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朔南
恐龍的絕滅之謎,向來具有極大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用各種科學手段去揭示它。近年來不斷有新的見解問世,為探索恐龍的絕滅提供了新的途徑。
有一些人主張,恐龍是在萬紫千紅的花叢中消失的。持這種觀點的又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在距今一億二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中期,地球上出現了會開花的有花植物,有花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給昆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因此出現了蝴蝶、蛾等鱗翅目昆蟲。當時它們沒有任何天敵,也沒有現代那些專吃昆蟲的鳥類,所以這類昆蟲的種群發展得很快,而且大部分都以有花植物為食,粥少僧多,于是以植物為生的恐龍就因食物缺乏而餓死了。另一派則主張:許多有花植物的組織內,常常含有多種生物堿,有的生物堿(如馬錢子堿、瀉花堿)對于恐龍是有害的,而恐龍又有大量吞食這些生物堿的習慣,這樣無異于服毒自殺。有些恐龍死后,整個身軀的骨骼都是彎曲的,有的專家認為,這是吃了過量馬錢子堿的緣故。
近來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飛來橫禍說。這種理論也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超新星爆炸說:可能是在離太陽系一百光年以內,在距今七千多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晚期,有一顆星體突然出現顯耀的光輝,但是立即殞滅,這就是超新星爆炸。爆炸時釋放出相當十萬個一千萬噸級氫彈的能量,并發射能毀滅生命的宇宙射線,同時使空氣中的水蒸汽被置換到上面的大氣層中,凝結成冰晶云,阻擋太陽的幅射熱,致使本來炎熱的氣候變得十分寒冷,而恐龍習慣于在熱帶氣候下生活,于是因不耐嚴寒而絕滅。另外一種解釋是:一種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與地球沖撞造成了恐龍的絕滅。這種沖撞,在天空中布滿了由巖石碎屑形成的微粒子,滯留了3—5年,使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結果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因沒有植物吃,終于活活餓死。持這種說法的人還舉出了歐洲各國一些地方“銥”的含量顯著增加,正好證明這些銥是由小行星帶進來的,因為本來銥在地球上是微量元素。
還有一種大陸漂移說。在恐龍生存的時代,地球上分為兩個超級大陸,即北方的勞亞古陸和南方的岡瓦那古陸。勞亞古陸包括今天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岡瓦那古陸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印度、大洋洲和南極洲。這兩塊超級古陸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氣候溫和,一般保持在20℃-25℃之間,赤道附近也不會超過30℃,綠色植物覆蓋著大地,河流縱橫,沼澤遍地,恐龍就生活在這個極樂世界里??墒呛镁安婚L,這兩塊古陸逐漸割裂漂移,且愈演愈烈,到了大約一億二千萬年以前,大陸漂移的速度加快了,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大陸板塊的離合狀況。由于大陸漂移,地球的構造運動強烈,火山爆發,氣候變冷,植物群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花植物增多,而有花植物并不是恐龍的理想食物,恐龍適應不了這種新的環境,就逐漸地斷子絕孫了。
上述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卻也有許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恐龍絕滅之謎,仍是千古奇案,有待于未來的科學家們探索和發落。