄉縣烏鎮。父親是前清秀才,卻接受了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母親受過良好的舊文學教育。茅盾10歲時父親不幸病故,在慈母的嚴格督教下,一面上“新學”,看小說,一面讀經史和諸子百家,學作詩填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學根底。1916年,茅盾在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因家境窘迫,不能繼續升學,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先后擔任校對、編輯,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
1920年11月,茅盾主持了曾被鴛鴦蝴蝶派把持的《小說月報》的全面革新,使之成為新文學的第一個大型刊物。同年年底,他又與鄭振鐸、葉圣陶等著名作家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并成為領導人之一。為建設新文學理論,茅盾此時期發表過多篇文藝論文,提倡“為人生而藝術”,指出文學應起到“激勵人生”“喚醒民眾”的積極社會作用,倡導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這些理論主張,對當時摧毀舊文化、建設新文學的斗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還大量譯介外國進步作家作品。對于被壓迫的東歐、北歐弱小民族文學,他抱有強烈的同情與熱愛;對于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學和革命后的蘇聯文學,他給予特殊的重視與贊揚。
在進行文學活動的同時,茅盾還積極投身于革命運動。他早在1921年就先后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是最早的黨員之一。他從事工人運動及革命統一戰線中的政治宣傳工作,大革命時期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毛澤東同志是代理部長)、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和漢口《民國日報》主編。
二
茅盾的文學創作開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受到蔣介石反動政府的通緝,隱藏在上海的一座小樓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以“茅盾”的筆名發表。接著,又繼續寫了《動搖》和《追求》。他把這三部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小說總其名為《蝕》三部曲。《蝕》描繪了大革命前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心理,反映了革命大風暴中激烈復雜的階級斗爭。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較早的長篇創作,也是第一次用三部曲的形式反映一個時代社會面貌的重要作品。其中已初步顯露了茅盾創作的結構宏偉、善于在大事件中描摹社會生活畫面、塑造人物時善于作細膩深刻的心理解剖等藝術特色。
1928年,茅盾亡命日本,翌年寫成第二部長篇《虹》。作品描寫了18歲的梅女士從反抗封建婚姻到走向革命的過程。茅盾原計劃“為中國近十年之壯劇留一印痕”,但因病及其他原因只完成了計劃的一半,寫到五卅運動而結束。這部作品體現了茅盾思想和創作的重要發展:從個人反抗走向社會斗爭;反映了“五四”到“五卅”中國社會的本質動向。在藝術上全書氣勢浩瀚,人物塑造有一定深度,是五四以來一部較優秀的長篇創作。
1930年,茅盾從東京回到上海,積極參加組織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致力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當時極其嚴酷的白色恐怖下,他與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并肩挽手,和廣大左翼文藝工作者一起,以頑強堅韌的戰斗,反擊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35年,當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陜北時,他與魯迅共同拍發了祝賀的電報:“在你們的身上,寄托著中國和人類的希望”,表達了他們對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摯深情。
三
三十年代是茅盾創作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子夜》《春蠶》《林家鋪子》都寫于這一時期。
《子夜》完成于1932年12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革命現實主義巨著。它奠定了茅盾在文壇上倍受尊崇的巨星地位,也充分顯示了左翼文藝的戰斗實績。
《子夜》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斗爭為中心線索,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舊中國的社會面貌。吳蓀甫是五四以來文學畫廊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作品突出地描寫了這個野心勃勃的工業資本家,懷著發展資本主義的宏圖,展開了三條火線(工廠、農村、公債市場)的斗爭。他收買鷹犬以對付廠內的罷工運動;他請求軍隊武裝鎮壓農民暴動以保護他在家鄉的當鋪、錢莊、油坊、電廠;在公債市場上他更是使出全身解數,安排暗探,利用女色,翻云覆雨,與趙伯韜展開惡斗。但不管他怎樣頑強掙扎,最后終于徹底失敗,走上破產、投降的道路。作品雄辯地表明,吳蓀甫的命運,是民族資產階級在半殖民地中國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吳蓀甫的道路,是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道路。同時,吳蓀甫又是作為一個豐滿、突出的藝術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子夜》內容廣闊浩瀚,結構宏大謹嚴。它以上海一地為背景,概括了整個舊中國社會面貌。經過茅盾匠心構思,把廣闊的場面、紛繁的故事、眾多的人物、復雜的矛盾交織于吳蓀甫一身,各項情節環繞著吳趙的明爭暗斗而轉動,同時,又把各種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畫面點綴其間,從而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子夜》代表著茅盾創作的最高成就,載入了中國及世界文學史冊。
寫于1932年的《春蠶》與《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新文學優秀短篇的典范。前者通過蠶農老通寶一家由于蠶花豐收而傾家蕩產的悲慘故事,描繪了一幅舊中國農村經濟凋敝的苦難圖景;后者通過小店主林老板在帝國主義、反動官僚的壓迫下最后走上破產、逃亡道路的悲劇命運,鞭撻了黑暗的社會、腐敗的政治。兩部作品從不同角度概括了深廣的社會內容,揭示了舊中國的本質矛盾,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深重苦難。作品的人物栩栩如生,文字簡潔優美,生活氣息濃郁,充分顯示了茅盾精湛的藝術功力和廣博深厚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八年抗戰中,茅盾在國統區積極參加了抗日和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人民斗爭。在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中,他仍然寫下了大量反映抗戰時期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包括揭露國民黨特務統治的著名長篇《腐蝕》,抨擊國統區黑暗現實的多幕話劇《清明前后》等。特別是1940年寫的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白楊禮贊》,記錄了他在延安講學時對根據地人民嶄新生活的強烈感受,以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的白楊樹,寄托了作家的激越情懷,高聲唱出了對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和英勇不屈的根據地人民的禮贊,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禮贊!
全國解放后,茅盾想在黨的領導下,專心從事創作,幾次向周總理提出,不擔負行政領導工作。但是黨中央根據全面情況考慮,仍然決定請他擔任文化部長。他愉快地服從了,擔任了文化部長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從此,他就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中去。但他仍勉力抽暇寫成多篇具有真知灼見的文藝理論著作,如《讀書雜記》《夜讀偶記》等。
茅盾從來十分關心愛護文學青年。解放前,他同魯迅一起,為眾多青年作者的破土而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建國后,他更是以大部心血傾注于培育文學新人的事業。對于他們的文稿他仔細閱看,詳加指點;對于其中具有一定水平的,他或親自撰文介紹,或代為推薦出版。僅解放后的20年,經他閱校的青年文稿達1000萬字之多,為青年們撰寫的評論文章在50萬字以上。
十年浩劫,人鬼顛倒,神州罹難。茅盾作為新文學的先驅者、文學界的老前輩,所承受的千鈞重壓可想而知。只是由于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他才免于被揪斗、流放之苦;但“四人幫”的魔影仍時時盤旋在他的頭上。他的全部著作也統統遭到封禁。面對一時強大的邪惡勢力,茅盾絕不屈服,始終與黨和人民站在一起。
“四人幫”被粉碎后,茅盾重新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在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上,他又被推戴為中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81年初,久病的茅盾已面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的心仍然向著人民,向著黨。為了表示對祖國文學事業的最好祝愿,他把積存的25萬元稿費捐獻給國家,作為長篇小說文學獎金的基金;在彌留之際,他誠摯地請求黨嚴格審查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以能被追認為共產黨員引為自己最大的榮耀(1928年他逃亡日本后,同黨失去了組織上的關系)。黨中央根據他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巨星隕落了,但銘刻著他在文學藝苑中輝煌業績的豐碑,將永遠留存在中國青年和廣大人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