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袁凱中同志來信,說他平時在學校考試時經常出現“怯場”現象,本來能夠回答的問題,因為精神一緊張,就什么都忘了。他很擔心高考時又會怯場,影響考試成績。袁凱中同志的這種擔心,很多考生都有。這里,我們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章志光同志,談談怯場是怎么回事兒,怎樣才能防止怯場。
——編者
“怯場”也叫“臨場慌”,這是很多考生在考場上容易出現的問題。這種怯場現象,不僅考場上會出現,其他場合也會發生:初次登臺的演員和歌手會忘掉臺詞、歌詞,會變調,倒嗓子;運動員會發生“賽前熱癥”,臨比賽時呼吸和脈搏加快,手腳發顫,上場后動作失調,技術發揮不出來;初上戰場的戰士,也往往心慌,放槍放炮不準。各種情況的怯場,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出現怯場的原因很多。平時準備不足,考試前的過度疲勞,氣質性格上的易興奮好激動或者膽小怕事,屢遭失敗而產生的習慣性反應等,都會引起怯場。但是,造成怯場的最直接原因,是臨場時的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緊張,這種過度的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出現一時性的不平衡。按照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當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時,大腦皮層的相關區域保持有適宜的興奮性,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靈活地交替出現,新的神經聯系容易建立,舊的神經聯系容易恢復,分析和綜合活動也能順利進行。相反,如果我們的精神過度緊張,大腦皮層的相關部分就會出現一個強而帶惰性的興奮中心。這個中心一方面會使周圍各中樞(即認識、動作賴以活動的中樞)興奮性減弱,于是,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聯系的恢復與建立、分析和綜合的進行,都會發生困難,從而降低了思維的效能;另方面,由于自身抑制力量的降低,對皮層下中樞(支配體內器官和產生情緒的中樞)的調節和控制作用減弱。這時,人就會體驗到一種難以自制的心慌、不安、激動和煩躁的情緒。
本來,適度的緊張并不是壞事,它可以使我們的思維進一步動員起來,產生一種增力作用,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甚至會因急中生智而出現化險為夷的效果。但過度的緊張則不同,它產生的是一種減力作用,思維、記憶、動作的協調性都隨著緊張度的增加而降低,它只能降低和破壞學習和工作效能。怯場既然是過度緊張引起的,要避免怯場,就必須找到并消除引起這種緊張的根源。很多考生之所以緊張,主要是因為思想上包袱太多。應當卸掉這些包袱:
首先要正確對待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少數學校過分追求升學率,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對考生施加過分的壓力。在這種壓力面前,我們要冷靜,對家長和學校的殷切期望,我們應該作為前進的動力;對不切實際的苛求,我們則不必介意,決不當作包袱背上。這里,我們也向某些家長和學校進一言,你們只應給考生以鼓勵和安慰,決不要施加壓力,因為這種壓力有害無益,可能產生有違你們初衷的結果。
其次,要正確對待考試成績。考試成績是平時學習的自然結果,不能靠僥幸取勝;功夫應放在扎扎實實地復習上,不要存不切實際的幻想。胸有成竹,才能臨場不慌。即使平時學習成績不佳,或者復習得不好,也只能面對現實,企望適當,處之坦然,否則,成績可能更差。
第三,對前途要有多種準備:努力爭取考上大學,也作考不上的準備。客觀上既然有兩種可能,如果只作考上的準備,就會有考不上的憂慮;如果同時也作了考不上的準備,憂慮就會自然消除。考不上大學仍然可以走自學成才的道路,千千萬萬青年已經在這條路上奮進。
上面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就能夠輕松愉快地走進考場,以最佳的心理狀態——信心充足、情緒平穩、注意集中、審題清晰、敏于思考、回憶準確,有條不紊地進行考試,這樣,就一定能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萬一出現怯場怎么辦?要相信這是可以克服的。因為人體有自我調節系統,能自己控制自己。首先,可以用自我暗示辦法,對自己說,要冷靜,不要緊張。也可以閉目片刻,做深呼吸,默默數數等。如果因為碰到難題而緊張,則可先做容易題,留出足夠時間再解難題。克服怯場,要靠自己的意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