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小萌
現在有照相機的人越來越多了。每逢節假日,青年人三五成群地結伴郊游,誰不想拍攝幾張有意義的照片留念?許多初學攝影的青年希望掌握一些基本攝影知識,我愿就自己的體會和大家談談攝影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如何正確估計曝光曝光是攝影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影象的質量。曝光不足,底片薄(發白),影象淡,嚴重的甚至無法印放。曝光過度,底片厚(發黑),不僅印放費事,而且顆粒變粗。因此,正確估計曝光十分重要。決定曝光的因素很多,如季節的不同、天氣的陰晴、時刻的早晚、拍攝方向的變化、拍攝地點緯度的高低、被攝物的顏色、反射光線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夏季光線強,冬季光線弱,春秋兩季則居中,曝光量要隨季節變化增減。至于拍攝方向的改變,也對曝光量有影響。如春秋時,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用21°膠卷,1/125秒,順光拍照用16光圈,側光拍照用11光圈,逆光拍照就得用8光圈。夏季的曝光量相應減少,但也有例外,如拍攝游泳近景,由于水面反射陽光的能力強,造成人臉與水面反差過大,這就需要通過適當增加曝光量、沖卷時減少顯影時間來解決。早晚的云霞最富有藝術表現力,為許多攝影者所喜愛,倘若測定曝光量,只要照天空的平均亮度曝光就行了。冬天如拍雪景場面,要以雪和景物陰暗面的平均亮度為標準曝光。如拍雪中人物特寫,一般按臉的暗部曝光,倘若不進行局部補光,拍出來反差大,最好也采取上述拍游泳近景的辦法,來降低反差。
如何運用光線取得良好的拍攝效果晴天時,光線以上午九、十點,下午二至四點為最好,這時陽光斜射而且強烈,受光面與陰影的比例既突出又和諧。但不同的拍攝方向會拍出不同的效果:順光,被攝物受光均勻,色調明快,但畫面平淡,缺乏立體感;側光,明暗懸殊,立體感強,但切忌明暗對半,形成“陰陽臉”;逆光,被攝物的輪廓鮮明突出,在較暗背景的襯托下,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如拍人像,最好用白報紙、反光板或閃光燈局部補光,以免臉部過暗。逆光拍照必須安上遮光罩,防止鏡頭進光形成光暈。盡量避免正午時分拍照,因為頂光會使眼、鼻、唇下方出現難看的陰影。至于天陰,也能拍好照片,因為陰天的光源是方向不固定的散射光,它使被攝物受光均勻,這時拍出的人像柔和,質感強。當然,如果擔心反差小會使照片發灰的話,拍照時不妨減少一些曝光量而相應延長顯影時間,這樣反差就能加大。
如何取景這要根據個人愛好來選擇。有人側重拍風景,那么拍照時,就要選擇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具有季節性的樹木、花草,使之或主或從,互相配合,從而勾畫出郊游的時間和地點。有的人在風景區留影,希望得到一張清晰范圍大的照片,不妨采取以下辦法:一是縮小光圈,相應降低快門速度,使畫面獲得盡可能大的景深(即清晰范圍);二運用“超焦距”,使清晰范圍盡可能加大。最簡易的使用“超焦距”的辦法是:拍照時先確定光圈,然后看光圈的景深表(許多相機上都標有每個光圈的景深表),把景深表上的最遠清晰點刻度對準無限遠∞,這時相機上的物距指示點△對準的數字就是“超焦距”。以這個數字作為拍照距離,所得的畫面清晰范圍最大。
初學攝影的人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
拍重了拍過的一張膠片忘了卷過去,又繼續曝光,造成“迭片”。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于相機上沒有自動停片裝置。防止的辦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每拍完一張,立即卷到下一張。
拍虛了畫面上影象模糊。原因不外乎焦點沒對實,手不穩,拍攝動體快門速度過慢。前兩點需靠練眼力和手勁來改進。第三點則要靠掌握規律,如拍走動的人,用1/60秒,拍迎面跑來的人,用1/125秒,拍從側面跑過的人,則需1/250秒了。
拍照時可以輕松一些,不必拘束、緊張。不要千篇一律地擺好姿勢照相,最好讓拍攝內容和拍攝角度豐富多變。尤其提倡抓拍,及時“捕捉”最精采動人的瞬間。如果在一次郊游中得到兩三張好照片,就應該說收獲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